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收購美國電影院
㈠ 米高梅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什麼會被索尼收購
最主要的原因是米高梅和哥倫比亞的連年虧損,債務巨大,如果不並購,那麼公司就處於破產邊緣。早在開始《貓和老鼠》《賓虛》《007》系列確實給米高梅帶來巨大的收益,不過後來公司拍的電影只虧不賺,承受不起財務上的支出。哥倫比亞達的《芬奇密碼》《佐羅傳奇》《地獄男爵》《愛國者》《霹靂嬌娃》《最終幻想》《黑鷹計劃》《拳王阿里》
《蜘蛛俠》《黑衣人》等也是一開始賺後來虧損,而日本索尼強啊!索尼是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是世界最早攜帶型數碼產品的開創者,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之一、世界電子游戲業三大巨頭之一、美國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有錢啊,收購之後相關的這些電影改編權,周邊都是他們的,能從中獲利,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㈡ 日本公司的電影為什麼叫美國大片
我想樓主肯定不是在問為什麼叫「大片」,而是在
問為什麼是「美國的」。另外提一句,「大片」不等於「美國大片」,其實是指他的營銷模式「分賬」外加大製作影片的簡稱「分賬大片」。因此,很多其他多家的大製作的分賬片也叫「大片」。
回到樓主的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就是「並購」。
這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索尼在1989年以近50億美元並購了好萊塢大電影公司「哥倫比亞」,其中用34億從可口可樂公司購買哥倫比亞的股權,並承擔了哥倫比亞公司16億美元的附帶債務。並購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奧維茨(CAA的創始人)。也就是說從上世紀開始這個日本財團就進入了美國電影行業。1989年對哥倫比亞成功收購後,索尼在美國成立了索尼(美國)有限公司(SCA),負責索尼在美國所有子公司的一切業務。索尼影視娛樂(SPE)是它旗下負責電影的公司,也就是常說的索尼影業。
被收購後的哥倫比亞和三星被合並成了哥倫比亞三星電影集團公司,是索尼影業旗下的影片製作和銷售的旗艦子公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哥倫比亞標志不但有原先的自由女神像,右邊又多了一隻天馬。這只天馬是三星影業公司的標志,也就是樓上的那位 leapxiang朋友提到的那個。注意這三星(TriStar)不是韓國的那個三星(SAMSUNG)!
後來索尼SCA在2005年又出資48億收購了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
所以索尼早在美國站穩了腳,這個日本財團的公司是美國的八大製片公司之一,所以是美國大片。
㈢ 二戰以後日本從美國手裡拿走了什品牌
比較轟動有: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以20億美元收購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2005年索尼公司以近50億美元收購米高梅電影公司,2006年日本東芝公司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2008年武田葯業以89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千禧制葯。
㈣ 求 各個電影公司
華納(Warner Bros.)、米高梅(MGM)、二十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Fox)、派拉蒙(Paramount)、聯美(United Artists)、環球(Universal Pictures)、哥倫比亞(Columbia Pictures)、雷電華(RKO)這八家。其中,二十世紀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雷電華和華納兄弟,是最初的五強(Big Five),它們不僅拍攝與製作影片,還有發行部門和自己的電影院,其餘三家電影公司那時只擁有很少甚至沒有電影院來放映它們的電影。後來隨著新一代電影公司的崛起,原有的格局被打破,major studios也開始有了新定義。上世紀五十年代雷電華破產了,迪斯尼(Disney)的崛起,順勢填補了雷電華留下的空位。七十年代,衰落的米高梅和破產的聯美,組成了「米高梅/聯美」(MGA/UA),八大電影公司又變成了七大影業。這時,新線、三星等電影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八十年代,米高梅被義大利某金融機構購買,二十世紀福克斯則被默多克收購,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了哥倫比亞和三星,組成索尼影業,迪斯尼成立了試金石和好萊塢影業。2004年,索尼終於將米高梅收入囊中。真正稱得上大電影公司的,目前只有六家:環球、派拉蒙、華納兄弟、迪斯尼、二十世紀福克斯、索尼。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㈤ 誰知道日本收購了美國的哪些電影公司
美國好萊塢最後一家主流獨立電影製作公司米高梅(MGM),即將被日本索尼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終結」其以「米高梅」為廠牌的電影製作。
米高梅被索尼收購後,它的大部分電影生產業務都將被取消,只有《007》等著名影片系列仍將繼續以「米高梅」名義製作。而索尼則有權獲得米高梅電影資料庫中約4000部影片的版權。這實際上意味著以生產電影為主業的米高梅將不復存在。
索尼於1988年吞並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又於次年吞並了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對美國電影娛樂業的一系列並購,大大加強了索尼在影視、音樂、音像和游戲等相關產業的實力。從目前來看,一部電影的DVD銷售和租賃收入已大大超過票房收入,網上付費視頻點播也需要大量電影片源。索尼只要把米高梅電影庫里的電影拿出來重新包裝,做成DVD銷售或租賃,就有十分巨大的盈利空間。
