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1705電影院

1705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11-28 12:46:22

㈠ 誰知道滬閔路南方友誼商場5樓電影院電影時間表

1/14

阿凡達/Avatar(2009)
劇情 影評 圖片 預告片 阿凡達(162分鍾)

10:00 | 1705:15 | 211|:00 | 511:34|0 | 4126:15 | 8163:00 | 13:2 0 | 5144:600 | 31241:9385
175:110 | 157:40 | 186:00 | 1768:015 | 416::50 | 1876:830 | 8158:5145 | :18 :5330 | 21:9:060
159 :405 | 2250:20 | 209:950 | 231:6390 | 2|15:55 | 7232:735

票價:3640元 120元 235元 520元 2730元

十月圍城/Bodyguards and Assassins(2009)
劇情 影評 圖片 預告片 十月圍城中文版(135分鍾)

10:40 | 3:160 | 18:15 | 22:10

票價:300元 60元

刺陵/The Treasure Hunter(2009)
劇情 影評 圖片 預告片 刺陵中文版(110分鍾)

9:50

票價:30元
#

三槍拍案驚奇/A Simple Noodle Story(2009)
劇情 影評 圖片 預告片 三槍拍案驚奇中文版(100分鍾)

10:30
票價:30元
PS 因為網站有防盜鏈,那個阿凡達具體時間就不改了如果想知道詳情就點擊(其他是我一點一點刪掉改出來的哦)
http://www.mtime.com/showtime/China_Shanghai_Minhangqu/1059/20100114/
查看

㈡ 寧波曾經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較詳細地介紹其中一位

推薦給你以下幾位名人,你可以挑一個.
柔石(1902-1931年)
現代作家。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
1917年在家鄉正學小學畢業,次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1年10月,參加同學潘漠華、馮雪峰組織的文學團體「晨光社」。1923年夏畢業後,曾在杭州當家庭教師。1924年春,在慈溪縣普迪小學任教,並從事業余創作。1924年下半年,因團結進步教師組織讀書會而被解聘。1925年春,到北京大學旁聽,常聽魯迅講課。1926年初,由於貧病交迫,離開北京,奔波於滬杭一帶,曾計劃與朋友在杭州辦一所私立中學,未成。在此期間著手創作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上冊寫於上海,下冊寫於杭州。不久去鎮海中學任教。1927年夏,到寧海中學任教。1928年初,在黨組織和進步教師的支持下,出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4月,寧海縣農民在亭旁(今屬三門縣)起義,寧海中學二三十名教師參加。暴動失敗後,寧海中學被解散,一些師生慘遭殺害。柔石被迫出走到上海,改訂《舊時代之死》,由魯迅推薦,在北新書局出版。1928年下半年起,與魯迅比鄰而居,合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二十期、《朝花旬刊》十二期及《文苑朝花》五本。1929年1月至9月,受魯迅委託,接編《語絲》雜志。1929年11月出版中篇小說《二月》。1930年2月,同魯迅、宋慶齡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柔石為發起人之一,被選執行委員,後任常務委員和編輯部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以左聯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籌備會,並寫了報道此次會議的通訊《一個偉大的印象》。1930年中,翻譯了高爾基等蘇聯作家的不少創作和論著,同時發表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並被譯成多種外文。1931年1月17日晚,在上海東方旅館參加黨的秘密會議,因叛徒出賣,同與會三十多人一起被捕。2月7日晚,與其他二十多人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其中左聯成員五人,稱為左聯五烈士。遇難後,魯迅曾寫《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了忘卻的紀念》、《柔石小傳》等文;左聯也出版紀念專刊《前哨》,沉痛紀念柔石等五位烈士。

邵逸夫 (1907-)
電影事業家。原名邵仁楞,浙江寧波人。
上海青年會中學畢業。1925年與兄醉翁、人 、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負責外埠發行業務,並學習攝影和編劇。1928年與仁枚攜影片去新加坡、馬來西亞開辟放映市場。後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並在南洋各地擁有數十家電影院。1957年與仁枚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辦邵氏父子公司的製片業務。並闢建邵氏電影城,攝影棚擴展至十餘個,擁有拍攝、錄音、彩色洗印、放映等全套設備,使之成為香港規模大、設備先進的電影製片廠。公司成立後每年約生產三十部影片,至80年代中期已生產影片七百餘部。並常以其影片領風氣之先,如李翰祥導演的《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影片使黃梅調電影風行香港影壇數年之久;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張徹導演的《 獨臂刀》等又使60年代沉寂一時的武俠片重新興盛起來;影片《後門》、《萬古流芳》、《珊珊》等也接連在亞洲影展獲獎。其中多部優秀影片均由其親自監制。同時,在東南亞各地,其戲院已擴展至一百六十餘家,形成一個龐大的發行網,並在東京、巴黎、羅馬、倫敦、柏林等大都市設常駐代表,使中國影片打入世界電影市場。由於他對電影事業的貢獻,1974年和1977年分別獲英國女皇頒授CBE勛銜和爵士勛銜。1983年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高榮譽獎,並兼任香港無線電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校董、香港藝術節主席、香港藝術中心主席等。

包玉剛(1918—1991年)
名起然。浙江寧波人。
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後入吳淞商船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託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未幾任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後,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葯品等緊缺物資。1955年創設環球有限公司,經營印度至日本間煤炭運輸。次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為國有,運費大漲,獲資甚豐,遂購置新船,擴展業務。繼與日本造船業、金融業、香港匯豐銀行等合作,漸著聲航運界。1967年中東戰爭石油危機中擴大船隊,1970年改為環球航運集團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至1981年底,擁有船隻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人稱「東方船王」。又於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設立10多家子公司、代理公司,還兼營地產、碼頭倉儲、公共交通等業,歷任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亞洲航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世界海事及陸豐國際(投資)公司、世界金融國際有限公司和LBJ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等職。1963年加入英國籍,1976年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於勛章、獎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他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政策,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奉節儉,樂善好施,先後捐資興建北京兆龍飯店、上海交通大學兆龍圖書館、杭州包玉剛游泳池等,又倡設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基金,捐款賑濟災民。促進故鄉建設,應聘任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顧問、甬港聯誼會、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捐資5000萬元創建寧波大學,又捐資建包玉剛圖書館。

蔣介石(1887-1975)
名中正,原名瑞元,學名志清,奉化人。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在寧波箭金學堂讀書,次年入奉化龍津中學。1907年入保定軍官學校,一年後赴日留學。1908年至1910年,在東京振武軍事學校學習。經陳其美介紹,於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結識孫中山。1911年武昌起義後回國,曾參加光復上海和杭州等戰役,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任團長。民國成立後,曾隨陳其美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也曾受陳指使派人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二次革命」失敗後去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8年,應孫中山之召去廣州,任陳炯明粵軍作戰參謀。1919年至1920年間,在上海從事證券交易。1922年6月,陳炯明叛亂,蔣應孫中山電召去廣州,後隨孫中山到上海,著《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1923年4月,又隨孫中山回廣州,任大元帥府參謀長。8月被派往蘇聯考察軍事。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蔣表面擁護,取得孫中山的信任。5月,黃埔軍校創辦時,蔣被任命為校長,旋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右派勢力抬頭。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提出「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並乘機攫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北伐軍進占長江中下游地區後,蔣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在各地「清黨」,公開破壞第一次國共合作。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並任國民黨總裁,控制黨、軍、政大權,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對外投靠帝國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鼓吹「攘外必先安內」,繼續進行反共內戰,對中國工農紅軍先後發動五次「圍剿」,此外,又不斷製造新軍閥混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被迫結束十年內戰,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一面抗戰,一面企圖與日謀和。1938年武漢失陷後,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曾先後掀起三次反革命高潮。1943年,林森病逝,蔣繼任國民政府主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妄圖獨吞勝利果實,偽裝和談,准備內戰部署,旋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1946年一手召開偽國大,通過「憲法」,1948年任「總統」,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民黨政府滅亡。蔣率殘部逃到台灣。1975年4月5日病死台北。

童第周(1902-1979)
鄞縣人 。
曾任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解放後歷任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和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並任中國科學院生物部委員、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一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童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開創者,早期在脊椎動物、鳥類和兩棲燈動物卵子發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獨創性發現。五十年代開始,系統研究文昌魚和卵子發充規律,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動物學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豐富了實驗胚胎學理論。六十年代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在魚類個體發育、細胞分化和性狀遺傳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創見。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經濟水產動物的人工養殖、經濟魚類育種的新途徑等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先後發表論文和專著七十餘種。

潘天壽(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太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1897年3月生於浙江省寧海縣。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 潘天壽年青時自感「無幹事之才,只有書畫尚能勝任」,因而在詩、書、畫、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1923年,27歲的潘天壽應聘到上海美專任職,並參與創辦上海新華藝專,培養了許多學生。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藝術院任中國畫系主任,他的才幹受到當時已80高齡的昊昌碩的賞識,潘天壽在藝術上亦也受了到吳的影響。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5-1965年間,是潘天壽創作、著論豐盛的10年,這時期他曾任全國美協副主席,1958年榮任蘇聯莫斯科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文革中受到誣陷與摧殘,1971年9月含冤而逝,時年75歲。後來由國家投資在中國美院院內建有潘天壽紀念館。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斗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他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㈢ 柏林景點

柏林景點介紹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

勃蘭登堡門,柏林僅存的城門,是柏林城的標志。以前由於緊挨著柏林牆,使它成為東西柏林分裂的代表建築。柏林牆倒塌後,於1989年12月22日勃蘭登堡門再次對外開放,成為統一的象徵。

