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手搖電影院

手搖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12-19 17:13:37

⑴ 光影的藝術-電影

        七大藝術: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電影。電影是來的最晚的藝術。

        1電影的原理

視覺暫留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視覺暫留原理」來解釋這道轉譯程序。所謂視覺暫留,即指影像在人眼視網膜上持續約十分之一秒之後才會完全消失。

幻盤

2.電影的歷史

2.1前身

中國古代的皮影戲算是電影的鼻祖了。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

http://www.iqiyi.com/w_19rtgdqh.html

2.2誕生

1872年的時候,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一個小酒館里,加利福利亞州州長和一個朋友喝酒嘛,兩個人酒喝多了不就喜歡找事情做嘛。兩個人酒打起賭來了。州長就說說:馬跑起來的時候,有一個瞬間是四個蹄子騰空的,他的朋友說:不可能,不管怎麼跑,肯定有一個腿是著地的。兩個誰都不能說服誰,然後就吵起來了。這時候旁邊的那些吃瓜群眾肯定要拉架啊,可是大家也沒辦法,因為馬跑得太快了啊,都看不清到底有沒有著地還是騰空,裡面剛好有一個攝影師想起了一個點子,讓馬在跑道上面跑,跑道一邊放24個木樁,一邊放24個攝像機,每個木樁和攝像機的快門之間之間都用線連著,如果那個馬跑過去,就會把線踢斷了,然後快門也一次拍下了24張照片。等攝影師把這些照片拼成了連貫的照片帶後,快速牽動這個照片帶發現這匹馬競然動起來了。這個時候就是電影的雛形誕生。

2.3發展

2.3.1愛迪生發明活動視鏡

這個攝影師穆布里奇就帶著這些照片世界各地做演講,然後在1888年,一次演講的時候遇到了愛迪生,發明大王啊當時,攝影師就像見到了偶像一樣。那時候愛迪生最著名的一個專利是留聲機,然後和攝影師交流過後,就有要不也發明一個留影機看看。果然到了189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影攝影機。畢竟他是個生意人嘛,就想著怎麼把這個東西迅速商業化。於是就按照留聲機最早的推廣套路:就讓觀眾挨個聽,聽一個收一次費用。他就想怎麼把這些拍攝的膠片放在一個東西裡面放,然後看一次收一次費用。還真被他搞出來一個活動視鏡的東西,就是一個密封的箱子,觀眾要把眼睛對著箱子裡面的一個小孔去看。以每秒48個鏡頭的速度演放了1440張不同而又連貫且依次變化的照片,在這半分鍾內人們看到的是完全活動的影象,現代電影由此產生了。於是1894年4月14日,10台設個活動視鏡在美國百老匯首次營業。每台放一部電影,每部電影持續大約二十秒。觀眾交二十五美分,可看五部電影。這一天,愛迪生賺了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說,首批電影觀眾差不多有五百人。

因為愛迪生沒有在歐洲注冊攝影機和活動視鏡的專電利他在美國注冊專利時,專利局的官員問他是否願意多交一百五十美元,把專利權擴展到法國和英國,他斷然拒絕,認為不值。等到他發現影可以帶來巨額利潤,法國和英國的發明家成為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時,已經太晚了。

2.3.2盧米埃爾兄弟的改進

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一是將以電力驅動(那個年代的發電設備很龐大,不像現在這么袖珍)的的愛迪生攝影機改造成了手搖便攜攝影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拍攝;二是沒有沿用愛迪生的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的活動視鏡,而讓廣大吃瓜群眾都能觀看的放映機。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次電影正式公映,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影片: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藝術,光和影的藝術——電影正式誕生了。

所以現在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兄弟!」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2.3.3電影的幾個時代交替

1.默片時代(20世紀初-1927年):蒙太奇的剪接手法(根據影片所需要表達的內容,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技術)默片通過大量浮誇的身體動作和表情讓觀眾明白其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誕生了很多的大師,很多優秀的作品 。其中最優秀的當屬卓別林

我們現在都知道電影播放是24格1秒的,但是在默片時代都是16格1秒的,why?根據當時的數據,如果這個低於15格每秒,每一個畫面,如果長於1/15秒,人就記住這個畫面了 ,他就不會感覺到,這個畫面是連續的動作,他就看到的是一格一格的畫面,所以16格基本上是最低的讓大家看到這個畫面連續在動的這樣一個速度。如果用16格拍,用16格放出來,那麼看到基本就是正常的畫面 。看默片覺得快,因為那時候播放電影是用手搖播放的,手搖不是機器有固定的頻率,可能時快時慢,導致我們看卓別林的電影的時候經常感覺一驚一乍。隨著馬達的普及,電影拍攝與放映的標准速度呼之欲出,但始終還差臨門一腳,那就是有聲電影的發明。當時的電影錄音設備一是華納兄弟公司和Western Electric主推的Vitaphone,採用蠟盤發聲技術,以24格作為標准速度。以及福克斯主推的Movietone,採用片上發聲技術,以21格為標准,後來也很快調整到24格。有聲電影要求畫面和聲音嚴格同步和膠片行走速度的絕對穩定,所以手搖式攝影/放映一定要被電動馬達取代。人眼或許能容忍畫面時快時慢,但對耳朵來說,輕微的速度變化就會引致聲音頻率或音調的極度失真,每秒差三格人的耳朵就會覺得無法接受,這對看電影的人來說絕對是無法接受的。