http://news.sina.com.cn/cl/2004-09-20/15163719351s.shtml
1989年10月13日,紐約的華爾街出現了這樣的鏡頭:在股票交易大廳里,經紀人像往常一樣,頭戴耳機,眼睛盯著屏幕顯示器。這一切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下午3時,股票價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里創下了暴跌190個點的記錄,其情景讓人們想到了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4點剛過,華爾街上一片沸騰,人們潮水般地湧向馬路,手持話筒的記者攔住一個個過路人群作現場采訪。采訪什麼呢?原來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歷史上最高的價格買下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時間美國上下沸沸揚揚。
其實索尼公司購買哥倫比亞公司的談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開始了,並由索尼公司駐美國分公司副董事長邁凱爾·舒爾霍夫出任談判代表。
哥倫比亞公司是好萊塢著名的製片廠,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樂公司所擁有。由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幾年生意欠佳。幾次改換經營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爾》失敗後,可口可樂公司對電影業失去了興趣。1989年,好萊塢的各大電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倫比亞公司卻好像被幸運的女神所拋棄,市場佔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為了實現多種經營,把開拓娛樂產業的市場作為其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研製用於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的軟體。作為試點,1986年花了2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CBS唱片世界從1998年開始,索尼公司探討收買美國電影、電視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倫比亞公司的困難處境,很快使它變成了索尼公司的獵物。
舒爾霍夫受此重任後,迅速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總經理維克多·考夫曼見了面。舒爾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購買可口可樂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說,如果你們不對哥倫比亞公司的全部股份報個價,可口可樂公司是不會同意的。舒爾霍急於做成這筆生意,開始與哥倫比亞公司的金融顧問阿倫進行接觸。經過討價還價,舒爾霍夫給哥倫比亞公司開了34億美元的高價,為雙方成交鋪平了道路。
雖說索尼公司是個聞名遐邇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額的資金仍將會帶來難以克服的問題。更何況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試牛刀,但對經營電影業卻是一竅不通。不過正好日本五家大銀行——三井、東京、富士、三菱和興業銀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億美元的貸款,使得哥倫比亞公司成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倫比亞公司舉行第二次董事會,正式決定把公司出賣。於是索尼公司於10月13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買下哥倫比亞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軒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買成功,使它獲得了哥倫比亞公司豐富的「影片資料館」。這里有2700部影片、2.3萬部電視片,其中包括許多名作和賣座率很高的作品。
http://www.c024.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2&ID=130
㈥ 日本索尼收購了世界上哪些公司
您好!日本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會社,Sony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索尼是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是世界最早攜帶型數碼產品的開創者,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之一、世界電子游戲業三大巨頭之一。另外索尼是由原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其中的三家: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和聯藝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美國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索尼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音樂公司,先後合並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和貝塔斯曼音樂公司並收購了百代的全部音樂版權業務,索尼還是世界十大專利公司之一,擁有超過3000項的專利技術發明。謝謝閱讀!