這座以沙石為建築材料建造的柱廊式城門,於1788年至1791年由 C.G. 朗漢斯設計,仿照了雅典阿克波利斯(Akropolis)建築風格。兩側共有六個多立克式的圓柱,支撐著11米深的五條通道。1794年,勃蘭登堡門頂上裝飾了沙多(Schadow)塑造的四馬戰車及勝利女神塑像,指向東方的市中心。二次大戰期間,勃蘭登堡門四周的建築全部被毀。

巴黎廣場

巴黎廣場連接著勃蘭登堡門和富麗堂皇的菩提樹下大街。以前這里曾是一個練兵場,威廉一世在這個菩提樹下大街的盡端建造了這個四方廣場。之後,廣場由各式城市別墅、大使館和豪華的阿德龍飯店所環繞起來。

整個巴黎廣場及其周圍建築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柏林牆倒塌後,按其歷史原貌進行了重新修復。在修復過程中,這里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在勃蘭登堡門的左右兩側的Liebermann和Sommer兩座建築是現今新建的一對雙胞胎建築。其建築風格仿照了歷史上著名建築家Stüler的建築風格。德累斯頓銀行大樓的建造,避開了傳統的建築裝飾,同時又延續了巴黎廣場傳統的建築風格。

國會大廈 (Reichstag)

國會大廈(也稱「帝國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

國會大廈建於1884至1894年,是保羅·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為帝國議會建造的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

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並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國會大廈。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聯邦總理府 (Bundeskanzleramt)

聯邦總理府是新建政府區最醒目的建築之一。這座白色大廈是「聯邦紐帶」的一部分。「聯邦紐帶」將新建建築連在一起,同歷史建築國會大廈遙相呼應。

1991年6月20日,重新統一的德國再次選擇柏林做為首都。之後,舉行了在施普雷河灣政府建築造型設計的投標活動。柏林建築師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以他們的「聯邦紐帶」設計中標。「聯邦紐帶」橫跨施普雷河,將東西柏林連在了一起。作為「聯邦紐帶」組成部分之一的聯邦總理府由中間的九層主樓及較低向兩側延深的兩翼組成。建築上部18米高的半圓形是主樓的標志。

聯邦總理府的玻璃外牆使建築透明、寬闊,12米高的石柱使玻璃外牆結構清晰,並產生了內外響應的透視效果。

聯邦總理府兩翼為辦公區,主樓入口大廳寬闊宏大,用於接待貴賓。透過總理會見層的透明玻璃或站在陽台上,可以望到蒂爾加藤公園美麗的景色。用於接待國賓的貴賓接待庭院內,裝飾有西班牙藝術家Eardo Chillida的巨型鐵質雕塑「柏林」。

御林廣場 (Gendarmenmarkt)

御林廣場(也稱「憲兵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是遊客的必游之地。廣場由德國大教堂,法國大教堂和音樂廳所環繞,美麗、和諧,令人流連忘返。

廣場從1688年開始由J.A Nering開闢建造,最初被稱為菩提樹廣場,以後稱作弗里德里希城廣場或新廣場。1736年至1782年,廣場由軍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廣場」。1777年後,廣場由Georg Christian Unger進行了整體統一的設計和擴建。二次大戰期間,廣場毀壞嚴重。在紀念科學院250周年的慶典之際,廣場曾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又恢復了「御林廣場」的原名。

法國大教堂

法國大教堂是1701年至1705年由Cayart設計, 為從法國逃遷到柏林的胡格諾派教徒所建造的。長方形的中心建築在其長邊的兩側建有兩個半圓形建築。1780年至1785年,在御林廣場的改擴建工程中,教堂按Gontard及Unger的設計,被加上了一個醒目的塔頂。二次大戰中教堂毀壞嚴重,1977年被重建。

德國大教堂

著名的德國大教堂於1701年至1708年由M. Grünberg設計,Giovanni Simonetti建造,最初也叫做新教堂。1780年至1785年御林廣場的改擴建工程中,由Gontard設計,加建了圓頂。二次大戰中教堂同樣被毀。1996年10月2日,經過重新修繕的德國大教堂重新對外開放。

音樂廳(劇院)

由Karl Gotthard Langhans於1800年至1802年在這里建造的國家劇院,毀於1817年的一場大火。普魯士著名建築師申克爾在劇院原址的廢墟上進行新建,將原有建築的殘余部分融入了新的建築之中。建築中間部分高大、寬闊,前面突出,建有埃奧尼亞式圓柱。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毀之後,最初階段只是被保護了起來,系統地修復工作直到1979年才得以進行。1984年,建造由劇院改為音樂廳重新啟用。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原為霍恩措倫王室的宮廷大教堂,做為新教教堂同羅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應。

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時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設計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舊的大教堂拆除之後,為霍恩措倫王族所建的宮庭及紀念教堂。不顧當時人們的反對,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願望,建起了一座裝飾華麗、帶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二次大戰期間,教堂毀壞嚴重,1975年至1993年間得到了重新修復,但其原有裝飾進行了簡化。

教堂內部修飾富麗豪華,於同一時期由同樣的建築家Raschdorff設計。其中最創珍貴的是大選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國王一世及王後索菲·夏洛滕的棺材價值連城。主聖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

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這組經過百年歷史建造完善起來的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要對博物館進行重新修復,並將以前的藏品大部分物歸原處,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五個博物館

老博物館建於1830年,由申克爾設計。內部的圓形大廳帶有高大的圓頂,將館內的古代藝術雕塑藏品籠罩在迷人的氛圍中。

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由F·A· Stüler設計。新博物館是為分擔老博物館的藏品太多的壓力而建,曾展有人類發展史展覽,整個建築也依展覽內容,同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相呼應。二次大戰中的轟炸使新博物館成為一片廢墟,重建工程由建築家David Chipperfield設計,預計到2007年完成。

國家藝術畫廊,現稱老國家藝術畫廊,建於1867年至1876年,同樣由Stüler 設計,由Johann Heinrich Strack 完成。最初意在建造一個「科學家的殿堂」,建成之後卻成為德國十九世紀繪畫的收藏館。建築外層帶有高大、寬闊的階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騎馬銅像。整個建築於五十年代被重新修建。自1997年起再次得到重修。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建成的博德博物館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強悍的圓頂和宏偉的入口大廳宛如橫跨在施普雷河上的一條大船。當時的博物館大臣威廉·馮·博德將內部的展廳按照各各時代的風格逐一進行設計。該館的修復工程將於2005年完成。館內的繪畫藏品現在可在文化中心的名畫陳列館內欣賞到。

島上最年青的建築是1930年建成的佩加蒙博物館,展有氣勢磅礴的宙斯祭壇,巴比倫的遊行大街Ischtartor及羅馬式的Milet大門。

電視塔 (Fernsehturm)

電視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築,深受遊客的喜愛。塔上的觀景台高203米,在觀景台上可飽覽市容風光。

電視塔由一創作小組集體設計,建於1965年至1969年,是「世界高塔聯合會」會員。塔身為鋼架水泥結構,高250米。塔身頂端的圓球為鋼架結構,圓球內共有七層。乘電梯40秒鍾可到達觀景台。觀景台上有天線咖啡廳,30分鍾自轉一周,遊客可以在此看到整個城市嘆為觀止的景觀,盡享柏林城的魅力。塔身上邊是118米高的電視天線。

1969年至1972年,由Walter Herzog和Heinz Aust設計,在電視塔腳下建起了亭式基座。基座由三個帶有褶狀房頂的側翼組成。其中之一,便是柏林旅遊營銷有限公司為遊客安排的旅遊信息咖啡館。

萊特車站 (Lehrter Bahnhof)

柏林新中央火車站是反響最為強烈的一項建設工程。到2006年足球世界盃時,工程將全部完成,成為歐洲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

原萊特車站在二次大戰中被毀,新的車站建在原址處,除東西方向的特快列車軌道外,還新鋪設了南北方向的鐵路,四通八達。這種十字路口式的交通功能,在建築設計中也得到了體現。車站東西方向貫穿著鋼架玻璃結構的頂蓋,兩座平行結構的大樓將南北方向的頂蓋騰空架起,南北方向的鐵路則從地下通過。由此萊特車站巨大的頂蓋將成為德國最大的玻璃結構的頂蓋。這種網狀透明的大廳結構是現代火車站建築的一個宏偉實例。

不僅由於其龐大的建築,同時也由於其前所未有的四通八達的鐵路連接,萊特車站成為柏林的建築史上一項十分重要的一項工程。

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波茨坦廣場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場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築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等於一身,使它不僅吸引著觀光的遊客,也吸引著柏林人經常到此一游。而以前的波茨坦廣場只成為現在廣場中的一小部分。

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後,在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交通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機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詞。二次大戰中,廣場遭到嚴重毀壞。由於它地處美、英、法、蘇管轄區的交界處,並有柏林牆橫穿廣場,使這繁華一時的城市中心,在戰後被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柏林牆倒塌之後,波茨坦廣場曾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1993年至1998年間,這里建起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區,其中有辦公樓、商店、飯店、居民住房、餐館以及Stella-音樂劇院和一個卡西諾賭場。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由累措·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其巨大寬闊的正廳內設有Jean Tinguely的機械雕塑"Meta-Maxi"。與其相連的是一家全景電影院和購物中心阿卡丹(Arkaden),內有各式商店,商品種類繁多。

