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刻爾克電影票多少錢
❶ 電影《敦刻爾克》值得一看嗎
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值得一看。首先,由名導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質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影片極力為大眾還原了二戰時期的著名大撤退事件,也感受到戰爭的毀滅性和沖擊力;再次,電影結構分明,情節緊湊刺激,場面逼真震撼人心,可以說全程沒有尿點;最後,通過撤退歷史事件,人們為生存而凸顯出來的人性善惡,真實而耐人尋味。
電影《敦刻爾克》不僅製作良心,而且歷史氛圍濃厚,作為一部戰爭片,其具有很高的價值性,沒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義色彩,更符合歷史,在給予觀眾震撼的同時,也深思如今的美好生活,算得上一部經典劇作。
❷ 《敦刻爾克》票房成績為什麼會這么高
我覺得是淘票票這些軟體在背後推動的,一般情況而言,觀眾依然更願意為有信仰、劇情比較燃的英雄主義買單,例如《戰狼2》《血戰鋼鋸嶺》等,這類影片更容易刺激觀眾的觀感,造成自發的情緒傳播;而對於相對含蓄、帶有導演強烈個人特色、披著戰爭外衣的劇情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及《敦刻爾克》則極有可能面臨的風險更大。畢竟,小眾和主流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結果顯示,從淘票票專業版的購票數據來看,《敦刻爾克》的一、二線城市購票佔比分別為32.2%、42%,三線以下的城市票房貢獻只佔大盤的四分之一;在所選擇的近1100家影院的票房產出占總票房高達57%,而這些影院的票房產出佔全國總票房平均比值為38%。可見,正是由於淘票票對精準受眾的正確分析以及資源的精準投放,才有了近20%的票房增長。未來影片宣發將越來越注重精準和轉化:影院和人群定位越精準,資源投入將更加合理和高效;轉化率越高,片方在宣發上投入的預算才能收到更好的效力體現。
❸ 電影《敦刻爾克》
活著,為了未來的勝利!!
以科幻為創作范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執導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馬行空與驚人想像力,讓影迷拜倒在他無懈可擊的劇本設計中。但《敦刻爾克》整部電影故事平實,角色簡單,幾乎完全按照史實呈現。
電影劇情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的傳奇戰役之一一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聯軍在這場大撤退中,在德軍炮火的洗禮下,用8天的時間撤出338226人,堪稱戰爭歷史上的奇跡,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撒退沒成功,可能二戰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得改寫。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風呼城、彌漫鉛灰色的洶酒海浪拍打著教刻爾克海灘,留下棉絮一樣堆積如山的泡沫。夏天還沒有任何到來的痕跡。40多萬英法遠征軍被困在8英里長的海灘上,一邊是茫茫大海,另一邊,距離他們最近的德軍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共同營救軍隊。
影片改編自宏大的戰爭事件,但是諾蘭完全從小人物角度來敘事,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和血腥鏡頭,打造出了一種懸疑驚悚的氣質。英國士兵湯米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行人, 而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斗。影片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綜合分析
這一次克里斯托弗:諾蘭並沒有用力地折磨觀眾的腦子也沒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的三重線性結構,詳略得當地為我們還原了這場二戰重要戰略撤退的原貌。導演給了我們段過去的生命,將他的敘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於這場撒退中奮力搏鬥的小卒,讓我們被拉進眾生情境、與他們一同感知當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大海、天空上,人們面臨的絕望、彷徨與恐懼,求生的貪婪與互助的慈悲,無畏的勇氣與高貴的犧牲,以及最終這一切所成就的救贖。
導演的敘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沒有人有心情談論家長里短,沒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過去,也沒有人想說。所有的生命被壓縮到一個單位,就像培養皿里的細胞一樣卑微。 英雄主義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輝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場撤退都沒有聽到血性的咒罵。好的電影就是這樣,不是教會我們如何做英雄,而是力製造戰爭, 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 教會我們如何去活著。生活才是最大的戰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偉大的英雄。
