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瓜州縣元通電影城
① 瓜州縣一特四化,三品兩化是什麼
1、創新機制形合力,產業化布局初步形成。隨著市場農業的發展與全縣移民數量的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調查研究、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縣上及時成立了促進農民增收工作領導小組,全盤統籌指導發展「一特四化」農業,按照「一片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創新產業組織設置模式,又分東、西、南三片成立了3個產業片區黨委,並根據重點特色產業分類,配套成立了葡萄、蜜瓜、枸杞、番茄、酒花、「1245」畜牧業養殖等6個重點產業辦公室,協調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鄉鎮村組、基地農戶之間的關系,落實特色產業規模和產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資金、銷售等配套服務措施;在移民鄉村適時製作種植、養殖、綠化、勞務四個明白卡,由各包抓幫扶幹部深入農戶進行面對面的對接落實,幫助移民確定種植、養殖、勞務輸轉等生產計劃,推動了扶貧幫扶等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每年「三春」生產關鍵農時季節,縣上抽調涉農部門單位行政幹部和科技人員近百人,集中近百天時間,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督促落實產業規模,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對鄉鎮村組特色產業任務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檢查、考評考核、總結驗收。同時,堅持把特色產業、草食畜牧業、設施農業發展列入全縣重點建設項目,以綜合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分解下達到各鄉鎮和有關部門,推行縣級領導包鄉、縣直部門包村、科級幹部包組、一般幹部包戶的「四包增收」責任制,實行周匯報、月督查、半年觀摩點評、年終總結考核的方式,切實形成了縣上統攬產業發展全局、鄉鎮統領特色產業規模、村組農戶統一認識的發展合力,有效加快了農業產業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南岔、西湖、瓜州3個西片鄉鎮為主的蜜瓜、蔬菜、葡萄、大棗產業區;以三道溝、河東、布隆吉、腰站子4個東片鄉鎮為主的加工型番茄、啤酒花、中葯材產業區;以南片草場相對豐富的鎖陽城鎮、布隆吉鄉以草食畜牧為主的畜牧產業區,新建的移民鄉村已逐步培育起了枸杞、甘草、紅花、畜牧養殖等產業,成為移民群眾破解土地改良難題,加速扶貧開發的重要產業支撐,使他們看到了生產發展、脫貧致富的希望。
2、科學規劃調結構,高效特色規模不斷擴大。
針對瓜州各鄉鎮土質、氣候、水系等區域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遵循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挖掘區域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揮優勢、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研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特色產業調整重點和產業主攻方向,完善推進措施,創新產業落實責任機制,集中科技、項目、財力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通過宣傳發動、觀摩交流、典型宣講、引進試驗、選擇對比、示範帶動、大面積推廣等過程,逐步打破了「棉花一統天下」的種植結構,使農村各鄉鎮「拿得出、叫得響」的基礎產業提升匯聚,區位優勢特徵顯現,初步形成了「三紅兩綠一白」的特色布局(三紅:枸杞、番茄、葡萄;兩綠:蜜瓜、酒花;一白:肉羊)。2010年全縣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3%,比2008年增長了2倍,已形成了8萬畝蜜瓜、6萬畝甘草、4萬畝枸杞、3萬畝蔬菜、2萬畝紅花、1萬畝葡萄、1萬畝加工型番茄生產基地和67萬頭(只)牛羊飼養規模。蜜瓜、枸杞產業由小到大、由弱漸強、由優變特,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以成倍翻番的速度向前推進,蜜瓜由當初的1.21萬畝,發展到2008年的2.4萬畝,2009年的5.2萬畝,至2010年的8.2萬畝;枸杞由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2008年的0.39萬畝,2009年的1.78萬畝,在三年時間內達到4萬畝,面積、產量和收入都創下了生產之最。肉羊飼養量達到65.4萬只,比2008年46.4萬只增加19萬只,增長40%。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低耗水、高效益原則,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蜜瓜、枸杞、葡萄、日光溫室等高效設施農業,積極推行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為主的節水灌溉工程,全縣落實節水灌溉面積2.53萬畝(其中膜下滴灌1.56萬畝),示範推廣壟膜溝灌9.2萬畝,建成日光溫室631.4畝,建成萬元田0.08萬畝,5000元田3.9萬畝,2000元田39.9萬畝,節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逐步得到完善,高效農田節水技術示範推廣面積不斷擴大。