2000年,座落在肯珀廣場(Kemperplatz)的索尼中心(Sony Center)正式開放,索尼公司的歐洲總部設置在此。七棟大樓環抱在一起,被圍成的中心區寬敞明亮,上有一帶皺褶的蓬式頂蓋。這組超時代的建築群還包括有一家新的電影博物館、兩家電影院、一家全景電影劇場、餐館和一個叫做「音樂箱」的觀眾與「展品」可以交流的展覽。

帶有紅磚外牆的克爾霍夫大樓(Kollhoff-Gebäude)內有歐洲最快的電梯,遊客可以乘此電梯上樓,飽覽市容風光。

東邊畫廊 (Eastside Gallery)

在1961年至1989年間柏林牆將當時的西柏林緊緊圍住,使西柏林同柏林東部地區和東德地區隔離開來。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及1990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牆被一段段拆除了。如今只有在很少的幾處還能看到一些柏林牆的殘跡。

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以牆代紙,柏林牆西側一面曾是倍受青睞的做畫場所。柏林牆倒塌後,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牆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今日的畫廊。

1990年9月28日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了。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1316達米的柏林牆段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1991年,這段柏林牆被列為保護建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國」,Gerhard Lahr的「柏林-紐約」等。這些繪畫在過去的幾年中遭到嚴重破壞,目前正在修復之中。

奧林匹克體育場 (Olympiastadion)

奧林匹克體育場建於1935年至1936年,由建築家Werner March為1936年奧運會「帝國運動場」的主會場設計建造。體育場最初設計可容納10萬觀眾,現在可容 納7.5萬人。目前這里正在進行全面改、擴建,工程將於2004年完成。2006年足球世界盃決賽將在這里舉行。

體育場由兩層帶柱走廊組成,馬拉松大門和巨大的露天階梯通向上層看台。整個建築的設計深受納粹統治者巨型建築原則的影響,是巨型建築的一個典型實例。

今天奧林匹克體育場仍然是許多如國際田徑比賽(ISTAF)的決賽場。德甲足球隊柏林赫塔隊的比賽以及許多大型活動也都在這里進行。帝國運動場的組成部分之一五月國民大會會場,最初是做為政治宣傳活動的場所,現在這里是國際流行音樂會的主會場。另一部分,是相鄰的仿古希臘露天劇場的森林舞台。1936年奧運會,這里是體操比賽場。如今,人們在這個綠色環抱著的森林舞台舉辦露天音樂會,放映露天電影。

運動場上還有一個鍾樓。在樓頂可以遠眺柏林城。壯觀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五月國民大會會場和森林舞台也可盡收眼底,而森林舞台一般只有在舉辦活動是才能進行參觀。在鍾樓內懸掛有一新澆鑄的奧林匹克大鍾,上面寫著: 「我呼喚世界各地的青年 - 1936年奧運會」。

金艾撒塔

艾撒是德國人心中的勝利女神。上面的布蘭登堡門和金艾撒塔在同一條大街上,相隔一公里左右。

東西德合並紀念碑

東西德合並紀念碑坐落在柏林市中心最著名最繁華的大街KURFUERSTENDAMM上。其寓意是:東西德的分裂就如人身上血脈的斷裂。至今,東西德的合並只是經濟,地理上的合並,而不是德意志民族

㈣ 名人的故事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本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都被有錢人家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雷鋒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舉起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路過雷鋒的家鄉.雷鋒看見宿營的隊伍一住下來便向老鄉問寒問暖,還幫助老鄉挑水,掃地.買柴買菜按價付錢,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就從心底萌生了要參軍的願望.雷鋒找到部隊的連長,堅決要當兵,當連長得知他苦難的身世後告訴他還小,等長大了才能當兵,並把一支鋼筆送給了他,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保衛和和建設中國.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徵兵工作已經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但鑒於焦化廠的徵兵名額有限,且雷鋒在工地的表現十分突出,領導也捨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報名.這可急壞了雷鋒,他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人民武裝部向余政委講起自己的經歷,表明他參軍的志願和決心.
武裝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來的接兵的領導專門研究了雷鋒的入伍問題,認為他是苦孩子出身,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政治素質好,入伍動機明確,雖然身高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身體條件差些,但他在農場開過拖拉機,在工廠開過推土機,多次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和先進工作者.相信他入伍會成長得更快.最後決定批准雷鋒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鋒領到了入伍通知書,隨新兵一同由遼陽來到駐地營口市.他做為新兵代表在歡迎戰友入伍大會上講話.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點多鍾,細雨霏霏,雷鋒和他的助手喬安山駕車從工地回到駐地.他們把車開進連隊車場後,發現車身上濺了許多泥水,便不顧長途行車的疲勞,立即讓喬安山發動車到空地去洗車.經過營房前一段比較窄的過道,為安全起見,雷鋒站在過道邊上,揚著手臂指揮小喬倒車轉彎;"向左,向左……倒!倒!"汽車突然左後輪滑進了路邊水溝,車身猛一搖晃,驟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曬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桿子,雷鋒不幸被倒下來的方林桿子砸在頭部,當場撲倒在地,昏過去……
戰友們立即用擔架把他送到附近醫院搶救,各級首長立即趕到了醫院,同時以最快速度把沈陽的醫療專家接到雷鋒床前.由於顱骨損傷,導致腦機能障礙,雷鋒這個勞動人民的好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年僅22歲,就這樣和我們永別了!
八月十七日,在撫順市望花區政府禮堂召開隆重的追悼會.近十萬人護送雷鋒的靈柩向烈士陵園走去.
一九六三年一月,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的班為"雷鋒班",共青團追任雷鋒為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相繼發出關於學習雷鋒的通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相繼發表社論,評論和介紹雷鋒事跡的文章.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報紙發表了毛澤東主席的光輝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鋒故事:一次,雷鋒跟張書記去下鄉,一邊走一邊聊天。走著走著,雷鋒覺得腳下被一個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顆生了銹的螺絲釘,便一腳踢到了路邊。張書記問:「你踢的是什麼?」雷鋒說:「是一顆破螺絲釘。」張書記聽了,一聲不響,從草叢里撿起那顆螺絲釘,用手帕把螺絲釘擦乾凈,裝進了上衣口袋。雷峰覺得很奇怪。過了幾天,雷鋒跟著張書記到縣機械廠開現場會。在機械廠,張書記問廠長:「如果這機床上少了一顆螺絲釘,機床還會轉動嗎?」廠長說:「那就要出毛病了!」聰明的雷鋒這時已經明白縣委書記為什麼要撿那顆小小的螺絲釘了。只見張書記從口袋裡掏出那顆螺絲釘鄭重其事地交給了廠長。在回來的路上,張書記說:「雷鋒,你瞧,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機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這樣,我們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絲釘,缺了誰都不行。就象你這個公務員,別看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黨把我們放在哪裡,就要在哪裡起作用。同時,我們國家的底子還薄,處處要艱苦奮斗,一顆螺絲釘也不能浪費,積少成多啊!」
第2個故事:一天,在電影院里,電影還沒開演。一個姓賈的小學生發現前排座位上有個解放軍叔叔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覺得挺奇怪:電影馬上就要開演了,怎麼還在看書?小學生探頭一看,原來是雷鋒叔叔。雷鋒是他們學校的校外輔導員。「雷鋒叔叔,這么一點時間,你還看書啊?」:小學生非常好奇地問。雷鋒說:「時間短嗎?我已經看了三、四頁了。時間短,可是看一頁算一頁,積少成多嘛!學習,不抓緊時間不行啊!」雷鋒問小賈:「你對學習抓得緊嗎?」小賈不好意思地答道:「不緊!」雷鋒親切地說:「不抓緊可不好。你們在學校里學習,太幸福了。一定要認真地學。」
雷鋒就是用釘子精神去刻苦學習的。雷鋒是一個汽車兵,整天開著車到處走,沒有整塊的時間坐下來學習。他總是千方百計抓緊點滴時間來學習。他把書放在挎包里,隨車帶在身邊。只要車一停,沒有別的事,就打開書看一陣。每天晚上出車回來,總要擠出一點時間學習,有時候熄燈睡覺了,他還找地方去看書學習。他晚上常到連部辦公室去學習。
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1960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忙了一個禮拜的戰士們有的上街買東西、逛公園,有的看書、寫信、洗衣服。戰士小於見雷鋒吃完早飯趴在床上看報,以為他又要學習了,就一把奪過雷鋒手裡的報紙,說:「起來,跟我上公園轉轉去,今天禁止你學習一天!」雷鋒這天肚子疼,沒有跟小於上街。他想,今天夜裡還要出車呢,肚子老疼怎麼辦?就跑到團部衛生連去看病。值班軍醫給他看了看,開了一些葯,說:「你是夜裡著涼了,回去用暖水袋捂一捂肚子,好好休息一天,就好了。」雷鋒從衛生連出來,走到半路,看到一個建築工地上,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正在開展勞動競賽。大喇叭里放著歌曲「社會主義好」,推車的,挑擔的,來來往往。雷鋒近前一看,一塊木牌上寫著:「撫順市第二建築公司本溪路小學建築工地」。雷鋒心想,真不簡單,不久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馬上就要變成一所小學了。他突然聽大喇叭里喊:「運磚的同志們注意!砌磚組的同志大顯身手,砌磚速度打破了昨天的紀錄,運磚組的同志加油呀!」雷鋒聽了情不自禁地把衣袖一挽,朝工地飛奔過去。
在一個燒水棚旁邊放著幾輛空車,雷鋒推起一輛就走,燒水的老師傅見了,忙喊道:「哎,同志!你推車干什麼?」雷鋒回頭說:「老大爺,我借這車用一用!」老大爺說:「我們的車不外借!」雷鋒笑了笑,說:「老大爺,我就在這兒用!」老大爺才明白,這個解放軍要幫忙幹活,說:「怎麼,你要幫咱們工地推磚啊!」雷鋒說:「今天我沒事,閑著也是閑著!」說完,推起車就飛快地走了。雷鋒一連推了幾車磚,身上出了汗。他把軍裝脫了下來搭在車把上,越干越歡。工人們都好奇的看著他,有的說:「同志,誰叫你來幹活的?」雷鋒笑了笑說:「是你們把我吸引來的呀!」「我們?」「是呀!你們星期天也不休息蓋小學,今天我也沒事……」說著,他又推著車走了。雷鋒一邊推磚一邊想:自己小時候上不了學,現在國家這樣關心少年兒童,給他們創造這樣好的學習條件。雷鋒一鼓作氣不知推了多少趟,汗水濕透了背心。那位老師傅給他端來一碗開水,雷鋒一飲而盡,喝完又推起了小推車。雷鋒正乾的起勁,工地上的女廣播員跑了過來,問雷鋒:「解放軍同志,你是那個部隊的?叫什麼名字?」雷鋒剛要開口回答,見那女廣播員打開筆記本,忙說:「你問這個干什麼?」「你來參加勞動,給我們很大鼓舞,大家要求我寫篇表揚稿表揚你!」雷鋒說:「這有啥表揚的?我今天沒事,到這兒干點活,這是應該的。」女廣播員還不放過雷鋒,說:「同志,如果你的名字不保密,就……」雷鋒說:「你要寫稿表揚我,我只好保密了。」「那你說說為什麼參加義務勞動吧!」「為什麼?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唄!」雷鋒回到營房後,對參加義務勞動的事一字未提。可是,過了一會,一支隊伍敲鑼打鼓來到了部隊駐地。連長和指導員一看,隊伍前面幾個人抬著一塊大匾,上面寫著「向雷鋒同志學習」,才知道雷鋒又做了一件好事。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雷鋒經常出去做報告。他走到哪裡就把好事做到哪裡,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一天,雷鋒坐上了從撫順開往沈陽的火車。他看到坐車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車員忙不過來,就主動幫著掃地、擦玻璃、倒開水、幫助下車的旅客拿東西,忙個不停。有人勸他,說:「看把你累的,都滿頭大汗了,快歇歇吧!」可他說:「我不累。」在沈陽換車的時候,一出站口,雷鋒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是把車票丟了。只見那個中年婦女渾身上下翻了個遍,車票還是沒有找到。雷鋒不由得上前問道:「大嫂,你到哪兒去啊?怎麼把車票弄丟了?」
那位婦女著急地說:「俺從山東來,到吉林去看孩子他爸,不知什麼時候把車票和錢都丟了,這可怎麼辦啊?」雷鋒聽了,說:「大嫂!你跟我來吧!」雷鋒領著那位婦女來到售票處,用自己的津貼買了一張到吉林的車票,塞到大嫂手裡,說:「快上車吧,車就要開了。」那位大嫂手裡拿著車票,感動得熱淚盈眶,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笑了笑,心想,大嫂還想還我錢呢,就不在意地說:「大嫂,別問了,我叫解放軍,家就住在中國!」又有一次,雷鋒從丹東做報告回來,還是在沈陽換車時,在地下道里看到一位老大娘,白發蒼蒼,拄著拐杖,還背著一個大包袱非常吃力地走著。雷鋒走上前問道:「大娘!您這是上哪兒去啊?」老大娘氣喘吁吁地說:「我從關里來,要去撫順看兒子。」雷鋒一聽,是和自己同路,就把包袱接過來,扶著老大娘上了車。車上人挺多,雷鋒給老大娘找了一個座位。老大娘告訴雷鋒,她兒子是煤礦工人,出來好幾年了,這是頭一次去看兒子。說著,從懷里掏出一封信,雷鋒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只寫著撫順市XX信箱。老大娘急切地問雷鋒:「孩子,你知道這地方嗎?」雷鋒說:「您放心把,下了車,我一定帶您找著您的兒子。」老大娘聽了,臉上露出了笑容。車到了撫順,雷鋒背起老大娘的包袱,攙著老大娘,東打聽,西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母子一見面,老大娘就對兒子說:「多虧了這位解放軍,要不然,還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謝雷鋒。雷鋒卻說:「謝什麼啊,這是我應該做的。」雷鋒同志在1961年4說23日的日記中寫道:「為人民服務是我應盡的義務。」在1961年10月3日的日記中,雷鋒又寫道:「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雷鋒同志在1961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還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同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他做的都是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一件件,一宗宗,都體現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