2.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在紐約首映。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許多默片時代的大師,都紛紛抵觸有聲電影。有聲電影承載的信息量空前的大,突然從1000多個鏡頭,60-70分鍾的電影到幾百個鏡頭,90-120分鍾的電影。過去時候只剪畫面,現在聲音也要剪了 。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在紐約首映,當時美國的大部分電影院還未安裝完畢聲音設備。其實攝影和放映的搖速矛盾在《爵士歌王》中亦有體現。影片的無聲段落是手搖拍攝的,攝影師仍然習慣偏慢的搖速,當以24格的標准速度放映時,Al Jolson的步伐就顯得又快又硬,但到有聲的段落就正常了。《爵士歌王》的成功席捲美國,從此好萊塢片廠開始硬性規定那些仍堅持手搖的攝影師以24格每秒的速度進行拍攝。1932年3月15日這天,24格每秒被正式審定為有聲電影的標准拍攝和放映頻率,得到全球電影界的承認,直至今日。

小插曲:關於電影為什麼一般是兩個小時長呢?有一句話特別有意思,因為2小時就是人類憋尿的極限。憋住了尿,看完了電影。有一句話叫做全程無尿點 ,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是一句調笑的話,實際上經過各種大數據的分析,2個小時是人類注意力的極限,超過2小時,注意力就會分散了,所以現在電影基本上都在2小時左右。

3.再到了彩色電影的時候:1935年,美國拍攝出彩色影片名利場,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的出現又發生了一次革命。有了顏色之後,畫面更加真實了。色彩增加了電影對自然世界的表現能力,以前電影一片黑白,現在通過顏色來表達感情,比如說:姑娘臉紅了現在就可以看出來是害羞了。

4.取消膠片改為數字化。電影拍攝門檻降低,小鮮肉也可以拍了,哈哈。膠片時代,基本上每次電影都是要2,3片就過的。你要多拍也拍不了,膠片每次就那麼點,用完你就拍不了了。今天數字化了,你拍個幾百條也沒事情。

每次變革都會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就如現在人工智慧要來臨一樣,很多人都對於這種新事物有恐懼感,都說可能會取代人類之類的話。但是之前狗熊發過的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覺

3.奧斯卡獎

說到電影那肯定要說下電影界中的幾大獎項了,

1.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2.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

3.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奧斯卡金像獎了。也是目前電影界公認的最有權威,影響力最大的獎項了。

奧斯卡獎, 全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工會獎。

學院成立

1927年5月,「好萊塢之王」——米高梅公司總經理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個設想:「應該把好萊塢的精英分子們都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團體。它包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當然還有製片人。使他們成為好萊塢的支柱,讓他們調解糾紛,或者在製片廠里起疏導作用。

應運而生

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舉行第一次授獎典禮。當時參會的人約270人。第一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給了埃米爾·傑林斯(Emil Jannings),他獲得了第一屆奧斯卡最佳演員獎。奧斯卡獎從頒發的最初開始,就受到了電影業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傳媒也積極參加轉播。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台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學院的一個圖書管理員看了獎杯後說:「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剛好被一個記者聽到了,記者部就喜歡八卦嗎:「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

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票數統計後存入保險箱,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活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 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現在也正值頒獎季,前幾天剛剛第90屆頒獎典禮結束。

今年的奧斯卡獎影片還沒有看

4.奧斯卡獎100周年

一般喝紅酒的都知道1982年紅酒是最好的。因為這是上個世紀紅酒釀造條件最好的一年,降雨和氣溫都非常適合葡萄種植,所以這一年份的葡萄酒就賣的特別的貴。

在電影行業也有這樣的一年,就是1994年。有人說上帝想看電影了,也有些人說這是電影誕生100周年,很多導演想為這100歲生日送上自己的大禮。翻看IMDB上榜影片排名,前50名中這一年佔了4席,前20佔了3部。

      國外

1.肖申克的救贖

2.阿甘正傳

3.低俗小說

4.這個殺手不太冷

5.天生殺人狂

6.獅子王

7.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8.真實的謊言

9.夜訪吸血鬼

國內

1.陽光燦爛的日子

2.活著

3.飲食男女

4.東邪西毒

5.重慶森林

6.周星馳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大話西遊

    5.我最喜歡的電影

這個電影看了應該有10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把它當作喜劇片看,宿舍裡面沒事兒干,找搞笑影片來看。後來明白:電影反映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和電影一樣。並不是一帆風順,如此完美,總有陰晴圓缺,即使強如孫悟空,也有很多無奈的時候,無奈也不是辦法,還不是要好好的西天取經。

用心去感受如電影般的生活呢?品味著電影之外,生活之中的感情。也許,我們得不到我們日思夜想的,也最終失去了起初牽手的美好,可是,還有記憶 ,生活還得繼續。

6.你呢?