3、培育壯大建龍頭,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堅持「外部市場為主,內部市場為輔」的生產、經營和銷售策略,把穩步擴大規模作為經營產業的基礎,把培育產業龍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培育和扶持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不斷完善縣域市場體系建設,為本縣農戶批發零售和外地客商定點集中收購營造方便、快捷的銷售服務環境,形成了對外以產地集散點批發銷售為主,對內以縣城消費零售為輔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框架。全縣已建成牛羊屠宰加工,番茄醬加工,酒花、枸杞烘乾,蜜瓜包裝等農產品加工購銷企業達到12家,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1家,農產品交易市場8個,已具備5萬噸番茄醬、1萬錠棉紗、1萬噸棉籽精煉油、4萬噸棉仁蛋白加工生產能力,1200噸枸杞制干、5000噸蔬菜、瓜果儲存保鮮和60萬頭只牛羊肉加工、儲存能力,20萬噸蜜瓜交易銷售能力,300萬套蜜瓜、葡萄等各類包裝紙箱生產的能力,特色產業訂單面積達16.9萬畝,占特色產業總面積的62%,帶動發展基地近40萬畝,輻射農戶近2萬戶。縣財政投資100萬元在西湖鄉、瓜州鄉、南岔鎮和河東鄉建成標准化蜜瓜交易市場6個,為蜜瓜銷往廣州、上海、越南等地搭建了平台,同時為農民銷售枸杞、甘草、孜然、紅花等其它特色產品的提供了便捷的場地;引資建設的元通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已建成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交易大棚9座,恆溫保鮮庫4座,具備了蔬菜、瓜果儲存保鮮能力5000噸;慧安農牧、龍興畜牧牛羊屠宰、加工、儲存能力已達到1400噸,年均向外銷售牛羊肉達到1000噸以上;正興源紙製品包裝公司已累計生產蜜瓜、葡萄等各類包裝紙箱29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400多萬元,有效彌補了瓜州及鄰近縣市瓜果運銷品牌化包裝這一空白,對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農戶生產與企業發展、農戶銷售與市場建設的利益關系更加密切,健全與不斷完善的加工、經營、銷售網路已成為全縣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
4、加快推進抓示範,標准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堅持改良品種、提升品質、創新品牌、做精做強特色產業的思路,通過產業科技承包、綜合建園和集中示範等方式,抓示範促推廣,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培訓、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引進示範和示範園區的建設力度,切實把各類示範園區建成了集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成果的展示園,成為提升產業優勢、創新經營方式、引領農民增收的致富園。建成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3個(西湖鄉向陽村市級蜜瓜標准化生產科技示範園區、石崗墩市級枸杞標准化栽培示範基地、鎖陽城鎮市級牛羊育肥科技示範園區),縣級特色產業示範點44個,引進新品種28個,開展試驗示範技術16項,示範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農業核心技術應用率達到了90%以上,通過科技示範中提升了產業發展的水平。石崗墩綜合示範園區,開展滴灌節水示範面積1000畝,枸杞栽植規模累計達到2750畝,平均畝產達到2000元,最高單產達到4000元。在推行「禾麟」棉仁蛋白、「瓜州」皮棉、「鎖陽春」保健飲品等名特優農副產品標准化生產的基礎上,建成西湖鄉、南岔鎮、瓜州鄉等無公害蜜瓜種植出口基地5個,哈密瓜、西甜瓜、牛羊肉、加工型番茄等12個特色產品先後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枸杞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注冊了「夢城」牌無籽西瓜,「蜜可欣」、「漢使張騫」牌蜜瓜商標,「瓜州蜜瓜」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查,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特色產業逐步走上了優質、優價的發展之路。
5、強化培訓促推廣,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明顯提高。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組織縣鄉技術人員下村入組,採取辦培訓班、以會代訓等形式,廣泛開展科技宣傳和技術培訓,指導農戶落實各項科技措施。在老鄉鎮開展以蔬菜、蜜瓜、葡萄、酒花、番茄和枸杞產業高效種植技術和草食畜牧養殖技術為主,移民鄉鎮以務工技能、破除土壤板結、鹽鹼地改良、特色種養殖技術及中葯材種植技術為主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全縣年均培訓農民5. 5萬人(次)以上,輸轉勞動力1.8萬人(次)以上,務工人員年均勞務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2010年,止目前全縣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 260 場次,邀請省、市農業專家舉辦農業產業化、土地流轉、土地改良等專題講座6期,對全縣100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了現代農業技術異地培訓,對1000戶科技示範戶開展科技入戶行動,培訓鄉村科技骨幹0.35萬人(次),培訓農民5.35萬人(次),印發各種科技宣講資料5.2萬余份,進一步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的服務技能和水平,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牧業生產技能。