㈤ 白金漢宮的英文怎麼讀

白金漢宮的英文:Buckingham Palace,讀音:[ˌbʌkɪŋəm ˈpæləs]。

Buckingham英 [ˈbʌkiŋəm] 美 [ˈbʌkɪŋəm, -ˌhæm]

白金漢郡(英國英格蘭郡名)。

palace英 [ˈpæləs] 美 [ˈpælɪs]

n.宮,宮殿;(主教)邸宅,宏偉大廈;華麗的娛樂場所。

Buckingham Palace英 [ˌbʌkɪŋəm ˈpæləs] n.白金漢宮(英國王宮)[地名] [英國] 白金漢宮〈倫敦〉。Buckingham Palace的用法示例如下:

1..

他必須前往白金漢宮去接受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國勛章」。

2..

霧靄蒙蒙,白金漢宮若隱若現。

3..

白金漢宮對旅遊者來說是個有巨大吸引力的地方。

(5)1705電影院擴展閱讀:

palace這個單詞13世紀初期進入英語,直接源自古法語的palais,意為宮廷;最初源自中世紀拉丁語的palacium,意為宮殿。

palace的近義詞:

1.mansion英 [ˈmænʃn] 美 [ˈmænʃən]

n.大廈;宅第,公館。

2.chateau英 [ʃæˈtəʊ] 美 [ʃæˈto]

n.(法國封建時代的)城堡;(尤指法國的)別墅,庄園。

palace相關詞彙:

1.ancient palace 古老的宮殿

2.imperial palace 皇宮

3.luxurious palace 豪華的宮殿

4.magnificent palace 華麗壯觀的宮殿

5.presidential palace 總統官邸(不用於美國)