㈦ 求教關於電影公司
是米高梅公司
米高梅電影公司那舉世聞名的「獅吼」就是一種專利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米高梅80年風雨歷程
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創立於1924年5月17日,公司的銀幕標志就是那隻如夢初醒的怒吼雄獅。從成立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是好萊塢現存最老牌的電影公司之一。下面是米高梅公司成立80年來的大事年表。
1924年:米特羅(Metro)電影公司老闆馬爾科斯.洛夫收購了高德溫(Goldwyn)電影公司,並將傳奇製片人路易斯.梅耶(Mayer)的製片公司納入旗下,米高梅電影公司宣布成立,梅耶成為米高梅的首任總經理,歐文.塔爾伯格任製片主管。《He Who Gets Slapped》是米高梅發行的第一部電影。
1928年:怒吼的獅子第一次在戲院出現,它與米「為藝術而藝術」(Ars Gratia Artis)的座右銘一起成為米高梅的注冊商標。
1930年:影壇巨星克拉克.蓋博簽約米高梅,為成米高梅「片廠制度」下簽約的第一位影星。
1936年:歐文.塔爾伯格逝世。隨後,路易斯.梅耶令米高梅成為好萊塢最大的電影公司。
1939年:米高梅發行了《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這兩部影片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951年:歌舞片不斷沒落,路易斯.梅耶被迫退休。
1957年:路易斯.梅耶去世。
1959年:米高梅發行的《賓虛》不僅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它獲得的11項奧斯卡獎的紀錄至今也沒有影片能打破。
1962年:聯美(United Artists)公司發行了第一部007影片《諾博士》。
1969年:米高梅發行的《午夜牛郎》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
1970年:億萬富翁科克.科克里安收購米高梅。
1976年:聯美公司發行了又一個傳奇系列——《洛奇》。
1981年:米高梅吞並聯美,成立米高梅�聯美公司。
1986年:科克.科克里安以14.5億美元的價格將米高梅賣給特德.特納,特德.特納迅速將聯美和米高梅公司的一部分賣回給科克.科克里安,又將米高梅剩下的大部分公司賣給了里諾,但保留了米高梅自1948年以前的所有電影,以充實他自己的電視節目。
1990年:科克里安將手中的米高梅公司的股份以13億美元賣給以吉安卡多.帕瑞蒂為首的義大利財團。
1992年:由於帕瑞蒂被指控以欺詐手段獲得米高梅的控制權,米高梅被法國銀行拍賣。
1993年:弗蘭克.馬卡索入主米高梅,他的團隊隨後發行了《矮子當道》、《黃金眼》等賣座片。
1996年:科克里安以13億美元的代價再次獲得米高梅的控制權。
1999年:馬卡索被科克里安的副手艾歷克斯.葉梅尼傑取代。
2002年:米高梅發行了第20部007電影《擇日再死》。
2004年:科克里安再次出售米高梅。
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再易主 米高梅已成"日貨"
摘自新華網 來源:信息時報
時代華納與索尼集團競逐收購好萊塢電影公司米高梅(MGM)已有突破性進展。米高梅周一證實已與日商索尼為首的集團就收購案達成原則性協議,同意索尼以每股12美元和承擔債務總計近50億美元的代價並購米高梅。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這個以索尼為首的投資集團成員包括私人投資基金Texas Pacific 集團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另外還會尋求其他投資夥伴。熟悉內情人士指出,全球最大有線電視系統Comcast公司在米高梅被收購後,可能投資3億美元。米高梅稍後也發布聲明指出,已就收購條件與包括索尼美國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公司、Texas Pacific集團及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公司等在內的集團達成原則性協議。繼美國媒體巨擘時代華納決定退出競標米高梅大戰之後,引發外界諸多揣測,促使米高梅打破緘默,終結謠言滿天飛的情形。熟悉此一收購案的消息人士稍早對法新社說:「這是一項原則性協議,雙方尚未敲定最後協議。」