人類永遠在突破生產力,造福社會,再用生產力製造戰爭,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的基因里的東西,也是人類這個好戰的物種永恆的詛咒。唯願和平,能多一歲是一歲。
❹ 誰有《敦刻爾克(2017)》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
鏈接:
提取碼: 86cg
《敦刻爾克》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編劇: 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 菲恩·懷特海德、湯姆·格林-卡尼、傑克·勞登、哈里·斯泰爾斯、阿奈林·巴納德、湯姆·哈迪、馬克·里朗斯、巴里·基奧恩、基里安·墨菲、詹姆斯·達西、肯尼思·布拉納、李·阿姆斯特朗、詹姆斯·布魯爾、達米安·勃納爾、布萊恩·威納爾、哈利·理查森、艾略特·提特恩索、凱文·格思里、巴比·洛克伍德、米歇爾·貝爾、比利·豪爾、邁克爾·凱恩、約翰·諾蘭、米蘭達·諾蘭
類型: 劇情、歷史、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法國、美國、荷蘭
語言: 英語、法語、德語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國大陸)、2017-07-13(倫敦首映)、2017-07-21(美國)
片長: 107分鍾
又名: 鄧寇克大行動(港)、敦克爾克大行動(台)、敦刻爾克大撤退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飾)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飾)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飾)、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一行人,而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 Tom Hardy 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斗。
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❺ 《敦刻爾克》這部影片好看么
總體來講好看的,但觀影體驗並不痛快。
有意思,但我不想看第二遍。
早有人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對我而言,這片子的觀影體驗極盡寒冷。
與其說是戰爭片或者懸疑片,我到感覺這片更像災難片,就如同你經歷了地震和海嘯後,想的只有我以後再也不想經歷這個了,而不是我他嗎要找地震和海嘯復仇。
這種觀影體驗很像當年看梅爾吉普森的《天兆》。
❻ 怎麼評價《敦刻爾克》這部電影
昨天下午我更和我的室友兩個人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講的是二戰時期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事情。這部電影有三條主線,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有點蒙,一開始覺得應該是一個場面特別宏大的影片剛開始非常的失望,但是到了最後我深深的被這部影片所吸引了。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下面說一說我的感受。
第三條主線就是法瑞爾在空中勇敢的和對方戰斗的事情了,德軍為了堵截英國軍隊撤退,派出了大量的空軍來堵截,但是英國的飛機只有三架,最後只剩下了一架戰斗機了,而且油量不足,但是他沒有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擊落了一架戰斗機,又利用最後的滑翔的機會擊落了最後一架飛機,把士兵從絕望當中救了回來,最後他被德國人活捉了,犧牲了自己。這是一種風險精神,在戰斗的時候沒油什麼大場面,但是他的那種堅持的性格非常的容易感觀眾,記得當時我還為他加油,希望他能夠早一點的擊敗敵機。
三條主線緊密相連,讓我看到了一個戰敗的國家,一個沒有放棄的國家。還有一些偉大的士兵。非常值得大家去電影院看一看。
❼ 《敦刻爾克》上映前資源就很多了,為什麼不願意去電影院看正版,非要在小屏幕上看盜版呢請說說原因
要我說,我能想到的話。
1、小市民想法:雖然不花幾個錢,但是有可能是一家人都想看的呢。那一家人有好幾個人呢。這筆賬就不是幾個小錢了。
2、年輕人現在喜歡這類型的少,況且這個影片估計宣傳的人少了,等知道的人多了,電影院應該也不放這個了。對了,你說的是上映前就看盜版了,應該是看的人不知道內容多震撼吧?一般效果場景宏大震撼的電影電影院看確實更有感覺。
3、最後說,有可能真的圖省事。
個人來說,我自己喜歡的電影,早在宣傳的時候就會想看了。而且是一定要去電影院看的。雖然有可能在電影院看完,回家還會再去找盜版看看。但是一定會先去電影院看。但是有的電影是一定不會浪費自己的精力時間來看,而且一定會去找盜版看。比如說什麼:三生三世啊,那些。因為它自己就不值得我花錢去看。當然,看了盜版的覺得真的不錯,沒准第二天就去電影院再看,除非電影院不放了。就跟一部好書一樣,看了盜版我覺得還不錯就會到正規的網站去連之前看了的章節一起買下來再看,但是有些不值得買的看了點點自己都不想看了。正如那句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但是埋得深了誰看得見光芒呢?但是其實那本來就是塊石頭又哪兒來的光。
