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電影院
『壹』 有誰知道南平政和歷史文化
政和縣文化歷史悠久。1986年9月省文管會、省博物館普查組在政和普查結果,全縣有商周遺址36處,並發掘出土不少珍貴文物:有商周時期的石錛,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和印紋陶豆、罐、瓮、鼎等。從唐朝開始,佛教在政和流傳十分廣泛,民間盛行佛俗火葬,直到清道光年間火葬才漸被土葬代替。全縣有佛教寺廟200多座,其中建廟較多的朝代為:唐代33座、宋代33座,元代29座、明代24座,清代40座。古代政和民間文化活動有燈會、廟會和節慶等形式多樣,戲劇活動是其中的重要活動之一。雖然沒有地方劇種,但京劇、越劇、贛劇,以及茶燈戲、木偶戲等,都在政和流行過。四平戲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後保留至今,楊源鄉現在還有四平戲業余劇團。民國時期話劇和電影傳入。新中國建立後,全縣文化事業逐步發展。1990年,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書店各一個,鄉鎮文化中心和文化站8個,農村俱樂部65個,文化專業戶34戶。全縣有電影院9座,總座位8620個,農村及廠礦電影放映隊34個,個體放映戶25戶。全縣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各1個,廣播專線1280桿公里,電視差轉台28座,衛星地面接收站10座,發射機44台,電視機1.2萬台,廣播喇叭1.3萬只。
政和縣古代教育興盛於宋朝。宣和年間,縣尉朱松首創星溪書院和雲根書院;其子大理學家朱熹利用到政和掃墓之機,常住雲根書院講學,因而有「先賢過化之鄉」的美稱。全縣書室、社學、書院、學宮等教育體系完善,歷代共有進士17人,舉人52人。清光緒末,書院先後改辦為小學堂。民國7年(1918),全縣城鄉有小學堂25所,建東師范學校在縣城開辦。民國10年(1921),政和初級中學創辦。民國17年(1928)培淑女子小學創辦。其後,教育經費不足,學校停停辦辦,到1949年,全縣僅有中、小學11所,教職員工30人,學生263人。新中國建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到1978年,全縣中、小學448所,教職員工1767人,學生33799人。1990年,全縣有幼兒園45所,129班,入園幼兒2256人,入園率36.04%,教職工183人;完全小學128所,初級小學232所,小學生23621人,教職工1490人;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中學生7324人,教職工516人;職業中學1所,學生148人,教職工7人。全縣每萬人擁有在校學生375人,入學率99.21%,脫盲率96%,教育普及率98.58%。1977年至1990年全縣輸送大專院校新生843人,中專新生1582人。1982年,大中專函授廣播電視大學、自學考試、中專和成人中專先後開辦。1990年,電大在校生人數139人,自學考試人數301人,縣城實施9年義務教育。
政和縣古代流傳中草醫葯,醫術葯方世代相傳。清代有一些中醫集資在縣城開辦中葯鋪,光緒年間有三家。民國時期全縣中葯鋪有30多家。民國15年(1926),西醫西葯始進入政和。民國27年,縣衛生院開設西醫門診,直到解放前夕,政和西醫西葯都非常少。1949年,全縣只有一所衛生院,全院職工5名,僅有西醫師1名。新中國建立後,全縣於1958年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網。當年,紅星人民公社草葯研究站收集民間青草葯單驗密方300多個,整理匯編成書,受到中科院的贊揚。1990年,縣有醫院、中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鄉有衛生院,村有衛生所。全縣有病床388張,醫務人員487人。醫療設備有高倍顯微鏡、大型X光機、A型B型超聲波、心電圖、胃鏡等。地方病、傳染病防治成效顯著,1951年鼠疫流行終止,1952年天花被消滅,1953年,霍亂斷絕,1977年血絲蟲病被基本消滅。1980年後,白喉、麻瘋、痢疾等傳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政和為山區小縣,歷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稱頌。宋太學生陳朝老、明副使陳桓等,頗具憂國憂民之心,甘居貧寒,為國為民上書陳言則當仁不讓。宋國子監祭酒、龍圖閣直學士邵知柔,一生掌教國學,教授東宮,卻能清廉有節,為人們所贊嘆。元農民起義首領黃華、明抗倭二童子等,為民捐軀,視死如歸,實為古代不可多得的英才。共產黨員楊則仕、陳貴芳等革命前輩,為人民群眾翻身解放,出生入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更為光彩照人。
政和縣屬自然災害頻繁的貧困地區,民間自古就有社倉、義倉、孤老院、育嬰堂等救助慈善機構。清代較著名的有東平社倉、城西孤貧院、城東育嬰堂等。新中國建立後,縣人民政府撥出大量資金和物資,救災扶貧,建立和健全各種社會保障組織和制度。1990年,全縣有9個鄉鎮社會福利基金會,籌集資金50萬元,用於扶貧扶優、救災濟貧和扶助殘疾人等;全縣有鄉鎮敬老院8所,村敬老院2所,縣辦福利院1所,縣辦福利廠6家。
在政和縣的發展史上,1949年新中國建立至1990年,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41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把貧窮落後的舊政和建設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新政和。
『貳』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是什麼電視劇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的電影是《政和書記》不是電視劇。《政和書記》以觀察者的角度出發,走訪廖俊波的家鄉以及工作地點,拜訪他的家人朋友,只為探尋一個答案「為什麼廖書記的微信名是樵夫?」其實在探尋廖俊波的過程中「樵夫」背後的意義就逐漸顯現。
《政和書記》劇情簡介:
影片根據廖俊波書記真實撼動的事跡進行了加工改編,以記者探尋廖俊波「樵夫」的微信名由來、廖俊波生前在南平政和脫貧攻堅為民解憂的光彩睿智的工作經歷,兩條故事線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藝術手法,將主人公廖俊波的大愛、永遠的微笑及他的初心和堅守,生動地還原了真實質感和朴實情感,親情化的敘事視角一改以往說教式窠臼,人性探索超越以往主旋律電影。既有電影紀實風格,又有傳記片的飽滿人物,加倍了影片的故事魅力。
《政和書記》這部電影可以說拍得很成功了,它深挖廖俊波的精神內涵,還原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堅守,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希望他的精神與實際永遠被世人銘記。
『叄』 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濤是什麼電視劇
政和縣倭書記廖俊濤就是電影《政和書記》
電影《政和書記》改編自「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跡。講述了廖俊波同志從政20多年,為官一方、盡心竭力、真心實意為百姓謀福祉,直至因公殉職的一生。
本片的主人公和其他英雄人物不同,要體現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物的真實感,同時了解人物背後的這片文化土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文化電影。是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普通人的故事。
電影《政和書記》還聚集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除了著名導演寧敬武,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故事片部一級導演韋廉擔任總監制,韋廉導演曾兩次獲金雞獎最佳導演,同時也是華表獎優秀導演,更是請來著名編劇蘆葦老師擔任編劇顧問,其作品曾獲夏衍電影文學劇本獎二等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編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