Conflicting modification on March 11, 2018 at 11:19:34:

第三期讀書會預告

   

1995年正值世界電影100周年,所以這幾年間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大作。

七大藝術: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電影。電影是來的最晚的藝術。

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05年12月28號(清朝)上映,目前該片已經失傳

1電影的原理

視覺暫留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視覺暫留原理」來解釋這道轉譯程序。所謂視覺暫留,即指影像在人眼視網膜上持續約十分之一秒之後才會完全消失。

幻盤

2.電影的歷史

2.1前身

中國古代的皮影戲算是電影的鼻祖了。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

http://www.iqiyi.com/w_19rtgdqh.html

2.2誕生

1872年的時候,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一個小酒館里,加利福利亞州州長和一個朋友喝酒嘛,兩個人酒喝多了不就喜歡找事情做嘛。兩個人酒打起賭來了。州長就說說:馬跑起來的時候,有一個瞬間是四個蹄子騰空的,他的朋友說:不可能,不管怎麼跑,肯定有一個腿是著地的。兩個誰都不能說服誰,然後就吵起來了。這時候旁邊的那些吃瓜群眾肯定要拉架啊,可是大家也沒辦法,因為馬跑得太快了啊,都看不清到底有沒有著地還是騰空,裡面剛好有一個攝影師想起了一個點子,讓馬在跑道上面跑,跑道一邊放24個木樁,一邊放24個攝像機,每個木樁和攝像機的快門之間之間都用線連著,如果那個馬跑過去,就會把線踢斷了,然後快門也一次拍下了24張照片。等攝影師把這些照片拼成了連貫的照片帶後,快速牽動這個照片帶發現這匹馬競然動起來了。這個時候就是電影的雛形誕生。

2.3發展

2.3.1愛迪生發明活動視鏡

這個攝影師穆布里奇就帶著這些照片世界各地做演講,然後在1888年,一次演講的時候遇到了愛迪生,發明大王啊當時,攝影師就像見到了偶像一樣。那時候愛迪生最著名的一個專利是留聲機,然後和攝影師交流過後,就有要不也發明一個留影機看看。果然到了189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影攝影機。畢竟他是個生意人嘛,就想著怎麼把這個東西迅速商業化。於是就按照留聲機最早的推廣套路:就讓觀眾挨個聽,聽一個收一次費用。他就想怎麼把這些拍攝的膠片放在一個東西裡面放,然後看一次收一次費用。還真被他搞出來一個活動視鏡的東西,就是一個密封的箱子,觀眾要把眼睛對著箱子裡面的一個小孔去看。以每秒48個鏡頭的速度演放了1440張不同而又連貫且依次變化的照片,在這半分鍾內人們看到的是完全活動的影象,現代電影由此產生了。於是1894年4月14日,10台設個活動視鏡在美國百老匯首次營業。每台放一部電影,每部電影持續大約二十秒。觀眾交二十五美分,可看五部電影。這一天,愛迪生賺了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說,首批電影觀眾差不多有五百人。

因為愛迪生沒有在歐洲注冊攝影機和活動視鏡的專電利他在美國注冊專利時,專利局的官員問他是否願意多交一百五十美元,把專利權擴展到法國和英國,他斷然拒絕,認為不值。等到他發現影可以帶來巨額利潤,法國和英國的發明家成為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時,已經太晚了。

2.3.2盧米埃爾兄弟的改進

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一是將以電力驅動(那個年代的發電設備很龐大,不像現在這么袖珍)的的愛迪生攝影機改造成了手搖便攜攝影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拍攝;二是沒有沿用愛迪生的一次只能一個人觀看的活動視鏡,而讓廣大吃瓜群眾都能觀看的放映機。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次電影正式公映,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影片: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藝術,光和影的藝術——電影正式誕生了。

所以現在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爾兄弟!」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2.3.3電影的幾個時代交替

1.默片時代(20世紀初-1927年):蒙太奇的剪接手法(根據影片所需要表達的內容,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技術)默片通過大量浮誇的身體動作和表情讓觀眾明白其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誕生了很多的大師,很多優秀的作品 。其中最優秀的當屬卓別林

2.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在紐約首映。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許多默片時代的大師,都紛紛抵觸有聲電影。有聲電影承載的信息量空前的大,突然從1000多個鏡頭,60-70分鍾的電影到幾百個鏡頭,90-120分鍾的電影。過去時候只剪畫面,現在聲音也要剪了 。