6、政策激勵重扶持,高效特色產業促農增收效果明顯。為積極引導、扶持壯大特色農業發展,全縣不僅通過對比算賬、觀摩考察、典型示範、重獎規模化經營戶等形式,攪活幹部群眾思想,轉變生產發展觀念,而且從建立穩定的產業獎勵扶持機制入手,先後制定出台了《關於堅持「一特四化」方向發展「三品兩化」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瓜州縣農業扶持政策保障辦法》、《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及辦法,重點從政策、資金方面對特色產業發展給予扶持。自2008年起,縣財政列支8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並確保每年增幅不低於地方財力增幅,集中財力扶持節水高效特色農業的專業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准化生產等工作的實施;2010年,縣上又安排專項資金900萬元,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在保持對枸杞、葡萄、大棗、酒花等特色產業原補助標准不變的基礎上,新增了一系列關於對特色產業、畜牧業、土地流轉、新農村示範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進一步推動重點產業的落實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在縣級產業示範區建設上,根據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和輻射帶動能力,對綜合示範性強的示範區一次性給予5萬元的補助,對千畝連片以上的示範區給予2-3萬元的補助;在畜牧業發展上,對羊飼養量突破10萬只或牛飼養量突破1萬只的鄉鎮,一次性予以5萬元的獎勵;在高效設施種植上,日光溫室每畝補助5000元,溫室大棚每畝補助1000元。強勁的政策激勵環境有效助推了特色產業的落實力度,帶動了土地流轉的引導和扶持力度,農戶發展連片規模種植的積極性高漲,吸引了新疆、寧夏等地客商大規模流轉土地開展蜜瓜、枸杞種植、經營,使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產業「多、亂、雜」的問題迎刃而解,逐步形成了 「家家興產業,戶戶搞經營」的可喜局面。繼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民增收方式「由糧到棉」轉型升級以來,農業產業結構正在實現「由棉到特」的大調整、大轉變,近三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含移民)年均增速達到12%以上,走出了(2000年至2006年)年均增速6%左右的低谷徘徊期,來自特色種植業的收入已佔到純收入的40%,來自畜牧養殖業收入佔到20%,高效特色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強勁動力。
二、今後的工作思路
「一特四化」是市委、市政府立足科學發展的新要求,著眼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的現代農業的典型反映,是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必由之路。堅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發展「三品兩化」(品種、品質、品牌,產業化、高效化)農業,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挖掘農業潛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著力打造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實現農牧業跨越式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於促進瓜州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是發展和壯大特色產業不懈追求的目標,回顧「一特四化」戰略實施的幾年,雖然在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廣大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短期內實現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的目標任重而道遠。目前特色產業還處於培育的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產業規模相對偏小、龍頭企業帶動力較弱、專業合作組織運行不夠規范、基層農技推廣力量不足等問題,瓜州縣將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縣、扶貧參照縣、養羊大縣等有利條件,准確分析和把握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形勢,堅持「一特四化」戰略目標不動搖,認真落實省市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蜜瓜、枸杞、番茄、甘草、大棗、葡萄、酒花、草食畜牧業等特色產業,依靠科技,集中力量,不斷完善《瓜州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規劃》、《養羊大縣建設方案》、《土地流轉實施意見》、《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方案》等符合瓜州農業特色的政策措施,把生產性增收、市場性增收、政策性增收等各種增收要素最大化地激發出來,到「十二五」末,全縣特色產業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佔到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蜜瓜、枸杞、甘草分別突破10萬畝,牛羊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只以上,努力把具有瓜州特色的現代農業做大、做強,把瓜州建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基地、中葯材基地和養羊強縣,使「中國蜜瓜之鄉」品牌更響,全力推進「兩抓整推、乘勢跨越」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這些其實是我網路的,希望對你 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