米高梅表示,根據前述協議,索尼為首的投資人將以每股12美元現金收購米高梅股票,或總計29.3億美元,另外將承擔米高梅約20億美元的負債,米高梅是億萬富翁科克.科克里安所有。米高梅也宣布,已在9月13日收到1.5億美元保證金,為向董事會建議這項收購案清除障礙。管理高層預定在9月27日建議董事會接受這項收購案。根據《綜藝報》報道說,索尼為首的集團在上周末抬高收購價碼至每股12美元,及同意承接米高梅20億美元負債。索尼此舉導致時代華納公司在周一時決定打退堂鼓,拒絕以每股逾11美元的代價收購米高梅,索尼成為惟一競標者。
一旦買下米高梅,索尼片庫規模將倍增至大約8000部,其中包括米高梅影庫中擁有的《007》系列以及《粉紅豹》系列,有助索尼提高DVD銷售。洛杉磯媒體及娛樂事業分析師大衛.米勒指出,這種組合不錯,索尼要的是片庫,而且片子數量越多越能降低成本。索尼發言人安.摩弗根、米高梅發言人珍妮特.簡基吉安都不願對此新聞發表評論。
索尼48億美元收購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
日本電子巨頭索尼終於將美國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納入旗下。米高梅上周五表示,以索尼牽頭的國際財團已完成對米高梅總耗資為48億美元的收購。索尼由此獲得了米高梅4000多部電影的資料庫,並借收購一躍成為全球私營獨立動畫、電視和家庭娛樂業的「新貴」。
米高梅當日稱,以索尼牽頭的國際財團以30億美元的現金支付方式接手了米高梅。交易依據去年底雙方達成的協議進行,以每股12美元作價,索尼等還將負擔米高梅18億美元的債務。
在收購完成後,執掌米高梅的將是公司前首席財務官丹泰勒,他將直接對由索尼和財團中其他成員組成的董事會負責。對於米高梅目前在全球擁有的1400名雇員,泰勒將同新的董事會一起制訂出新的用人計劃,屆時不會發生大規模裁員的情形。
對於索尼而言,此次不惜重金收購米高梅,主要是看中其所擁有的4000多部電影和10000多部電視劇的資料庫。這些經典影片對有志於開發和做大家庭娛樂市場的索尼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在隱退8年後,嘉寶於1949年復出,計劃出演「朗澤斯公爵夫人」一角,而且還試了鏡。巴里帕里斯在其1995年的傳記中仍對這些鏡頭感到吃驚,「嘉寶向人們證明了她的確是魅力不減當年。」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預算飛漲,製片人放棄了合同。嘉寶對這個結果非常震驚,這可能是自嘉寶息影以來她最有興趣的一部電影。
即使在1941年拍攝自己最後一部電影《雙面女人》時,嘉寶顯然從未考慮過要正式退出影壇。但就是這部毫無幽默的喜劇卻令嘉寶心灰意冷,在劇中,她為了令丈夫對自己的愛永不磨滅,用盡各種辦法。在此之前,嘉寶從未真正失敗過。雖然,嘉寶在近10年前是美國票房的主要號召力,但她仍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而且其在國外受歡迎程度也是無可置辯的。
但隨著二戰的爆發,歐洲市場已不再是其影片的選擇地。據傳聞,當時她曾決定等到戰爭結束再拍攝電影。但嘉寶等的時間越久,重回銀幕塑造那些羞澀的角色就越是困難。在36歲之際,嘉寶毅然決定引退。但在喜愛電影的人們眼裡,嘉寶永遠年輕,永遠美麗。
她選擇的息影時機恰當嗎?她是否過早走下銀幕了呢?正如我們對其生活的多數了解,這些問題也都是難解之謎。就像約翰吉爾伯特在《瑞典女王》中對嘉寶說的:「你永遠是個謎。」威廉斯是為嘉寶過早離開藝術舞台深表惋惜的眾多影迷之一。在他的自傳中,他描述了自己對嘉寶堅定地拒絕接受返回銀幕建議的失望之情。威廉斯寫道:「對一位藝術家來說,放棄她所衷愛的事業是多麼的悲痛呢:我認為這要比死亡痛苦的多...」嘉寶於1990年逝世,終年84歲。自此後,嘉寶對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傳奇的名字。然而,她遠離銀幕的時間越長,人們越是思慕她。
魅力數十年不減
在一個明星們絞盡腦汁,不惜使盡渾身解數,「爭先恐後」出現在公眾視線的年代,很難理解一位正處於事業顛峰的名人竟然能淡泊名利,遠離鮮花和掌聲,毅然抽身隱退!她是否是厭倦了扮演「象徵」的日子,僅僅是奢望回歸 「人」 的正常生活?(嘉寶在《瑞典女王》中的台詞,也許是最貼近她自身寫照的電影),或許她是如此脆弱,擔心萬一有朝一日招致挫敗時,無力面對攝象機鏡頭?