小插曲:關於電影為什麼一般是兩個小時長呢?有一句話特別有意思,因為2小時就是人類憋尿的極限。憋住了尿,看完了電影。有一句話叫做全程無尿點 ,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是一句調笑的話,實際上經過各種大數據的分析,2個小時是人類注意力的極限,超過2小時,注意力就會分散了,所以現在電影基本上都在2小時左右。

我們現在都知道電影播放是24格1秒的,但是在默片時代都是16格1秒的,why?根據當時的數據,如果這個低於15格每秒,每一個畫面,如果長於1/15秒,人就記住這個畫面了 ,他就不會感覺到,這個畫面是連續的動作,他就看到的是一格一格的畫面,所以16格基本上是最低的讓大家看到這個畫面連續在動的這樣一個速度。如果用16格拍,用16格放出來,那麼看到基本就是正常的畫面 。看默片覺得快,因為那時候播放電影是用手搖播放的,手搖不是機器有固定的頻率,可能時快時慢,導致我們看卓別林的電影的時候經常感覺一驚一乍。隨著馬達的普及,電影拍攝與放映的標准速度呼之欲出,但始終還差臨門一腳,那就是有聲電影的發明。當時的電影錄音設備一是華納兄弟公司和Western Electric主推的Vitaphone,採用蠟盤發聲技術,以24格作為標准速度。以及福克斯主推的Movietone,採用片上發聲技術,以21格為標准,後來也很快調整到24格。有聲電影要求畫面和聲音嚴格同步和膠片行走速度的絕對穩定,所以手搖式攝影/放映一定要被電動馬達取代。人眼或許能容忍畫面時快時慢,但對耳朵來說,輕微的速度變化就會引致聲音頻率或音調的極度失真,每秒差三格人的耳朵就會覺得無法接受,這對看電影的人來說絕對是無法接受的。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在紐約首映,當時美國的大部分電影院還未安裝完畢聲音設備。其實攝影和放映的搖速矛盾在《爵士歌王》中亦有體現。影片的無聲段落是手搖拍攝的,攝影師仍然習慣偏慢的搖速,當以24格的標准速度放映時,Al Jolson的步伐就顯得又快又硬,但到有聲的段落就正常了。《爵士歌王》的成功席捲美國,從此好萊塢片廠開始硬性規定那些仍堅持手搖的攝影師以24格每秒的速度進行拍攝。1932年3月15日這天,24格每秒被正式審定為有聲電影的標准拍攝和放映頻率,得到全球電影界的承認,直至今日。

3.再到了彩色電影的時候:1935年,美國拍攝出彩色影片名利場,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的出現又發生了一次革命。有了顏色之後,畫面更加真實了。色彩增加了電影對自然世界的表現能力,以前電影一片黑白,現在通過顏色來表達感情,比如說:姑娘臉紅了現在就可以看出來是害羞了。

4.取消膠片改為數字化。電影拍攝門檻降低,小鮮肉也可以拍了,哈哈。膠片時代,基本上每次電影都是要2,3片就過的。你要多拍也拍不了,膠片每次就那麼點,用完你就拍不了了。今天數字化了,你拍個幾百條也沒事情。

3.奧斯卡獎

說到電影那肯定要說下電影界中的幾大獎項了,

1.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2.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

3.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奧斯卡金像獎了。也是目前電影界公認的最有權威,影響力最大的獎項了。

現在也正值頒獎季,前幾天剛剛第90屆頒獎典禮結束。

奧斯卡獎, 全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工會獎,8000人投票

去年89屆的時候還是一個烏龍。本來最佳影片宣布為:愛樂之城,整個劇組都上去了之後,然後發現搞錯了,是月光男孩得獎了,和月光男孩劇組說他們還不相信,以為這是開玩笑!這個奧斯卡獎一般都是到最後時刻才知道到底得獎的是誰。工會把票都投給會計事務所,然後會計事務所封箱帶到現場由會計事務所的人吧寫有**獎的信封交給頒獎嘉賓,所以上台的時候才能看見到底是誰得獎的。

學院成立

1927年5月,「好萊塢之王」——米高梅公司總經理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個設想:「應該把好萊塢的精英分子們都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團體。它包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當然還有製片人。使他們成為好萊塢的支柱,讓他們調解糾紛,或者在製片廠里起疏導作用。

應運而生

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舉行第一次授獎典禮。當時參會的人約270人。奧斯卡獎從頒發的最初開始,就受到了電影業及大眾的高度關注,傳媒也積極參加轉播。在第二屆典禮上,洛杉磯電台進行了一小時的實時現場轉播。從此,每年的頒獎會都有媒體進行相應報道。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屆奧斯卡獎舉辦一直到今天,奧斯卡獎就成為美國影藝學院的「主營業務」和該機構的代名詞。

我最喜歡的:摩根·弗里曼

今年的奧斯卡獎影片還沒有看

4.奧斯卡獎100周年

一般喝紅酒的都知道1982年紅酒是最好的。因為這是上個世紀紅酒釀造條件最好的一年,降雨和氣溫都非常適合葡萄種植,所以這一年份的葡萄酒就賣的特別的貴。

在電影行業也有這樣的一年,就是1994年。有人說上帝想看電影了,也有些人說這是電影誕生100周年,很多導演想為這100歲生日送上自己的大禮。翻看IMDB上榜影片排名,前50名中這一年佔了4席,前20佔了3部。