6.exhibit palace 陳列館

7.movie palace 電影院

8.Summer palace頤和園

㈥ 寧波歷史名人

寧波名人

【嚴光】生卒年待考。東漢初隱士。本姓庄,後人避漢明帝劉庄諱改姓,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少有文名,與劉秀同游學,曾拒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嚴光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後三聘而始至洛陽,授以諫議大夫之職,不就,歸隱富春山(今浙江桐廬縣境內)。80歲卒,安葬在客星山。現餘姚與慈溪等地有嚴子陵祠、客星山"高風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跡。
【闞澤】(170~243)三國時吳國官吏。字德潤。寧波市慈城鎮人。世代為農,好學,後舉孝廉。曾任錢塘長,三國吳尚書令、中書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經學、歷書。極力向孫權推薦賈誼的《過秦論》,主張廢除酷刑,以禮義治國。晚年篤信佛教,舍宅為普濟寺。今慈湖(又名德潤湖)邊有其故址,宅後山為"闞峰"。�
【虞喜】(281~356)東晉天文學家。字仲寧。餘姚人。出身豪族,屢征博士、舉賢良,皆不就。東晉咸和五年(330),計算出冬至太陽位置每50年向西移動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即為"歲差"。這一發現對以後的天文學有很大的影響。他主張天高無窮,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規律運行,以駁渾天說、蓋天說。著有《安天論》、《志林》等。�
【虞世南】(558~638)唐初書法家。字伯施。慈溪市人。南北朝時仕陳,入隋任秘書郎、起居舍人。隋亡,曾為竇建德黃門侍郎,唐武德四年(621)為秦王府參軍,授弘文館學士,改太子中舍人。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太子右庶子、秘書監等,封爵永興縣公。辭官,授銀青光祿大夫。卒後陪葬昭陵,畫像凌煙閣,贈禮部尚書,謚文懿。書法繼承王羲之、王獻之筆致,外柔內剛,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傳世,著有《帝王略論》、《書旨述》、《筆髓論》、《觀學篇》等,編有《北堂書鈔》160卷,為國內現存第一部類書。�
【陳藏器】(681~757)唐代葯物學家和方劑學家。四明人。開元年間(713~741),任京兆府三原縣縣尉。認為東漢的《神農本草經》雖經補輯,但遺逸尚多,而為之搜遺補缺,編撰《本草拾遺》10卷。明李明珍認為此書"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惜原書已佚。另作《本草序例》1卷,《本草解紛》3卷。為中醫方劑學"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等"十劑"方劑分類法的創始人。�
【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寧波奉化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人,見上卷252頁杭州"林逋"條。�
【史浩】(1106~1194)南宋右丞相。字直翁。鄞縣人。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歷任餘姚縣尉、溫州教授、國子博士、秘書省校書郎等職。隆興元年(1163)任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上書言趙鼎、李光無罪,昭雪岳飛冤獄,後因反對張浚等貿然用兵北伐,遭王十朋等所劾。淳熙五年(1178)復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致仕,封太保、魏國公。卒後封會稽郡王、越王,謚忠定。有《尚書講義》、《周官講義》、《仙源類譜》、《?峰真隱漫錄》等著述。�
【張孝祥】(1132~1170)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鄞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第一,人稱甬上第一狀元。歷任秘書省正字、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平江知府、建康留守、敷文閣待制、荊南荊北路安撫使、顯謨閣直學士等職。卒後葬建康(南京)鍾山。為官時支持張浚北伐,反對秦檜專權。文章過人,為南宋豪放派詞人。著有《於湖居士樂府》、《於湖詞》、《於湖集》、《古風律詩絕句》等。�
【葉夢鼎】(1200~1270)南宋官員。字鎮之,號西澗。寧海東倉上宅人。本姓陳,6歲時過繼於母族,改姓葉。南宋嘉熙元年(1237),以太學上舍試入優等,曾在信州、袁州、吉州、隆興等地為官,景定三年(1262)任兵部尚書,次年遷吏部尚書,咸淳三年(1267)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因反對賈似道專權,阻止《公田法》、《經界推排法》實施而遭賈忌恨,遂託病辭官。著有《西澗集》。�
【黃震】(1213~1281)南宋官員。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慈溪人。南宋寶四年(1256)進士。曾任史館檢閱、撫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提舉浙東常平茶鹽等職,為官清廉,敢於直言。宋亡後隱居定海靈渚鄉澤山(今慈溪市田央鄉)、鄞縣等地,卒後門人私謚文潔先生。參與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的修纂。批判理學"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觀點,創東發學派,著有《黃氏日鈔》、《古今紀要》、《戊辰修史傳》、《禮記集解》、《春秋集解》等。�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人稱厚齋先生。鄞縣人。南宋淳元年(1241)進士,曾任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禮部郎官、徽州知州、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敢於直諫,為權相賈似道所惡,屢遭貶斥。宋亡後閉門著述,著有《困學紀聞》、《玉海》、《通鑒答問》、《詩地理考》、《深寧集》、《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證》、《三字經》等。其中《三字經》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胡三省】(1230~1302)南宋學者。原名滿孫,字身之,又字景參,其家居澗旁有古梅,因號"梅澗"。寧海縣中胡村人。南宋寶�NB039�四年(1256)進士。曾任吉州泰和尉、慈溪尉、揚州江都丞、懷寧知縣、朝奉郎等職。德�NB039�元年(1275)入賈似道幕府,後因與賈不合還鄉。一生致力於《通鑒》校勘。歷時30年,完成《資治通鑒音注》294卷,著有《通鑒釋文辨誤》、《竹素園稿》、《通鑒小學》等。�
【戴錶元】(1244~1310)元初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自號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從師王應麟。南宋咸淳七年(1271)進士。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職。元兵南下,避難天台、鄞縣、杭州等地,以授徒賣文為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受聘任奉化養正堂師,大德八年(1304)任信州教授。後歸里,讀書吟詩以終。學識淵博,善書法,以散文名重一時,被譽為"東南文章大家之一"。著有《剡源集》、《剡源佚詩》、《剡源佚文》等。�
【方孝孺】(1357~1402)明初學者。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人稱緱城先生、正學先生。寧海縣人。少好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授漢中府學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建文元年(1399),遷侍講學士,值文淵閣,任《太祖實錄》、《類要》總裁,文學博士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兵陷南京,他被捕下獄,後朱棣命他草擬登極詔書,他披麻戴孝,堅拒草詔而疾書"燕賊篡位"。朱棣大怒而滅其十族(加學生),罹難者873人。有《遜志齋集》、《秋崖集》行世。�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學家。原名雲,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人稱陽明先生。餘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觸犯劉瑾,貶為龍場(今貴州修文縣)驛丞。後任南京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兵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回故鄉餘姚,在龍泉山中天閣講"致良知"說,開創了姚江學派(又稱陽明學派)。卒於江西南安,謚文成。歸葬紹興蘭亭。王陽明是中國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著有《陽明全書》。�
【呂紀】(1477~?)明代花鳥畫家。字廷振,號樂愚。鄞縣人。明弘治年間(1488~1505)應征入宮,任錦衣衛指揮使。畫近學邊景昭,遠承南宋畫院體風格,尤擅畫鳳凰、仙鶴、孔雀、鴛鴦等,生動明麗,工筆與寫意俱佳。間作山水人物。為當時畫院花鳥畫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傳世較多,主要有《桂菊山禽圖》、《鷹雀圖》、《雪景翎花圖》、《竹禽雙雉圖》、《雪岸雙鴻圖》等。�
【范欽】(1505~1585)明代藏書家。字堯卿,號東明。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隨州知州、工部員外郎、袁州知州、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政使、陝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職。後晉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職還鄉。一生喜愛藏書。歸里後於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間在月湖西岸的居宅東側建造了藏書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名"天一閣"。其藏書以明版地方誌及登科錄為世人所重,在明時已有浙東藏書第一家之譽。歷經400餘年後的今天,已成為國內最古老的藏書樓。范欽的著述有《四明範氏書目》、《煙霞小說》、《撫掌錄》、《奏議》、《草朝遺忠錄》、《明文臣爵謚》、《古今諺》。�
【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學家。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由拳山人、蓬萊仙客、鴻苞居士。鄞縣人。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曾任潁上知縣、青浦知縣、吏部主事、郎中等職。因不拘小節、縱情詩詞而罷職。回鄉後以賣文為生,貧困潦倒。屠隆博學多才,尤精戲曲,書畫造詣頗深,與胡應麟等並稱"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記》、《曇花記》、《修文記》、《白榆集》、《由拳集》、《鴻苞集》、《觀音考》等。�
【朱之瑜】(1600~1682)明末學者,抗清義士。字魯嶼,號舜水。餘姚人。早年精研六經,絕意為官。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下浙,他奔走各地,聯絡義軍支援四明山寨王翊,順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4次東渡日本,欲借兵復明,途中歷經艱險,終未成功。後隨鄭成功、張蒼水抗清,敗後定居日本。康熙三年(1664),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其為賓師。前後僑居日本20餘年,向日本介紹了中國服制、禮制、官制等禮樂典章,講授了自己的學術思想,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友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卒後私謚文恭先生,葬日本常陸入慈郡大田鄉瑞龍山麓。有《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集》、《朱氏舜水談綺》等行世。1982年5月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日本朱舜水先生紀念會在餘姚龍泉山上建造了朱舜水紀念碑。�
【黃宗羲】(1610~1695)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人稱梨洲先生。餘姚黃竹浦人。父黃尊素,東林黨人,因反對魏忠賢等死於詔獄。明崇禎元年(1628),赴京為父申冤,錐刺逆黨。而後在南京加入復社。明亡後,率家鄉子弟組成"世忠營",擁魯王抗清,先後10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職。失敗後歸隱故里,授徒講學,著書立說。黃宗羲學識淵博,著述弘富,對天文、地理、歷算、樂律等造詣頗深,尤長史學,並開創了浙東學派。有《黃宗羲全集》行世,其代表作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四明山志》、《南雷文定》等。�
【張蒼水】(1620~1664)明末抗清義士。名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入浙,同錢肅樂等人在寧波府城隍廟聚眾起義抗清,後又迎魯王朱以海至紹興監國,官至兵部尚書。順治十六年(1659)率義軍與鄭成功兵入長江,破京口(今鎮江),沿江4府3州24縣聞風歸附。後鄭成功兵敗師潰,歷盡艱險,返鄉招集舊部,繼續抗清。康熙三年(1664)閩戰一役遭重創,見復明無望,遂散兵隱居於象山縣石浦南田的懸嶴島(一說舟山懸嶴)。因叛徒出賣被執,清人勸降不從,在杭州慷慨就義。謚忠烈。著述有《張蒼水集》。�
【萬斯同】(1638~1702)清初歷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鄞縣人。黃宗羲弟子,清初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以明遺民自居,絕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總裁官大學士徐元文薦他入史館,在父師囑托之下,攜書10萬捲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參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於明史館,歸葬奉化市蒓湖鎮鄔陽觀山南麓,墓上有"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對聯。著作有《儒林宗派》、《歷代史表》、《石園詩文集》、《兩浙忠賢錄》、《讀禮迎考》等30餘種。�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史學家。字紹衣,號謝山、鮚?亭長,人稱謝山先生。鄞縣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與權貴不合,辭官還鄉,讀書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主講紹興蕺山書院,十六年主講廣東端溪書院。全祖望學識淵博,著作頗豐,著有《鮚�NB043�亭集》、《鮚�NB043�亭集外編》、《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
【葉恭綽】(1880~1968)文史專家。字譽虎,又名裕甫、遐翁等。餘姚人。早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歷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財政部長、段祺瑞臨時執政府交通總長、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國學館館長等職。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第二屆常委、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國畫院院長等職。尤擅書法,工真、行、草書。著有《交通救國論》、《歷代藏經考略》、《遐庵匯稿》等。�
【周淡游】(1882~1919)早期同盟會員。原名聲德,學名日宣,字淡游。奉化人。為奉化城裡最早剪去發辮的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東渡日本,入東京警監學校,與陳其美同學,結識了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人,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期間,任滬軍都督府軍需官、浙江都督府顧問。1915年,又參加發動肇和艦起義。1918年冬,奉孫中山之命入蜀佐助四川省長楊滄白。次年病逝任上,孫中山致電弔唁。墓在奉化市中心錦屏山東麓,蔣介石題寫墓碑,並建有紀念塔和山莊。
【周信芳】(1895~1975)京劇藝術大師。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慈溪人。生於江蘇清江浦,幼年隨父學藝,7歲始以七齡童藝名登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始用"麒麟童"藝名。曾與梅蘭芳、譚鑫培等同台演出。他是中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繼承和發展了民族戲曲的現實主義表現方法,塑造了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麒派"宗師。1949年應邀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寧波京劇院院長等職。代表劇目有《四進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等。著有《周信芳戲劇散論》。�
【潘天壽】(1897~1971)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乳名權,原名天謹、學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阿壽、雷婆頭峰壽者、頤者等。寧海縣回浦鄉冠庄村人。現故居已修復並對外開放。幼年即喜習書畫,後得李叔同、經亨頤、吳昌碩、劉海粟等名人指點,技藝日精。1926年任寧波新華藝術學院藝術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1949年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主席、全國文聯委員等職。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熔詩、書、畫、印於一爐,風格獨特。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中國書法史》、《治印談叢》等。�
【沙孟海】(1900~1992)書法家。原名文若,字孟海,號沙林、石荒、蘭沙、決明。鄞縣塘溪鄉人。自幼愛好書法、篆刻。1920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25年赴寧波,任職商務印書館,與馮君木、吳昌碩、馬一浮、章太炎等交往,書藝大進。1929年後任廣州中山大學預科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學、教育部秘書等職。1949年後歷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西泠印社社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顧問等職。書法剛健有力、雄厚遒勁,善擘窠榜書,被譽為"書壇泰斗"。著述有《近三百年的書學》、《蘭沙館印式》、《印學史》、《印學概述》、《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中國書法史圖集》、《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論書叢稿》、《沙孟海寫書譜》等,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卷》等。鄞縣東錢湖畔建有沙孟海書學院。�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學家。鄞縣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繫心理學專業。1930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1949年後,歷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國實驗胚胎學創始人,在研究細胞核、細胞質在魚類個別發育、細胞分化和性狀遺傳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多有創見,有論文、專著70餘種。