最後說,如果它真的好看,大家口碑都很好,評論很高,那麼這個導演的下一部只要宣傳到位了,更多人是會願意去電影院看的。(但也有可能這個導演是新人的話,熬不過來,也就只能說,時也運也。)
2、個人想法:其實並不知道這個電影,對於這類的電影,大部分年輕人並不喜歡這類型的,而且知道的
❽ 電影院的各種廳(IMAX、杜比、巨幕),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為一個非典型資深影迷,每次在手機上買電影票的時候,都會對一些概念很好奇比如IMAX、杜比全景聲、RealD、中國巨幕等等,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好像附加這些名詞的廳會比一般的廳要高級一點,票價上的確也更貴一點。
另外如果經常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話,相信你對下面這些logo也不會感到陌生。
今天我們就對這些似曾相識的名詞和logo逐一進行分析,以後在買電影票的時候也不會被這些名詞搞暈了,還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合適的廳去看電影。
IMAX,全程 Image MAXimum,意思是視頻最大化,能夠比傳統膠片電影提供更大尺寸和更高清晰度的電影放映系統。
在中國很多人知道IMAX可能是因為《阿凡達》這部電影,當時這部電影的IMAX電影片甚至一度被炒到幾百塊一張,當時中國還沒有幾塊IMAX屏幕,大家都被他的效果給驚艷到了。不過IMAX的歷史遠比《阿凡達》更為久遠,早在1970年,第一部IMAX電影《虎之子》就誕生了,由於當時的硬體條件和觀影習慣,並沒有成為主流,後來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阿凡達》的問世,可以說《阿凡達》就是IMAX的救星,自那以後利用IMAX技術拍出來的電影越來越多,IMAX銀幕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觀眾也越來越愛看IMAX電影,構成了一個正反饋系統,成為現在最火的技術之一了。
一塊標準的IMAX屏幕22米寬、16米高,面積有0.8個籃球場那麼大,而中國現在最大的一塊IMAX銀幕有616平米,將近1.5個籃球場那麼大。很多動作大片用IMAX觀影效果非常好,比如《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頭號玩家》等。
很多知名大牛導演也是IMAX技術的擁躉,最典型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豆瓣250排行榜中,入選榜單電影最多的導演就是他,導演功底可見一斑。(他還有個很厲害的弟弟,當下最火的美劇《西部世界》就是他弟弟喬納森諾蘭的作品)《黑暗騎士》、《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盜夢空間》、《敦刻爾克》等都採用了IMAX技術拍攝。
一句話總結:看大片,看IMAX就對了。
杜比博士在美國設立的杜比實驗室, 先後發明了杜比降噪系統、杜比環繞聲系統。
關於杜比公司的資料在其官網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可以參閱: 杜比官網
杜比實驗室提供的超凡電影體驗的技術。
杜比全景聲系統最突出的特點是採用頂置揚聲器。
一般影院的系統採用的是左、有和中央獨立聲道,並且揚聲器位於屏幕後方。
而杜比全景聲影院中,每個揚聲器,最多可以有64個均獨立供電並且分別接受音頻反饋。初次之外,還會添加更多的環繞聲揚聲器和屏幕揚聲器。
杜比全景聲是一套音頻系統,而杜比視界是一套視覺顯示系統,作為視覺動物,少啰嗦,直接看圖。下面是官網的對比圖。
相信各位看官已經對杜比視界有了自己的判斷。
杜比影院就是將杜比自身的黑科技集中在一起,包括但不限於全景聲系統、視覺顯示系統、3D顯示等等。
由於杜比影院造價不菲,一個影廳可能比一個電影院還貴,目前擁有杜比影院的電影院還比較少。全球100家左右。
一句戶總結:追求極致觀影體驗,上杜比就對了。價格可能會貴一點哦。
電影放映有三種技術手段,分別是膠片、數字和激光。膠片電影由於顯示效果和其高昂的成本,現在已經逐漸被淘汰,現在市場上主要是數字放映和激光放映兩種方式。
激光放映機決定了畫面被放大投影到銀幕之後還可以保持很高的穩定性,校對更加精準。比起數字播放技術,解析度和畫面亮度也有很大提升。維護成本也比膠片和數數字更低。
一句話總結:我在深圳感覺周圍的差不多都是激光廳了。
RealD是目前電影院最常見的3D放映技術。之前提到的杜比實驗室,他們家也有3D技術,叫杜比3D,只不過杜比家3D技術發展起步更晚、成本更高,不過技術更好,所以市場上最主流的還是Real3D。
各家3D技術有多不同,但是還沒有哪家能實現真正的裸眼3D,都需要3D眼鏡,而3D眼鏡現在這么便宜也得益於RealD。
RealD還出了一個更高的標准:RealD 6FL
FL是Foot Lambert,是亮度的測量單位。之前的3D由於技術原因,畫面亮度會不如2D播放水平,暗部細節也不甚清楚,普通3D的亮度一般為4.5FL,推動的6FL標准,可以讓暗部細節更清楚,眼睛更不易疲勞,立體效果更好。相對普通RealD 3D,RealD 6FL是一種更高階的3D。
一句話總結:看3D電影,RealD最常見也最穩妥,有條件選擇RealD 6FL更好。
中國巨幕可以說是低配版的IMAX,在體驗方面還沒有全面趕上IMAX,不過他的票價性價比卻很高,比IMAX便宜,比一般的也貴不了多少。不過感覺最近電影院選擇中國巨幕的比較少。