      國外

1.肖申克的救贖

2.阿甘正傳

3.低俗小說

4.這個殺手不太冷

5.天生殺人狂

6.獅子王

7.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8.真實的謊言

9.夜訪吸血鬼

國內

1.陽光燦爛的日子

2.活著

3.飲食男女

4.東邪西毒

5.重慶森林

6.周星馳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大話西遊

    5.我最喜歡的電影

這個電影看了應該有10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把它當作喜劇片看,宿舍裡面沒事兒干,找搞笑影片來看。後來明白:電影反映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和電影一樣。並不是一帆風順,如此完美,總有陰晴圓缺,即使強如孫悟空,也有很多無奈的時候,無奈也不是辦法,還不是要好好的西天取經。

用心去感受如電影般的生活呢?品味著電影之外,生活之中的感情。也許,我們得不到我們日思夜想的,也最終失去了起初牽手的美好,可是,還有記憶 ,生活還得繼續。

6.你呢?

⑵ 請問北京大觀樓影城怎麼樣

大觀樓影城始建於清朝末年,在100多年間曾多次改名。最早的名稱叫「馬思遠茶園」,後改名「大亨軒茶戲園」;1902年由遼寧人任慶泰購買後改名「大觀樓茶戲園」,1907年改名「大觀樓影戲園」;1913年改名「大觀樓電影院」,而現在的名字「大觀樓影城」是2005年起的。每次改名都意味著功能的變化,如「茶戲園」是喝茶看戲;「影戲園」是看電影聽戲;而改為「電影院」後,才成為真正的專業電影院。
大觀樓的創辦者任慶泰,據說原本是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在上海給一家外國人開設的照相館做鏡框時學得了照相的基本技術,後來又自費去日本深造,回國後在琉璃廠附近開辦了京城第一家照相館。任慶泰創辦大觀樓影戲園後,最初放映的是西洋舶來品,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僅有戲法與外洋風景」,他動了自己拍片的念頭。那時正是京劇鼎盛時期,恰逢「伶界大王」譚鑫培60大壽將至,任慶泰就在自家照相館前支起一塊白布,把譚鑫培的名劇《定軍山》拍成了「電光大戲」。1905年《定軍山》在大觀樓首映,從此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
大觀樓影城在我國電影史上創下了多項第一:第一個將男女分座改為男女同座;第一個將觀眾圍桌而看改成橫排座椅;第一個放映有聲電影;第一個放映寬銀幕立體聲電影;第一個放映70mm超大銀幕影片??1962年首映第一部國產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這部電影連放4年,觀眾達400萬人次,放映時間之長、觀眾人次之多創下紀錄。
走進青磚灰瓦、民清風格的大觀樓影城,如同走進中國電影發展史博物館。大廳里迎面而來的是《定軍山》的大幅劇照,兩旁陳列著上世紀初至九十年代的各種電影放映機、膠片以及老劇照、老海報,回顧了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影片和有影響力的演員。其中最珍貴的展品是一台1896年法國百代公司生產的手搖無聲式放映機,雖然歷經116年,至今還能放映5分鍾左右的短片。
大廳中央布置成老茶館的樣子,再現當年「茶戲園」的風貌,也是為了讓南來北往的遊客在此歇腳。最受遊客歡迎的「中國電影第一廳」就是當年播放《定軍山》的地方,如今仍在放映電影,不過座椅改成舒適的沙發座,放映設施也是最先進的。影城專設一廳,擺放著長條凳、八仙桌,時不時播放《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黑白電影,再現了早年間的觀影環境。二樓則是現代化的放映廳,讓觀眾在今昔對比中體驗歲月變遷,感受不一樣的觀影樂趣。
更多關於北京大觀樓影城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a30fe1615731638.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⑶ 路邊手搖的爆米花和電影院里賣的那種爆米花,吃多了都會到癌嗎

爆米花屬於休閑食品,不易多吃,像你所說的情況,不會有那麼嚴重的

⑷ 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是怎麼來的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4)手搖電影院擴展閱讀:

電影的發展歷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⑸ 北影節發布12生肖定格動畫短片,片中展現了哪些中國文化元素

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所發布的12生肖定格動畫短片,能體現中國元素的主要有黏土小人傳統工藝、十二生肖傳統文化、花棉襖、瓷盆爆米花等,將帶有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獨有的街坊氛圍。

⑹ 有沒有知道古代電影院是怎麼的

古代電影是從中國皮影戲開始的,當時的影台很簡單也很小,就是馬路上誰時誰的,可以擺的,後面用燈火照著,大師們在下面推動皮影道具。入位後收錢

然後就是無聲電影,是以膠片速轉產生的電影效果,就好像你快速翻動書本一樣,產生不同畫面步進。但是很遺憾聲音的缺乏,但是買票就是入場門口直接給錢,沒有票據憑證的。影台就是一塊白布,影機從反面攝像,但是坐在前面的觀眾看著就是正的了,影機是手搖制動,和氣動兩種

