為什麼電影院放的都是舊片
㈠ 為什麼影院一般不會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影院只是一部電影的播放場所,一部電影要想在影院公開放映,主要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
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
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經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
關鍵在於,這個事不是影院一家說的算的。就算是經典電影重映,並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後期處理過(如《大話西遊》)。一般會做修復,至少畫面的清晰,有些會做重新剪輯(比較少)。後期處理的費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著賠本。
還有老電影重映,會佔一定數量的排片,這樣一來新電影的排片會受到打壓,一般來說,新片的票房潛力更大,如此一來,損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幹賠本買賣的,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換一種思路,如果放映老電影比放映新片更賺錢的話,影院早就那麼做了。影院沒那麼做,說明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㈡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影院的目的就是賺取,那麼把經典電影重播,還有收益嗎?
1.
這個有是有,但一部電影重新上映,並不是單純算票房那麼簡單的,比如《阿凡達》重製版上映,主要是和前者有所區別,所以原搬原來的舊電影,而沒有修復或者重製,那麼為何要去電影院?所以必定要是重製版或者加工過畫質的,才會上映。
總結:關鍵還是投資和收入的比較,舊電影重播吃力不討好,賺的錢都不夠交電費,租金,空調費,所以這是一筆幾乎不賺錢的買賣。所以電影版權方寧願把資源放到新作品,也不會啃老本,消費自己的人氣口碑。
㈢ 為什麼電影院幾乎不放過去放過的電影
1 排片量限制。 影城一天的排片量通常在60幾場左右。而這60幾場中可能只有幾部或者十幾部片源。一部電影每天放幾場或者十幾場,都只會放映新上映的片子,利潤才高。比方說,現在新上映了老炮兒,你就不可能放不十幾年前的電影英雄來把老炮的排片佔了,利潤都沒了!
有的NB的投資公司(製片方)在拍攝期間或者後宣的時候,就會給有的影城總部達成協議(雙方會互利互惠),讓後者旗下的院線排片量在某個期間段內必須每天達到百分之多少!這個也是有的影城會出現幽靈場的原因之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影城比如影城9點上班,但是排片七八點都有了。晚上12點最後一場散場,但是凌晨2點都還有上映場次。非正常時間的片子,排出來,再鎖定就行了。這樣既達到了規定的排片量,又不影響自己的收益。某部圈內大哥主演的電影,片方要求的排片量每天必須達到50%!這樣院線就只能壓縮別的電影場次了。 如果票房不佳,又必須達到要求,很多院線就會像上面怎麼干。(現在查得比過去嚴了,貌似涉及到偷票房的問題,被相關機構逮到或者投訴上報了,是會被罰款的,嚴重的還會被強制撤片,甚至閉門整改!)但是如果票房不佳,院線也會自己調整,不可能有錢不賺,畢竟不是慈善機構!
2 利潤追求。 過去的電影多半能夠在網上搜索到,購買的人不多。影城是商業機構,自然追求利潤。且影城屬於商業場所,用電量不是按照家用電量計算的,而是按照商業用電計算,這個費用遠遠比家用的高!放舊片,網上資源多,看的人少,一個廳裡面沒幾個人的話,成本都扛不住!廳裡面的電 空調 人力成本 機械養護等咋整?
㈣ 為什麼影院不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可以說經典電影的需求是由特定觀眾的特定情感需求產生的市場需求, 但受眾面窄, 而影院運作經典電影的成本太高, 還要搞定版權和發行許可, 這些都是有周期限制的。
因為電影院的存在目的是盈利而不是電影藝術,大多數觀眾更願意花錢看新電影,如果影院把有限的放映廳放老片那麼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有新片的影院。說白了就是市場決定。
㈤ 為什麼近兩年這么多經典的舊電影再次搬上大銀幕
至於你說的重新上映的電影,其實應該指的是那些已經在國內上映過,時隔多年後再次上映的影片。2008年的《東邪西毒終極版》,2011年的《倩女幽魂》,2012年的《新龍門客棧》 2015年的3D版《一代宗師》、3D版《功夫》《甜蜜蜜》等等。它們有的會翻錄成3D版,有的會進行高清畫質修復,有的會增加新的內容,以吸引觀眾。這股重新上映的風潮,應該是受到2012年《泰坦尼克號》3D版上映的影響。
畢竟不是每一部老電影都敢重映,重映的電影一定會有它的經典和閃光之處。首先要有過硬的質量,大眾關注的焦點仍以內容為王,然後要有清晰的受眾群體才能更易產生共鳴,加上恰到好處的營銷宣發手段,想不賺錢,有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