現存的可以對嘉寶進行評價的唯一的根據就是她留給世人的影片。同其他虛構人物瑪里琳門羅或是詹姆斯迪安相比,嘉寶至少還留有作品。盡管她在早期作品如《羅曼史》或《激流》中的表現確實是愚蠢的,但在《卡米爾》、《瑞典女王》和《尼諾奇卡》中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或許沒有影星在退出銀幕這么多年後,仍能被觀眾久久追憶,但葛麗泰 嘉寶卻做到了!(
米高梅電影公司標志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米高梅電影公司2002年影片:
007第20集《擇日再死》
Die Another Day Barber Shop 《理發店》
The Crocodile Hunter:Collision Course 《鱷魚獵手:激情之旅》
Windtalkers 《風語者》
Deuces Wild 《狂野的青春》
40 Days and 40 Nights 《絕情40天》
Hart』s War 《哈特之戰》
Rollerball 《瘋狂輪滑》
米高梅電影公司2001年影片:
Kate & Leopold 《隔世情緣》
Amelie 《艾梅麗》
Iron Monkey 《鐵猴子》
Bandits 《搶劫情緣》
Serendipity《飛來好運》
Jeepers Creepers 《驚心食人族》
The Others 《小島驚魂》
Original Sin 《原罪》
Legally Blonde 《律政俏佳人》
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再壞還能怎樣?》
Bridget Jones』s Diary 《布里吉特的日記》
Heartbreakers 《令男人心碎的女人》
Hanniba 《漢尼拔》
Chocolat 《巧克》
來源:福布斯.com
這里是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mgmua.com/
㈧ 美國電影的特點
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94
《當代美國電影藝術》太多了 自己看吧
㈨ 日本的索尼公司和美國好萊塢的索尼電影公司有關系嗎
那個總部在日本~
美國那個是它下屬的一個大企業~
小日本的單位就是喜歡啥都干,龐大的集團啊!