⑺ 最早看過用黑膠碟片看電影那個機器叫什麼

電影放映機。
應該是底片播放的,不是電視那種大膠盤,現在電影院也還有這種的

⑻ 為什麼電影很少以60幀的形式拍攝播放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對於觀眾而言,亮度、清晰度、流暢度是觀眾衡量一部電影在技術層面是否優秀的三個最直觀標准。業內,RealD公司推出的3D電影放映6FL認證,是針對亮度;而大家經常聽到的2K、4K標准,是針對清晰度;如今熱炒的24幀、60幀、120幀,則是針對流暢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觀,那麼流暢度到底代表什麼,所謂的「幀」又是什麼鬼,「貞子」么?簡單來說,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電影是「運動的」,是因為人類有視覺暫留現象。在電影術語中,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作一「幀」或是一「格」,要讓人覺得一個圖像是連續流暢運動著的,那麼至少每一秒鍾要連續播放24張連拍畫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國際通用的24幀標准。顯而易見,不管哪個標准,幀數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觀眾就能看到更多細節,觀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看的視頻都是普通的每秒24幀,高端一點的電影一般會採用48幀,60幀的就更少了。

上圖可以看出,24W虛還有卡頓,24幀已經很流暢但略抖動,60幀非常流暢且清晰。

只有一句話: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超真實體驗」。但由於支持這種牛叉技術的影院太過少數,一般沒有機會體驗到!如果說,24幀屬於「入門"級,那60幀也將是一場「質的飛躍」。

不少觀眾在對比了24幀和60幀兩種格式影片後,還是表示有不少區別,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60幀的電影由於每秒放映的圖片比24幀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暢,同時讓電影細節更充實,一切細小的平時不被關注的細節都將呈現得一清二楚。此外,60幀格式讓電影中的人更加立體,特別是特寫鏡頭。總體來說,60幀的影片有更多細節,更有立體感,運動中的物體也更加清晰。觀影後,大多數影迷對身臨其境的3D電影有了新的認同,高清及真實的3D立體畫面,會讓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覺自己就在影片現場。」還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說24幀3D電影像是透過窗戶向外眺望的話,那麼60幀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著外面看。

要說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60fps的播放規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就要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顛覆性改變。

3D大家都比較了解,4K解析度的播放設備也逐漸開始應用,iPhone 6s已經能拍攝4K視頻,最後這個120fps才是李安這次冒險的重頭戲,他這是把電影拍攝的幀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李安帶來的技術革新意義堪比當年的《阿凡達》在3D電影上的技術革新。

120幀/秒,或許將和VR一樣成為電影的下一個關鍵詞。從24到120,電影拍攝幀率是怎麼一步步進化的?其實早期的電影拍攝並沒有一個標准,因為那時候採用的是手搖式攝影裝置,拍攝的時候難免會有拍攝速度不統一,而且幀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說愛迪生的電影是以40幀/秒拍攝的,而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是以16幀/秒拍攝的。

後來發展到有聲電影,引入了同期錄音技術,可將聲畫同時錄制到膠片上,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話,音軌上就會有太多的表面雜音,於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准。

超過24幀/秒拍攝的電影就叫「超高幀」電影,有很多電影嘗試以超高幀拍攝:1950年誕生了「全景電影」(也叫西尼拉瑪),這種電影使用3台攝影機分別拍攝3條方形素材,然後由3台放映機無縫拼接,投影到銀幕上,以產生3倍寬高比的影像,這種電影是以26幀/秒拍攝的,主要是拍攝風光電影,後來由於放映設備昂貴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1992年的塞爾維亞世界博覽會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術拍攝的電影《Momentum》是以48幀/秒拍攝的。1999年誕生了Maxivision 48技術,是結合了48幀/秒和35mm膠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推廣,但是大多數影院依然採用24幀/秒的放映設備,所以Maxivision仍沒有得到廣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旗下的Showscan視效工作室,在著力推廣高幀率(60幀/秒)結合70mm拍攝技術(能科學上網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介紹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紙上談兵,除了幾部試驗性的短片,他們還沒有嘗試長片拍攝。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幀率拍攝,是因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解決攝影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頻閃或晃動問題,帶來更舒適的3D和無可比擬的敏銳與真實感。但這仍然只是理論,因為還從沒有人看過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即便這些都被完美地實現了,這個世界上也幾乎沒有地方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採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2012年,彼得·傑克遜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採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後繼兩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 游戲 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並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對此,彼得大帝回應說,「(你們這群沒見識的凡人)等你們習慣了就好了」。李安所採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稱為「Immersive Digital」(還未有官方的名稱,網友譯版是「沉浸數字式」),是第一次將3D、4K、120幀/秒這幾種規格結合到一起。