一句話總結:國產的低配版IMAX,性價比首選。
THX是一種對電影、電影播放設備、電影播放環境等的認證標准,由盧卡斯影業(Lucasfilm)制定(沒錯,就是喬治盧卡斯)。THX是Tomlinson Holman Experiment的字頭縮寫,主要為劇院、家庭影院、多媒體產品所設計的品質保證。
獲得THX認證的廳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這個廳我見到的比較少,去體驗過一次。看的是《暴裂無聲》,當時被電影氣氛搞得太壓印,忘記這些觀影體驗了。沒有特別驚艷,但是感覺還不錯。
一句話總結:比較少見,感覺不錯。
LUXE巨幕是RealD旗下的巨幕品牌,相對於自家的3D播放技術,LUXE巨幕的亮度都達到了6FL水平,一些LUXE巨幕還會配置杜比全景聲系統,所以觀影體驗還是不錯的。
不過相對IMAX而言有一個弱點,就是LUXE沒有專屬的片源。IMAX在電影拍攝初期就介入了自己的技術標准來製作,有更好的視聽體驗。
如果給上面提到的三種巨幕觀的觀影體驗,按照純主觀個人感受排序的話: IMAX>LUXE>中國巨幕。
目前市場上的電影音效供應商主要是兩大巨頭,一個是之前提到的杜比,還有一個就是DTS,DTS相比杜比,造價更低,效果也稍微差一些,不過聲音的體驗也不不錯的。
如果給上面提到的所有技術的觀影體驗,按照純主觀個人感受排序的話:
杜比影院>IMAX>LUXE>DTS>RealD>中國巨幕>THX>激光廳。
還有很多新的技術,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用到的120幀放映技術,現階段支持的影院還太少。相信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新一代電影人才的崛起,各種黑科技甚至AR、VR、MR技術還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偉大的電影和更極致的觀影體驗。
寫在最後,筆者並不是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對於電影技術更是門外漢。只是喜歡看電影和對這些技術比較好奇,查閱了一番資料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寫下這篇文章。如有技術性和事實性錯誤還請包涵。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在下一次買電影票的時候對你有所幫助。
❾ 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是一項綜合性體驗活動,從出發去電影院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一路上的心情、環境、影院的設備、周圍的觀眾……全是關鍵要素,間接影響著你對這部電影的觀感。
普通的爆米花電影當然無所謂,但如果要去看《敦刻爾克》這樣一部二戰電影,絕對是需要氛圍的。況且這個故事並非是講述勝利,而是在描繪一次無奈的撤退,想想也心塞。如果不是拍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諾蘭導演,我真的不一定有動力去看。
直到結尾鏡頭拉遠,顯出遠處海面的千帆百舸,又讓人覺得感動——救援大隊伍終於到了。這又完全不是普通大片里戰爭大獲全勝那種激動,就只是詩人里爾克那句話說的:
「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在情緒被一壓再壓之後,只要沒死居然就覺得很滿足,這真是奇妙的觀影體驗,也隱隱傳達出一種態度:對於戰爭這種東西,打擊報復回去固然過癮,但更重要的是體會到它的殘酷,不論是誰壓倒誰,遭殃的都是平民。
走出影院後,我幾乎病暈在馬路上。
❿ 戰狼2為什麼在美國票房這么低美國片在中國票房怎麼這么高。
最近的數據我沒研究,但是基礎數據不會變。
戰狼2在美國只有5家院線上映,3天內總共排片53場,總片酬19萬美元。平均下來,每場接近3600美金,美國的電影票價在8到12美金左右,還有些更低的比如1美金,5美金的,這些我們就不算了。(為什麼這么低,因為這些電影院都不會放首映,一般都是上映了一周兩周後才開始放。電影票不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的收入來源是飲料和爆米花)
多說了點廢話,言歸正傳,8到12美金的票價, 我們取中間數,10美金,也就是每場接近350人左右的觀眾數量,大型放映廳現在在注重客人觀影感受的趨勢下基本已經消失,一個小型放映廳人數也就是在300左右,而這說明的只有一個問題,雖然3天只排53場,只有19萬片酬,但是基本是每場都爆滿。
二戰後,全球基本由白人主宰,白人至上論深的歐美白人社會支持,而戰狼2本身宣揚的東西就是黃種人擊敗白人,片子里還有各種吐槽美國大使館不作為,臨陣脫逃,置本國人民安危於不顧的行為,這些本來就很難得到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承認,得不到主流社會承認,片子本身排片上就被美國社會排擠,從排片上看就知道,這么低的排片率,而且只有幾個大型華人社區附近的電影院才能看到,票房低就很正常。我有朋友在美國,他自己告訴我的,戰狼2基本常常爆滿,但是由於排片率低,很難買到票甚至有的電影院還賣站票,有不少人是站著看完的。很多人為了看個戰狼2,從城東跑到城西,一個來回就得兩三個小時。
而另一個方面,美國大片進入中國,雖然也在宣傳美式愛國主義,但是大多不會觸痛到中國政治社會的神經,而且特效確實是做得好,加上目前全球基本都是白人說了算,排片上就得到很大的保證,票房高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