㈩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
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的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歡迎大家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之後,如今什麼是「好萊塢」?怎樣才算作商業 文化 的「成功」?好萊塢的「秘密」可以指它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失敗,也可以指它令人信服的全球性擴張、壟斷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它龐大的文化工業體制的建立、調整與創新,尤其是它領先其他國家和民族電影的全球化策略。自從20世紀末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全球化」已經成為學界與媒體經常談論的題目。這個演講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以便知己知彼,更全面地了解國際文化格局。
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成功
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與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好萊塢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看看這些驚人的數字。1990年,歐洲共同體國家電影票房90%的收入為美國影片佔有。1992年,歐洲進口的影視產品價值達到37億美元,而歐洲自己只出口2億8千8百萬美元的影視產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1995年,美國電影佔全球票房的60%。毫無疑問,洛杉磯的影視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萊塢」)和以紐約市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業聯手,壟斷了全球的娛樂產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 廣告 、衛星、網路、出版甚至體育。然而,好萊塢的成功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因為美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中,票房虧本的數字經常超出盈利的數字。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這些巨額的預支與影院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製片廠和電影院的供求關系與電影產品的定價(票價)也不可能平衡。換言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解決票房的拮據,而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呢?對這個「秘密」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財力,只有大財團支撐的集團公司才能在每年幾部大片虧損的情況下依靠其他影片和產品扭虧為盈;第二是好萊塢靈活的管理文化,不時創新金融系統,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使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來解釋好萊塢的成功。比如語言因素:20世紀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這為好萊塢從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為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萊塢採用相對應的文本策略,大批生產能讓不同階級、種族、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的長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國族電影更具世界性的敘事和影像模式。還有藝術因素:「經典好萊塢」風格的創立,既為觀眾提供令人滿意的視覺消費與重復觀賞的慾望,又為廠家設定有規律可循的技術生產流程。
顯然,純經濟貿易或純文化藝術角度的解釋都不能完全解釋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從電影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 方法 來看,另一種解釋來自資本與國家的共謀。也就是說,對好萊塢而言,與產業運作和觀眾喜好同樣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支持。這一點常常被人忽略,所以我們不妨回顧一下。
好萊塢走向成功的歷史
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很多人忘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並非強國,而美國電影也不曾佔世界優勢地位。直到1914年,大部分美國上演的影片與使用的電影技術都還是進口的。法國當時每周向美國出口12部片子,每年約600部;拉丁美洲的電影市場也由法國和義大利壟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這一狀況發生根本性扭轉。1915年到1916年,美國影片出口從3千6百萬英尺增加到1億5千9百萬英尺,兩年內增長近5倍;而美國影片進口則從一戰前的1千6百萬英尺下降到20年代中期的7百萬英尺。一戰後,美片進入亞洲和拉丁美洲,美商大量收購巴西電影發行業,控制巴西本土的電影放映,幾乎摧毀巴西電影的生產。此外,美片的主要出口地還包括英國、澳洲和阿根廷。