㈦ 魯迅電影城的影城現狀

在紹興市委、市政府及市文體局的關心和重視下,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魯迅電影城於2001年6月批准立項,2002年6月開始房屋拆遷,9月23日奠基開工,是市委市府「1718」和「710」重點工程,主體工程於2003年9月30日向市民全面開放,在10月16日首屆紹興魯迅文化藝術節開幕之際,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國家文化部、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影集團公司的領導、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及國內電影界的代表來紹與省、市領導一起出席了落成典禮。
魯迅電影城是紹興市中心以新型一流的現代化「電影超市」為龍頭,集多種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娛樂中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最高檔次的電影娛樂城之一。主體工程佔地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55平方米,建築高度24米,為六層建築,總投資6300萬元。9個電影廳,分布在影城第三層,觀眾席位1118座;除電影外,還引進了多個上檔次、上規模的文化娛樂休閑項目。
魯迅電影城是我省第2家(也是全國地、市級第2家)五星級電影院,到目前為止,全國五星級電影院僅16家,為浙江和紹興爭得了榮譽。
影城裝飾的格調,體現簡潔、明快、高雅、大方。各影廳全部採用國際流行的SRD、DTS數碼立體聲還音系統,和國內最先進的松花江5535型、5545型放映設備,並配備了美國進口的皇冠功放和JBL音響。7號電影廳還安裝了國際先進的科視數字電影放映系統(系全國第36家數字電影院),和進口銀幕和鏡頭。自動扶梯、客梯、中央空調均採用進口名牌產品,一至八號廳採用聚氨脂模壓軟席沙發,36座黃金廳採用每座近萬元的豪華型可調節沙發,硬體設施達到了「國內一流、省內領先」的水平和效果。

㈧ 全國有多少叫杜淳的

1705。經查詢同名網站信息得知全國叫杜淳的其中女生37%,男生50%,全國杜淳的一共有1705人。杜淳是家喻戶曉的當紅小生,顏值和演技相當出眾,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主演了《漢武大帝》、《敵營十八年》、《51號兵站》、《走西口》。

㈨ 愛迪生,牛頓的資料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於1847年2月11日誕生於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父親是荷蘭人的後裔,母親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後裔。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里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從此以後,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由於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對讀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到9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的《自然與實驗哲學》。10歲時酷愛化學。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葯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於休倫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他買了一架舊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驅報》,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不幸有一次化學葯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一行動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維爾、田納西、孟斐斯、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意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後,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 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的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牛頓(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作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建立者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在光學方面,致力於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用三棱鏡分析日光,發現日光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的光構成,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並製作了牛頓色盤。1675年觀察到牛頓環。關於光的本性,他主張光的微粒說。在熱學方面,確定冷卻定律。在天文方面,1671年創制了反射望遠鏡,初步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解釋潮汐現象,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並由此說明歲差現象等。在數學方面,提出「流數法」和萊布尼茨一道並稱為微積分的創始人,並建了二項式定理。他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他把時間、空間看作是同運動著的物質相脫離的,相互間也並無聯系,因而提出了所謂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觀點,這種觀點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他還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提出一切行星都在某中外來的「第一推動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的說法。晚年致力於編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等。

㈩ 關於廣東韶關的有名詩句

1.和"韶關"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和"韶關"有關的詩詞:第一首:七絕 《韶關》百丈崖邊翠竹船,珠璣巷口暮村煙。

不知此日南華寺,幾個幽人夜不眠 。第二首:時值重陽出韶關,層林淡染知秋寒。

元陽一柱擎天起,曲江清澈現龍潭。丹霞日出暖塵世,南華鍾晚誦古禪。

人間最是夕陽美,灑盡關愛滿河山!第三首: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韓愈)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

第四首:丹霞日出訪瑤家,犬吠雞鳴赤土沙.庭院之中紅一角,只因檵樹艷開花.塵埃不惹問禪家,明鏡如何辨濁沙.人到雲門難品度,風聲不讓向陽花.原來風度自然家,形象工程萬仞沙.掩笑遊人知所欲,陰陽兩界看春花. 第五首:秋陽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興殊。飛鳥嚶鳴雲腳過,遊人信步谷腰呼。

寺煙縹緲生濃淡,霧靄迷茫若有無。歸後幽情猶不倦,放歌長嘯醉屠蘇。

中國改革碩果豐,廣東開放任先鋒。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

南嶺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顯威風。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設歡聲處處同。

第六首:日升東海,月瞰丹霞。春華秋實,冬凜夏遐。

時日交替,流轉飛雅。千年雄關,典故詠佳。

古道梅嶺,溢香飄花。群山疊翠,盡顯韶華。

昔春秋逢亂,夫戰國雲起,伍子胥過韶關,遂成饗古美談。雄關拔地梅嶺,虎踞山巔要塞;拓者越人梅姓,居兵此處扼守,引入中原文化,依姓植梅;一關隔斷贛粵,腳踏雞鳴兩省;星分鶉首東南,逶迤鳳翔粵北,蹄聲嘚嘚夜探,物流鏗鏘罡天。

是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且作古今,豪傑屈魂歸處;素有南北咽喉,京華屏障之稱。扼一關而切斷,南北陸路,通兩郡則盤活,東西地源;唐宰相張九齡,越梅關嘆其險。