120幀/秒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影習慣,比如說3D技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也有諸如畫面太暗、會暈的抱怨,李安要解決的問題比彼得·傑克遜還要大,48幀/秒已經給人一種不適應感,120幀/秒帶來的觀影感受肯定是顛覆性的。

但是李安並不是受彼得·傑克遜的啟發,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啟發,他在拍《少年派》的時候在3D技術上就參考過卡梅隆等人的意見,所有人都告訴他,用24幀/秒拍3D會加大本來就有的頻閃(就是看3D的時候會覺得暈的原因),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解決辦法,只能妥協。

後來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幀率拍攝《阿凡達2》,給了李安啟發,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於是就想到用4K技術來解決清晰率的問題,最終選擇120幀/秒,其實是為了省錢——120幀/秒正好同時是24幀/秒(電影通用)和30幀/秒(電視通用)的整倍數,就可以用同一種格式製作電視和電影。而李安認為《半場無戰事》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感受」,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想辦法讓觀眾體驗,給他們一種全新的經歷。」李安接受3D技術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術的導演和製作公司的意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就連我們普通觀眾也認為像《阿凡達》、漫威的大場面動作電影才應該用3D,而《建國大業》那種敘事性電影用3D簡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認為:

「2D和3D最大的區別在於面部拍攝,而不是在於動作或大場面,我覺得2D更適合動作片,而3D更適合拍劇情片,因為3D可以營造更親密的感受。」

所以他對於伊拉克戰場和中場表演兩種不同的主要場景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處理,戰場場景會盡可能地呈現「真實」鏡頭,也就是用120幀/秒拍攝,預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員跑動的過程中,鏡頭幾乎沒有一點搖晃的感覺。

而中場表演場景是在 體育 館內,有大量的舞台燈光照明,為了避免大家都擔心的背景過於虛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鏡頭(比如無光照的觀眾席)使用了120幀/秒拍攝。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對於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寫鏡頭非常多,著重刻畫他的表情和情緒,因為背景虛化本來就很適合大頭特寫,而中場表演的鏡頭則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鍾的片段之後,(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起來他(李安)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全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我簡直激動地顫抖了。」

卡梅隆看過之後更是覺得3D、4K、120幀/秒將成為行業內的最高規格標准,有觀眾評論「這段11分鍾的電影讓我覺得鏡頭、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畫面。」其實120幀/秒更大的問題是放映,就連李安自己在拍攝過程中都沒法看到最終效果,因為技術負擔太大了,他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只能用3D、2K、60幀/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鍾試映,是採用了科視的雙4K激光投影機和贏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伺服器,配備杜比3D眼鏡,而且當時他們面向的是NAB的行業內技術人員,沒有人比他們更懂行,所以獲得的大多是驚嘆和贊譽。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李安就要有準備面對整個電影行業的顛覆性改變。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120fps的播放規格,普通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也無法預料,至今為止索尼還沒有宣布這部電影將如何大范圍上映,為了陪李安冒險,索尼在盡可能地尋找方式,甚至考慮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終為了大范圍上映,很有可能他們只能把標准起碼降低到60幀/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樣,都站在了先驅者的行列,希望能通過這種革命讓電影院看電影重新變成一種朝聖般的體驗,一種在電腦手機上無法比擬的體驗,如果可以讓人們重新走入電影院,那麼即使是要讓全世界所有的電影院都更換新的放映設備也是值得的。

「改變人們的習慣和顛覆一種文化是非常難的,我的好奇心的確是有點旺盛,但是我已經不年輕了,我不願再等。」當他拍《斷背山》的時候,很多人勸他的演員,拍這部戲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員生涯,結果他的四位演員獲得了三個奧斯卡演技提名,當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部小說太難銀幕化了,這是自討苦吃,然後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現在,幾乎沒有人對李安說「不可能」三個字。對於《半場無戰事》,想借用一部電影的名字《好戲還在後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我是曉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少60幀

的電影在影院播放,回答問題前先舉個例子。

據說大導演卡梅隆也大力推進電影的60幀拍攝規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更高的幀數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眾更喜歡看。

為什麼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後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後期特效在製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也是阻礙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導演不願意冒險用60幀是因為據說幀率太高會太有現場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覺。

高幀畫面之下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會大幅減少頻閃,就是說能讓觀眾看清楚快速運動物體的細節。同時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員化妝的細節。那體驗感就不用說了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幾乎3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更加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拍攝的幀數提升之後,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光有高速拍攝的設備還不夠,還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設備。高幀數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攝,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則在24幀的器材上無法正常播放,這個器材費用也是相當高。

總結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會體現在票價上,你會為這些電影的流暢感多花錢買票莫

也有一種陰謀論者認為高幀率電影,實際上是某個投機取巧的道德水準極低的導演及其一群幫凶炒作出來的損人利己的。大家認為呢

因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影院都是30幀的播放器,60幀的很少,150幀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國那幾家大影院,幀又叫刷新率,為什麼60幀和120幀播放電影的電影院這么少呢?

