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數字電影城簡介
1. 敦煌莫高窟 簡介
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2、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3、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5、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
2. 游覽景泰大敦煌影視城
假作真時真亦假,亦真亦幻,真假難辨,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東部24公里的大敦煌影視城,就具有這樣的效果,從蘭州出發走210省道即到。
關於大敦煌影視城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現在拍攝古代絲綢之路和敦煌有關的影視作品,不可能在敦煌實地拍攝吧,這樣就在景泰仿製了類似的景觀,
因為那裡的風光非常似敦煌,還造了有壁畫.城樓......
還有拍攝時所用的酒館.客棧等,
隨之這兒也就成了一個 旅遊 觀光地了,懷著有趣的心態去這兒玩,你會覺得蠻有意思的,
從古代到近代民國時期,都可以在這兒拍攝取景
不少影視作品在這兒取景拍攝了,還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很好玩!
3. 敦煌數字展示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著名的
敦煌數字展示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著名的旅遊中心。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原名: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總投資3億多元,總佔地面積100000平方米(包括室外廣場和停車場),其中數字展示中心主體建築面積11825平方米。與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項目同時進行的還有莫高窟的風沙防護、崖體加固、棧道改造和安防工程等子項目。截至目前,其它項目均已完工,為敦煌莫高窟文物本體和遺產環境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於2014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竣工啟用儀式於9月10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舉行。
4. 莫高窟的介紹。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5. 敦煌莫高窟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庄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6.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點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點有九層樓、三層樓、藏經洞、藏經洞陳列館,還有就是展示中心的電影,主要就是欣賞石窟和壁畫的。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景區由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和莫高窟石窟兩部分組成,裡面的壁畫、石窟和文物非常多,到處畫著佛像、飛天等,既有高達九層樓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數量眾多,形態各異。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十分壯觀。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但是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所以就採用了泥塑壁畫,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比如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7. 敦煌數字展廳莫高窟電影觀後感400字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
初次來西北,對於這里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純朴,大氣而不張揚。而對於敦煌,對於莫高窟,更是讓我神遊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聽導游介紹,對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石窟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於公元366年,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走入景區,首先進入視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額,沒有誇張的宣傳,沒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沖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彷彿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初到這里,雖然是「淺嘗輒止」,但我確為雲崗宏大的氣勢、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所嘆服。可惜有相當部分已經被風化和破壞,1600年的風霜,洞窟沒辦法守住永恆,但正是這一切才組成了現在的充滿了蒼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歷史是什麼?少不更事時以為是文字圖片,再以後就以為是經驗教訓,現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樣經過沉澱的事物都是歷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見得多,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過往中保持著一貫的沉默,象塵埃一樣,淡化著自己的存在,在更為深遠的歷史長河中顯現著不可磨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