諫言玄宗,修古道,歷數年,嘔血工完。是為千古梅關,便捷嶺後坡前。

遂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盛傳。綠蘿散蓋坡下,青藤纏繞山前。

脆宇鳴啾楓林,蜂蝶翻飛蕭欄。輕靄盤旋聚散,蘊茵紫氣環懸。

溪水潺流歌歡,曲徑九轉通丹。由史及今,疊浪湍湍。

歷來文人,騷客款款。輕舒雅興,賞梅探關。

每至臘月,寒風獵獵,瑞雪飄飄,奇葩斗艷。疏枝戲崖,濃香波歡。

如綢似緞,嶺上坡前,十里不斷,蔚為壯觀。冰抱梅朵,玲瓏光寒。

更有陳毅,三載轉戰,卧薪嘗膽,譜就新篇。關下十里之遙,樹掩青磚瓦雕,南雄珠璣,古巷坐落,俊雅古樸,祥瑞彩飄。

斜街石道點綴,正牌樓門楣高。凡千尺,圍屯盈餘,夫五百,公尺卓超。

錯落雕梁,巧奪天工,典雅排列,風顯明朝。繁衍變革其中,宗族列代編外,發祥起源之宗、姓氏淵源浩渺。

趙吳周王,陳劉高,多少華夏,兒女凋。蓋百家之源,含遷徙之溜,溶中華精粹,攜世紀波濤。

腥風血雨昨日,顛沛輾轉何朝;尤如民間,歷史珍館,堪比樹,撰史冊豐碑,記錄華夏,滄桑血淚,彰顯民族,不屈之驕。北江飛素袖,南嶺盪春潮。

華粵多才士,珠璣少碌夭。遷徙離戰亂,住足太平牢。

歷代故居在,子孫海外驕。南行二萬盈尺,樹覆峰巒妖嬈。

曰中國,紅石之祖,乃世之,名山丹霞;上溯千年歷史,下貫東西地貌。縱數歷代,英賢有序,橫推華夏,名流盡列; 淵源人文薈萃,流長風物俊堯。

險境危岩登攀,盛景稀世遠眺。雄勁鶴沖青天,堪與美男亂真;陰柔美輪美奐,竟與妙女比嬌。

陰陽相對眺望,酷似夏娃亞當。

2.描寫韶關陽石的詩句

游韶關丹霞山

賈忠勇

秋陽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興殊。

飛鳥嚶鳴雲腳過,遊人信步谷腰呼。

寺煙縹緲生濃淡,霧靄迷茫若有無。

歸後幽情猶不倦,放歌長嘯醉屠蘇。

中國改革碩果豐,廣東開放任先鋒。

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

南嶺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顯威風。

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設歡聲處處同。

丹霞山上砍過樹,金雞嶺里盜過墓,此生行盡天涯路,韶關兒女就是酷。

風度商貿趕過場,五祖胡同嫖過娼,萬里長城萬里長,韶關兒女就是強。

南郊市場下過海,火車站旁掛過彩,青山顏色終不改,韶關兒女就是拽。

人工湖裡洗過澡,風度廣場賽過跑,天若有情天亦老,韶關兒女就是叼。

解放路口打過劫,一中門口飆過血,意氣精魄堅如鐵,韶關兒女就是烈。

曲江橋上練過武,大峽谷里嗨過舞,天下英雄皆入土,韶關兒女就是虎。

馬鞍山上流過汗,萊斯酒店吃過飯,也曾彎弓射大雁,韶關兒女就是贊。

帽峰山上吹過風,市府門前耍酒瘋,萬山覽遍此為峰,韶關兒女就是凶。

派出所里睡過覺,公安局裡報過到,曾與將軍驅虎豹,韶關兒女就是冒。

中山公園翻過本,水晶宮里吸過粉,千秋家國血未冷,韶關兒女就是狠

韶州韶陽樓夜宴

許渾

待月西樓卷翠羅,玉杯瑤瑟近星河。

簾前碧樹窮秋密,窗外青山薄暮多。

鴝鵒未知狂客醉,鷓鴣先讓美人歌。

使君莫惜通宵飲,刀筆初從馬伏波。

摘自《全唐詩》

登韶陽樓

劉沐清

拔地凌空氣勢道,歷經風雨卧山頭。

今番勝構宋唐韻,旖旎蓮峰畫涌樓。

摘自《東坡赤壁詩詞》2010年第1期

雨後登韶陽樓

魏兵華

端午時節艾凄齊,又現韶州煙雨襲。

午後清風拂人醉,獨嘆嬌荷不染泥。

登游韶陽乘天梯,上達空中嬌汗滴。

秀色倚樓把鏡笑,添得樓閣三分姿。

遠瞭三江霧巒巒,俯望登台不見源。

風度狂歌合參差,客君念輕心自寬。

摘自《韶關日報》丹霞 2010年6月25日

詠韶陽樓

華元

倚天映日起新樓,拔地韶陽眼底收;

郡治曾開稱古跡,關山已啟號名州;

蓮峰樵唱聲清耳,島塔瀾回影動舟;

許渾還魂游故址,知應縱筆再歌謳。

摘自《妙石金聲》廣州出版社2010年8月

夜登韶陽樓

魏兵華

明月照星空,

閑逸風鈴中。

勸君常登樓,

清心在蓮峰。

3.描寫韶關北江的詩詞

第一首

丹霞日出訪瑤家,犬吠雞鳴赤土沙.

庭院之中紅一角,只因檵樹艷開花.

塵埃不惹問禪家,明鏡如何辨濁沙.

人到雲門難品度,風聲不讓向陽花.

原來風度自然家,形象工程萬仞沙.

掩笑遊人知所欲,陰陽兩界看春花.

——廣東韶關丹霞山

第二首

秋陽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興殊。

飛鳥嚶鳴雲腳過,遊人信步谷腰呼。

寺煙縹緲生濃淡,霧靄迷茫若有無。

歸後幽情猶不倦,放歌長嘯醉屠蘇。

中國改革碩果豐,廣東開放任先鋒。

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

南嶺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顯威風。

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設歡聲處處同。

第三首

日升東海,月瞰丹霞。

春華秋實,冬凜夏遐。

時日交替,流轉飛雅。

千年雄關,典故詠佳。

古道梅嶺,溢香飄花。

群山疊翠,盡顯韶華。

昔春秋逢亂,夫戰國雲起,

伍子胥過韶關,遂成饗古美談。

雄關拔地梅嶺,虎踞山巔要塞;

拓者越人梅姓,居兵此處扼守,

引入中原文化,依姓植梅;

一關隔斷贛粵,腳踏雞鳴兩省;

星分鶉首東南,逶迤鳳翔粵北,

蹄聲嘚嘚夜探,物流鏗鏘罡天。

是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且作古今,豪傑屈魂歸處;

素有南北咽喉,京華屏障之稱。

扼一關而切斷,南北陸路,

通兩郡則盤活,東西地源;

唐宰相張九齡,越梅關嘆其險。

諫言玄宗,修古道,

歷數年,嘔血工完。

是為千古梅關,便捷嶺後坡前。

遂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盛傳。

綠蘿散蓋坡下,青藤纏繞山前。

脆宇鳴啾楓林,蜂蝶翻飛蕭欄。

輕靄盤旋聚散,蘊茵紫氣環懸。

溪水潺流歌歡,曲徑九轉通丹。

由史及今,疊浪湍湍。

歷來文人,騷客款款。

輕舒雅興,賞梅探關。

每至臘月,寒風獵獵,

瑞雪飄飄,奇葩斗艷。

疏枝戲崖,濃香波歡。

如綢似緞,嶺上坡前,

十里不斷,蔚為壯觀。

冰抱梅朵,玲瓏光寒。

更有陳毅,三載轉戰,

卧薪嘗膽,譜就新篇。

關下十里之遙,樹掩青磚瓦雕,

南雄珠璣,古巷坐落,

俊雅古樸,祥瑞彩飄。

斜街石道點綴,正牌樓門楣高。

凡千尺,圍屯盈餘,

夫五百,公尺卓超。

錯落雕梁,巧奪天工,

典雅排列,風顯明朝。

繁衍變革其中,宗族列代編外,

發祥起源之宗、姓氏淵源浩渺。

趙吳周王,陳劉高,

多少華夏,兒女凋。

蓋百家之源,含遷徙之溜,

溶中華精粹,攜世紀波濤。

腥風血雨昨日,顛沛輾轉何朝;

尤如民間,歷史珍館,

堪比樹,撰史冊豐碑,

記錄華夏,滄桑血淚,

彰顯民族,不屈之驕。

北江飛素袖,南嶺盪春潮。

華粵多才士,珠璣少碌夭。

遷徙離戰亂,住足太平牢。

歷代故居在,子孫海外驕。

南行二萬盈尺,樹覆峰巒妖嬈。

曰中國,紅石之祖,

乃世之,名山丹霞;

上溯千年歷史,下貫東西地貌。

縱數歷代,英賢有序,

橫推華夏,名流盡列;

淵源人文薈萃,流長風物俊堯。

險境危岩登攀,盛景稀世遠眺。

雄勁鶴沖青天,堪與美男亂真;

陰柔美輪美奐,竟與妙女比嬌。

陰陽相對眺望,酷似夏娃亞當,

4.在廣東韶關有多少詩人或有名人物

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學家廖燕、佛教禪宗六祖惠能 侯安都(公元520—563年),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字成師,始興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盛唐前期重要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

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

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著有《曲江集》20卷。

《全唐詩》編存其詩為3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譚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號次川,始興人。

歷任江西按察副使、廣西參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譽的清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師提督。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人。

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 李任予(1903—1932),曾用李力一、李德山、李之道、黎亞克等名,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

由於李任予參加革命時化名較多,至2000年5月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余貴(1928—1952),廣東省韶關市人,1951年參加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二十九師第八十六團偵察排戰士,立過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朱熹平,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朱熹平長期從事數學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和國際前沿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在幾何熱流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塗志偉,美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大師級會員,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會員。他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聞名中外。

張頌文,廣東韶關新豐人,著名演員。張頌文從小喜歡電影,1999年以全國專業第一名的優越成績考上亞洲最高等的電影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成為粵北地區建國以來,唯一一位正式考入該所名校的高才生,畢業後,因在校期間的優越表現被留校任職,成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研究所的表演老師。

侯曉蘭,女,1981年6月生,廣東省韶關市人,廣東省曲棍球運動員,曾獲全國曲棍球聯賽獲得冠軍、第十屆世界冠軍杯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國際級運動健將等榮譽和稱號。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

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新疆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景觀生態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

5.描寫韶關北江的詩詞

第一首丹霞日出訪瑤家,犬吠雞鳴赤土沙.庭院之中紅一角,只因檵樹艷開花.塵埃不惹問禪家,明鏡如何辨濁沙.人到雲門難品度,風聲不讓向陽花.原來風度自然家,形象工程萬仞沙.掩笑遊人知所欲,陰陽兩界看春花. ——廣東韶關丹霞山第二首秋陽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興殊。

飛鳥嚶鳴雲腳過,遊人信步谷腰呼。寺煙縹緲生濃淡,霧靄迷茫若有無。

歸後幽情猶不倦,放歌長嘯醉屠蘇。中國改革碩果豐,廣東開放任先鋒。

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南嶺韶梅呈秀色,珠江虎豹顯威風。

神州今日真光彩,建設歡聲處處同。 第三首日升東海,月瞰丹霞。

春華秋實,冬凜夏遐。時日交替,流轉飛雅。

千年雄關,典故詠佳。古道梅嶺,溢香飄花。

群山疊翠,盡顯韶華。昔春秋逢亂,夫戰國雲起,伍子胥過韶關,遂成饗古美談。

雄關拔地梅嶺,虎踞山巔要塞;拓者越人梅姓,居兵此處扼守,引入中原文化,依姓植梅;一關隔斷贛粵,腳踏雞鳴兩省;星分鶉首東南,逶迤鳳翔粵北,蹄聲嘚嘚夜探,物流鏗鏘罡天。是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且作古今,豪傑屈魂歸處;素有南北咽喉,京華屏障之稱。