其一:因為30幀拍攝播放電影已經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電腦一樣,你出一個更好的電腦操作系統,但是市場已經被Windows占據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時間,拍攝60幀電影成本也相對昂貴,你拍攝的60幀電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還達不到60幀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其二:60幀電影的優點是畫面更佳的流暢,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接觸過60幀的電影,或者說,壓根就分辨不出來它二者的區別,人們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間,30-60-120幀越高,人們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帶來的疲憊感也就越大,這也導致了,本來接觸了120幀的電影的人,卻被眼睛疲勞勸退

其三:網路普及率,如果說電影院里60幀電影很少,網上的電影資源相對也更少,是大眾了解的比較少,電視機廠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電視機,大眾也不會去買單

總結,30幀電影和60幀電影就好像 汽車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樣,一個是夠用,一個是體驗

我是影視大公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面就你的問題我發表一些我的看法。從業內人士的一些說法來說,首先是技術問題,電影界並不存在全片補幀的操作,那我們假設有,要怎麼補幀呢?你覺得能像普通人在電腦上開個AE裝個Twixtor隨便調調參數就能做到的嗎?肯定不是啊,電影工業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和普通的視頻工作者日常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劇本不是隨便寫寫就能開拍的,攝影不是按下開始按鈕就能拍的,剪輯不是把素材導入軟體就可以開始拼素材的,調色和特效也不是拿過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電影工業中有補幀這個環節,那一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和技術。而且補幀技術依賴的是計算機軟體(不同方法的補幀依賴的具體原理不同),目前的補幀軟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電影工業水平(這里說的是「工業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專業水平」),

就算是業余工作者,也會選擇適合補幀和不適合補幀的鏡頭,有些鏡頭就是不適合補幀,或者說補出來就是一坨花屏果凍,在軟體基礎達不到的情況下,再厲害的「補幀師」也沒法做到全片完美補幀,而電影工業是不可能允許「補幀」果凍這種低級問題出現的,即使劇組自己不重視,不在乎,也絕對過不了電影審查(是的,電影審查不止是政治審查,還有技術審查,不過普通觀眾並不關心技術審查)

其次是成本問題,前面說了補幀如果要加入電影工業環節,也肯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要有專業的「補幀師」來操作,即使技術達標,補完一部電影上千個鏡頭上百分鍾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力?多少時間?而且不光是補幀這個操作要錢,後期渲染也是要錢的,不僅渲染要錢,調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幀補成60幀,成本翻了好幾倍,這些錢加起來絕對不比調色和特效的錢少,所以說題主說的「這個操作成本極低」就是個臆想的結論,根本不成立。有這閑錢我幹嘛不直接拍攝的時候拍60幀?太貴了,所以導演們遵循著能看就看的原則



你的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很少以60幀拍攝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60幀的影片畫面流暢,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無法適應,看的時間稍長會頭暈。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成本高,普通的24幀影片每秒的畫面只有24張,60幀的則有每秒60張,對製作人的設備要求更高,製作時間也大大延長。若是科幻電影,特效是很燒錢的,而60幀的特效要比24幀多一倍還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長,這也是阻礙60幀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謝謝 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幀的電影很少,因為從拍攝到後期,成本都相對很大

視頻比特率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圖像質量視覺效果可以提高名線,增加幀數可以提高到60幀以上,尤其是25/30幀的圖像質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幀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幀和1080p60幀會選擇其中一個嗎?目前,60多個屏幕144,240多種屏幕顏色δ e是性價比,考慮到圖像質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後幀數的提高。

參考藝術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暢 330kbps 640x6025fps

這是2018年12月的數據。要升級到60幀,需要將圖像質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5g還可以將互聯網視頻幀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數據72幀再次是分數,幀速率使視覺感覺慢得多。VR視頻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幀數、更高的 游戲 和對幀速率的追求。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追求下一個圖像質量,追求幀速率,現在平面視頻、 游戲 已經開始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並要求圖像質量,VR尚未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攝圖片張數不同;

60幀/秒每秒鍾拍攝60張圖片,30幀/秒每秒鍾拍攝30張圖片。

二、畫面流暢度同;

60幀/秒畫面細節更豐富。幀數越高畫面越流暢。 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像,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因此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

三、同一時間下的視頻內存大小不同。

幀數 (fps) 越高,所顯示的動作就會越流暢,文件大小越大。拍攝視頻時60幀/秒視頻內存大於30幀/秒視頻內存

因為人眼一般用24幀或者25幀就可以感覺到很流暢的效果,60幀雖然更加流暢,但是人眼時間看久之後會覺得很累,因為60幀超過了人眼處理的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看60幀視頻時雖然很流暢,但是又覺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滿意希望可以給個贊和關注哦,個人日常分享數碼評測,歡迎來主頁看一看。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21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30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6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