時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電影產業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海外。有聲片時代初期,美國的音樂類型片吸引了非英語國家的觀眾,好萊塢也開始嘗試同步生產外語版的暢銷音樂片。音樂的流行促進電影產業的「平行整合」,即電影與非電影產業之間的整合。音樂片的流行歌曲既可以授權由電台播放,又可以生產單張唱片在商店銷售,電影開始嘗到靠周邊副產品增加盈利的甜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經典好萊塢電影在海外極受歡迎。迷人的影星、動人的 故事 、撩人的音樂、驚人的外景地———好萊塢塑造的現代銀幕形象,向全世界推銷美貌、青春、財富和快樂。1939年,美國商業部估計,美國占據了全球約65%的電影製片產量。此後,歷史再次垂 愛好 萊塢。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電影工業元氣大傷,德國和義大利的國營電影企業要麼破產,要麼暫停,美國影片乘虛而入。1945年-1949年,義大利進口美片2000部,平均每年400-500部,與此相類似的是抗戰勝利後好萊塢電影傾銷中國的情況。資本與國家的共謀在冷戰初期尤其突出。好萊塢在意識形態上推廣美國政府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在文化上向世界出口美國的生活方式。這種共謀如此合拍,以致好萊塢的一個影片出口公司當時自稱是美國的「小國務院」。與此同時,在經濟政策上,美國政府也及時支持好萊塢,為其減低稅收,優惠外幣兌換率,訂購影片,甚至充當其海外商業談判的代表。到了60年代,好萊塢已經在英國及拉美國家占據壟斷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機和通貨膨脹一度造成美片海外市場的不景氣,但是好萊塢將注意力轉向國內市場,及時發展黑人觀眾群,開發新的動作類型片。非洲市場的開發形成好萊塢另一個長期稱霸的領域。如今,不但非洲市場一半以上放映美片,而且非洲生產的影片往往不能在本土放映,而只在歐美市場流通。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兩國經濟蕭條,貨幣貶值,美國政府藉助強勢經濟援助理所當然地又讓好萊塢打入這兩個非英語語系的電影大國。到了80年代中期,作為傳統電影大國的日本也成為好萊塢主要的海外利潤來源之一。隨後的歷史發展仍然有利於好萊塢:原蘇東國家的開放,歐洲共同體市場的建立,錄像與數碼技術的普及,一切似乎都為好萊塢的全球壟斷大開綠燈。
好萊塢與文化帝國主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商界就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德國著名導演文德森承認:「美國人已經殖民了我們的下意識。」這里的殖民指的是影像的殖民,而影像的殖民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原先指美國文化(「北方」)對拉美國家(「南方」)的影響,這一點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東方」與「西方」。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政治與好萊塢文化的共謀就使美國商界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歷史上幾個事件充分說明好萊塢影像的文化帝國主義威力。其一,早年美片出現新型縫紉機的圖像,這曾使美國出產的縫紉機在海外一度脫銷。其二,美片營造現代的工作條件,又曾引起巴黎工人罷工,抗議法國工廠的不良環境。其三,美國明星在一部影片中手把手地教當地男孩做漢堡包,曾誘發對地中海飲食文化即將瀕臨消亡的爭論。其四,阿根廷觀眾發現一部美片中影星不穿內夾衣,又一度造成該產品在市場上的滯銷。
好萊塢對美片的影像感染力早有發現,在1927年就列出「不能及不宜拍攝」的敏感內容的條款,這屬於美國文化產業的自律。與自律相反,30年代好萊塢為了逼迫日本開放電影市場,就曾以大量拍攝日本黑幫片來要挾日本,電影作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功能不言而喻。到了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力更是無所不在。從影像的角度說,所謂的「斯皮爾伯格現象」也可以視為好萊塢文化帝國主義的表現,因為以《侏羅紀公園》(1993)和《泰坦尼克號》(1997)為代表的好萊塢高科技、高質量的影音標準是其他國族電影在缺乏巨額投資的情況下所難以達到的。從消費的角度說,電影周邊商品的發展往往使消費者忽視產品的文化來源,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從動畫片和游樂園到有線電視與禮品商店,迪斯尼標榜的是全球性、重復性的消費。從迪斯尼到麥當勞再到可口可樂,今日消費者面臨的是全球文化的「類同化」壓力,雖然還不完全是「同一化」。
在電影界,拉美國家一度興起「第三電影」以抵制好萊塢的影響。遺憾的是,這些在意識形態和審美概念上「反好萊塢」的作品沒有商業基礎,只為理論界提供文本,影響甚微。而且近年理論界的研究證明,電影觀眾對影視產品的接受並非一律是消極的認同,而經常是積極的協商,甚至是主動的抵抗。在大眾媒體研究領域,「文化帝國主義」的課題也漸漸讓位於「全球化」的理論探索。
好萊塢與全球化生產格局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
迪斯尼的當家艾斯納認為,「美國的娛樂產業不是世界的美國化,而是娛樂的全球化。」這個觀點強調,至少在娛樂界,「全球化」不等同於「美國化」。如果說早年的「美國化」是文化帝國主義及其侵略、擴張的一種表現,那麼近年的「全球化」則是70年代後全球相連的金融和管理效應所造成的一種新的格局。資本超越國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動造成出口型的跨國、多國公司特別是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造成傳統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衰落。新的國際型經濟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資本流動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著利潤和優勢。雖然在世界的格局裡,「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繼續存在,但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跨國資本在國際舞台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視界,平面整合與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幾個大財團擁有全球大量的影視、娛樂產業。