扼一關而切斷,南北陸路,通兩郡則盤活,東西地源;唐宰相張九齡,越梅關嘆其險。諫言玄宗,修古道,歷數年,嘔血工完。

是為千古梅關,便捷嶺後坡前。遂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盛傳。

綠蘿散蓋坡下,青藤纏繞山前。脆宇鳴啾楓林,蜂蝶翻飛蕭欄。

輕靄盤旋聚散,蘊茵紫氣環懸。溪水潺流歌歡,曲徑九轉通丹。

由史及今,疊浪湍湍。歷來文人,騷客款款。

輕舒雅興,賞梅探關。每至臘月,寒風獵獵,瑞雪飄飄,奇葩斗艷。

疏枝戲崖,濃香波歡。如綢似緞,嶺上坡前,十里不斷,蔚為壯觀。

冰抱梅朵,玲瓏光寒。更有陳毅,三載轉戰,卧薪嘗膽,譜就新篇。

關下十里之遙,樹掩青磚瓦雕,南雄珠璣,古巷坐落,俊雅古樸,祥瑞彩飄。斜街石道點綴,正牌樓門楣高。

凡千尺,圍屯盈餘,夫五百,公尺卓超。錯落雕梁,巧奪天工,典雅排列,風顯明朝。

繁衍變革其中,宗族列代編外,發祥起源之宗、姓氏淵源浩渺。趙吳周王,陳劉高,多少華夏,兒女凋。

蓋百家之源,含遷徙之溜,溶中華精粹,攜世紀波濤。腥風血雨昨日,顛沛輾轉何朝;尤如民間,歷史珍館,堪比樹,撰史冊豐碑,記錄華夏,滄桑血淚,彰顯民族,不屈之驕。

北江飛素袖,南嶺盪春潮。華粵多才士,珠璣少碌夭。

遷徙離戰亂,住足太平牢。歷代故居在,子孫海外驕。

南行二萬盈尺,樹覆峰巒妖嬈。曰中國,紅石之祖,乃世之,名山丹霞;上溯千年歷史,下貫東西地貌。

縱數歷代,英賢有序,橫推華夏,名流盡列; 淵源人文薈萃,流長風物俊堯。險境危岩登攀,盛景稀世遠眺。

雄勁鶴沖青天,堪與美男亂真;陰柔美輪美奐,竟與妙女比嬌。陰陽相對眺望,酷似夏娃亞當,。

6.描寫韶關風景的句子,段落

說到韶關,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歷史名城、山清水秀、民族風情」,它的歷史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 這里原先被稱為韶州,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底」形城市,在軍事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在商貿上則是「一吏當關,萬物難出」,各種商品貨物,均有東、西、北三關把守,後來商賈們就將這里稱為韶關。

由於韶關地處山區,因而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加之韶關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因而當地的旅遊景觀十分多姿多彩,是粵北的旅遊中心。韶關有國家級風景區丹霞山,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南華寺,著名的「馬壩人」出土處、「石峽文化」遺址獅子岩,有「地下宮殿」之稱的古佛岩,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梅嶺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發祥地珠磯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獵場乳源南水狩獵場,乳源的必背瑤寨等等。

7.被稱為布衣文人的韶關籍名人是

只幫你知道到了 一個布衣詩人的 可能與樓主所說的是同一個人!

下面是摘錄的相關報道:

布衣詩人楊民生

在革命老區樂昌市梅花鎮大坪村楊家寨,有一個80歲的布衣詩人楊民生,他神采奕奕、健談幽默、治學嚴謹、妙語連珠。他那跌宕起伏、鬥志昂揚、充滿詩意的人生,既有喜悅的淚水,亦有悲苦的傷痛;有搜集文史的艱辛,亦有吟詩作對的樂趣;有頌揚革命烈士的宏篇,亦有「寫好黃昏一卷詩」的情懷……

莫嗟歲月頭披雪

楊民生生於1931年10月,樂昌市梅花鎮大坪楊家寨人。1950年9月,就讀於葉劍英任校長的南方大學,1951年8月畢業後被分配到兩廣鹽務局高雷鹽場管理處。

1958年,他被劃為「右派」分子,並被送進陸豐勞教所,後又被送到遠隔萬里的大西北青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他被平反昭雪,恢復了政治名譽。至此,自他被扣上右派帽子至復職,足足度過了艱難困苦的二十個春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樂昌市雲岩鎮有位老教師廖謹為先生,擅詩詞,精音律。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每當廖老師吟詠古詩,楊民生對中華詩詞就多一分熱愛。黨的開放政策為傳統詩詞的發展鋪墊了無限生機。良好的詩詞創作氛圍又一次吹綠了他這顆「蓬勃」的詩心。

1997年夏天,楊民生在韶關認識了一位老鄉、老革命余煥章先生,他們常去拜會時任韶關詩社社長、韶大教授黃志輝先生。黃教授看過他的詩作後十分高興,同意他加入韶關詩社。從此他就成了《韶音》的忠實讀者和作者。

2004年初,他加入了全國詩社組織——中華詩詞學會,入社後很受鼓舞。從此,吟詩寫詩就成了他退休後的主要內容,以詩為樂,以詩言志,吟古頌今,有感而發。他要以詩陶冶自己,以詩啟教社會,因為他深深懂得,詩可以催人奮進,催人上進。

他現在是韶關詩社社員、樂昌詩社副社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著有《鳴聲心曲》五卷,約有詩詞共2000餘首,而今打算出版《鳴聲心曲》第六卷,約有詩詞300餘首。其詩詞作品多首發表於《韶音》、《韶關日報》等省市級報刊,其中《古柏贊》等6件作品入選《世紀詩詞大典》第二卷。在2008年樂昌建縣1500周年之際,他創作的《樂昌賦》獲《天籟詩韻》特等獎,他被授予「錦綉文人」榮譽稱號。現在他正著手整理從古至今吟詠梅花以及歌詠紅七軍的紅色詩詞,准備編輯出版《詩韻梅花》。

再趁晚晴負重馱

梅花地區近700年來,先人們留下了許多文物故事和文化遺產。可惜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除各姓各自修纂的譜牒記載和口頭流傳的一些文史外,幾乎是別無他錄,尤其經過「文革」的十年浩劫後,許多書籍譜牒被燒毀。為了挽救梅遼文化遺物、文史民俗,楊民生不辭辛苦深入民間,查閱族譜,訪問老人。以詩會友,以文結誼,虛心請教,勤於研討。他編著的《梅遼風情錄》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原樂昌文聯副主席沈揚在楊民生編著的《梅遼風情錄》的序言里寫道:「本書記錄了梅遼地域某一時期之歷史文化,彌補了地方史籍之闕如,他勤於創作,刻苦學習,一絲不苟地編撰文史資料,作為一位年屆古稀之老者,確乎難能可貴,他為子孫後代進一步了解梅遼四地的歷史,作出了無私奉獻,此精神非常可嘉。」

除了搜集本地的文史,他還寫了洋洋數萬言的《布衣詩人廖柴舟生平事略》發表在《韶關文史資料》第25輯上,還編寫過《家禮應酬》、《新篇嶺南即事雜撰》等書籍。

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激戰梅花80周年,緬懷梅花地區的革命先烈,以激勵後人,他主編出版了《梅花革命斗爭史》一書,這些史料,為教育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和諧梅花,擴大梅花革命史跡對外影響,弘揚梅花的歷史文化,宣傳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

10多年來,楊老先生走遍了梅花鎮的山山水水,出於對紅七軍的敬慕,無論清明祭掃或有感而發時,都寫詩詞,僅對紅七軍的贊頌詩,就曾寫下16首。在烈士碑下,老人念誦一首他寫下的紀念紅七軍的詩作:「巍巍碑塔聳雲天,鐵火硝煙憶昔年。百戰風雲籠武水,七軍血汗灑梅山。生前浩氣吞狐鼠,死後英魂化杜鵑。天若有情思猛士,豐功永遠萬民傳。」

希望採納!~

8.韶關的著名人物

侯安都(520—563)始興曲江(今韶關)人。

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開國元勛。張九齡(678—740)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始興縣隘子鎮)人,盛唐前期重要詩人、宰相。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余靖(1000-1064)曲江(今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北宋政治家、外交家。譚太初(1504-1588)始興人。

官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明朝享有盛譽的清官。陳璘(1543-1607)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師提督。

廖燕(1644-1705)曲江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

張發奎(1896—1980)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北伐名將。薛岳(1896—1998)樂昌人。

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北伐名將。李任予(1903—1932)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

2000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廖介操(1907-1951)乳源縣( 今樂昌市羅家渡 )人。

民國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總司令部咨議。蔣士雲,1921年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祖籍紫金縣,居廣東韶關,韶關市書法協會名譽主席等。

余貴(1928—1952),韶關市人,立過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塗志偉,1951生於翁源縣六里龍船村。

美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

朱熹平(1962-)始興人,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等。潘曉玲,1963年8月生,韶關人。

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頌文(1976-)韶關人,演員。

1999年以全國專業第一名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汪東城(1981-)祖籍韶關,台灣男歌手、演員、模特以及男子演唱團體飛輪海的成員之一。

侯曉蘭,女,1981年6月生,韶關市人,廣東省曲棍球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馬麗芸,女,1988年7月1日出生於南雄。

中國國內唯一代表中國參加北京奧運會女子小輪車比賽的運動員。華婷婷,女,1988年出生在廣東韶關,是一位特技賽車手,參加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走紅。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7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