迪斯尼由動畫片進入故事片,進而出版圖書、畫冊,營造游樂園、旅館、觀光游輪,發展錄像產品和播放平台,甚至購買美國三大媒體之一的美國廣播公司(ABC),顯示出驚人的實力。電影周邊產品的利潤開始超過票房。1990年,美國本土的錄像收入已經高於票房收入,證明觀眾更多地在家裡甚至汽車內看電影。而票房的收入只不過是周邊產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經不再是決定一部電影成敗的主要指標。到2003年,電子游戲的收入也已超過票房收入,難怪像最新的《星球大戰前傳3》這樣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發行電子游戲產品。娛樂產業在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要求在考慮投資一部電影之前,不僅要關心預計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關注這部電影能否產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圖的周邊產品。
毫無疑問,新的好萊塢,不論是作為產業還是作為概念,早已出現;新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也已經形成。新格局的特點之一是娛樂產業的多國投資與跨國產權。如今好萊塢資產的業主包括由法國、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亞(如默多克集團)等國的機構。新格局的特點之二是資本的「靈活積累」,不僅限於國內,更分散在海外。著名導演約翰·福特說,如今「你無法在地理上確定好萊塢:我們根本不知道好萊塢在哪裡」。當然,不知道並不意味著好萊塢不存在,而意味著它「無所不在」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中國的盜版影碟也說明了好萊塢在中國的影響;無疑,盜版已經在中國造就一批業余的好萊塢影片「專家」。回到資本的靈活積累,多國投資合拍如今成為正常運作。其實,由於美國政府一度反對國內大財團的經濟壟斷,好萊塢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主動向海外發展。從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片完全在美國國內生產。海外勞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決定因素之一。1949年,在海外生產的美國電影僅19部,1969年則增至183部,多數在歐洲拍攝。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預售權的經費來預支基於洛杉磯的拍攝工作。為此,好萊塢早就開始購買或合營海外的發行公司和電影院線,以達到共擔投資、票房風險的目的。到了90年代,作為全球發行公司的華納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經營多廳的「華納影城」,在中國也不例外。
類似「華納中國」這樣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個生產層面的重新分工、組合。與以往好萊塢片廠一統天下的經營不同,如今創意、投資、製作、道具、服裝、音樂、宣傳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靈活多樣地分期進行,在藝術(編劇、對話、導演、明星、音樂、歌曲)、金融(集資、預售)、法律(版權)等各方面分別處理。製片商與發行商訂合同,分賬預支籌款。製片商再與眾多的專業中小公司(演員代理、攝影器材、特技製作)聯系,產生配套流水作業。簽約的投資、發行公司往往擁有連鎖錄像店、有線電視等娛樂平台,所以萬一票房不佳,周邊產品還可以保證扭虧為盈。
與過去文化帝國主義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產業允許權力的不連貫性、多邊性和多方向性,由此產生市場的靈活性和消費的多樣性。參照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國際市場 口號 :「要成為多國集團,就必須在各地都成為本土的。」類似的營銷概念還有如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產生的一個新詞:「土著化」;在英語世界產生的另一個詞:glocal,即將「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兩詞合二為一。全球與本土因此相輔相成。跨國資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場,本土的發展也需要跨國資本的投入。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以北美發行權為交換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樣方式加盟張藝謀的武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資本與本土文化的互動。資本獲取最佳利潤的邏輯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為不同的本土市場需要不同的產品,李安的《卧虎藏龍》(1999)在歐美和中國迥然不同的票房證明了這個邏輯。
作為好萊塢傳統的多元文化策略,在全球化時代又產生新的影響。頗具反諷意味的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巨大成功反過來也讓美國政府的部分官員擔憂。90年代,某些國會議員提問:「如果德國購買了福克斯電影公司,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又將做什麼樣的修改?」不單政府如此,美國電影協會也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擔心:「如果海外市場的比例不斷加大,那麼美國故事又將變成什麼樣的呢?」美國政界和文化界的這類擔憂,再次說明「全球化」不等於「美國化」,而「好萊塢」也不再代表狹義上的美國「電影」,因為它同時生產電視、音樂、體育等娛樂產品;不再象徵純粹的「美國」文化,因為美國不再是它的價值核心。產業改型後的新好萊塢不再基於洛杉磯市北邊如今相當破落的「好萊塢」城:全球化的好萊塢已經無所不在。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