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

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11-21 01:53:21

① 《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和哈桑看了十三遍的電影名

豪勇七蛟龍 The Magnificent Seven (1960)
《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是聯美電影公司發行的劇情片,由約翰·斯特奇斯執導,尤·伯連納、伊萊·瓦拉赫、查爾斯·布朗森聯合主演,該片於1960年10月2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黑澤明導演的日本片《七武士》,講述了一群強盜每年都要騷擾墨西哥的一個小村莊,村裡的長者尋找武藝高強的槍手來保衛村莊的故事。
墨西哥某鄉村屢屢遭到強盜搶劫,每年的收成幾乎全部被搶走。於是村裡的長老(弗拉迪米爾·索科洛夫飾)派遣三個農夫來到美國,僱傭槍手來保護村子。一共找到了七人。每個人都身懷不同絕技,這七個人也開始教授村民保護自己的辦法。而他們面對的敵人是一百多個彪悍的強盜。面對強盜,寡不敵眾的他們並沒有退縮。

② 《追風箏的人》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介紹

阿米爾

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有著復雜形象的人物,在與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由哈桑來背負,並且認為理所當然。盡管他是一個孩子,但阿米爾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民族觀念,「我從來沒有認為我與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因此在開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後,盡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

乃至斗風箏比賽結束後,阿米爾看到哈桑為保護追到了的風箏被阿塞夫強暴的場景,懦弱地跑開了。而阿米爾的心裡活動是:他只是個哈拉扎人,不是嗎?可是,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並不能籠統地說是人性的惡,阿米爾只是表現出了人性中本來面目。何況自此以後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責的陰影所纏繞。

面對曾經的錯誤的時候,心靈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經使他在贖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實質性的贖罪行為(回國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極大的彌補。所以阿米爾已從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蛻變成正直勇敢的能夠擔當的男人。文章中阿米爾設計使哈桑父子離開的片段體現了人性當中的劣性戰勝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終阿米爾踏上為自己也為父親的贖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終戰勝劣,小說的主題得到升華。

哈桑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一句話令多少人感動,這是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哈桑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後叫的第一個人名是「阿米爾」,意味著他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願地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體現了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與正直,可以說是一個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卻與民族、宗教和等級等全部無關,他是哈扎拉人,是什葉派,是富家奴僕,沒有金錢地位,沒有接受文化的機會,可是他勤勞勇敢、忠誠正直,擁有赤裸裸的原始個體所具備的一切特質。

阿米爾的父親

同樣也是哈桑的父親,他身上可以說結合了阿米爾與哈桑的個性。他說盜竊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與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對阿里的忠誠,他向阿米爾隱瞞了事情的真相,他隱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應得到的父愛與社會認同感。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幫助別人,祈求為自己贖罪,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崇敬和愛戴。

阿米爾的父親表現出來的對阿米爾的冷漠和厭棄,是因為他從阿米爾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騙的一面,某種程度上表現的是對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厭惡與懊悔。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誠、正直無私是他所推崇並且引以為自豪的自身優點。所以可以說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兒子各自代表了他性格的兩面。總的來說,他的救贖是成功的。

(2)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追風箏的人》在美國亞馬遜3月底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過《達·芬奇密碼》,並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台灣誠品書店、金石堂、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

法國讀書會2006年度首選書,法國《ELLE》雜志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

2007年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電影,影片獲獲得80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作品評價

該書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閑適,卻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而現緊張。

書中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喂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紐約時報》評)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無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隻鶴》,而非馬哈福茲的《開羅三部曲》。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華盛頓郵報》評)

《追風箏的人》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斯坦人與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斯坦和人民,一部生動且易讀的作品。(《芝加哥論壇報》評)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畫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斯坦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丑聞,也才了解歷史在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分岔……

這些內容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的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出版商周刊》評)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斯坦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並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休斯敦紀事報》評)

纏繞著背叛與贖罪的小說以阿富汗斯坦近代的悲劇為骨架,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成長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人到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斯坦文化風情:魅力難擋。(《科克斯書評》評)

③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追風箏的人》的創作背景:
胡賽尼說「跟所有其他的小說一樣,作家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是會交織在小說創作中的。我和我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書中跟我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我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的移民。我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我們還去帕格曼野餐。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記憶不像現在這一代的阿富汗孩子一樣,充斥著戰爭、地雷和瘟疫。我回憶起剛到加利福尼亞的那幾年,靠救濟金生活,艱難地融入新的文化。我和我父親曾經在一個跳蚤市場工作,很多阿富汗人在那裡聚集謀生,有些還是我的親戚。「
阿富汗在上世紀70年代爆發了阿富汗戰爭(蘇聯全面入侵阿富汗)。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這部小說在評論界獲得廣泛好評,但同時也在阿富汗國內引起巨大的爭議。
詳細內容查看:http://ke..com/subview/332602/5814440.htm#2

④ 追風箏的人經典片段及感受

追風箏的人經典片段及感受:

1、可是人就是這樣,總會活在某個時限內,那裡的世界也許是幾年之後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但這又是我們無法突破的。

賞析:人生就是需要一種勇氣,一種即使是遍體鱗傷卻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夢想義無反顧的精神。

2、爸爸常說,甚至連傷害壞人也是不對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還因為壞人有時也會變好。

賞析: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好人和壞人也是一樣。體現出他爸爸的善良。

作品創作背景:

據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書中跟他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

他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他們還去帕格曼野餐。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⑤ 《追風箏的人》講的是什麼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的是: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據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

書中跟他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他們還去帕格曼野餐。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藝術特點:

風箏隱喻自由、自責、期盼父愛的生活狀態。 風箏在天空中飛翔象徵著哈桑和阿米爾一起度過的的如影隨形、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阿米爾做為一名大戶人家的少爺,由於自己的出生給母親帶來的災難,造成阿米爾認為這是父親恨他和不喜歡他的原因,內心總是充滿罪惡感,長期無法擺脫自責的困擾。導致做事唯唯諾諾,跟父親的性格迥然不同,無法滿足驍勇善戰的父親對自己寄予的期望。

⑥ 《追風箏的人》寫的是什麼內容

《追風箏的人》寫的內容: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人社區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爸爸」是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則出身哈扎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游戲。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於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阿米爾展露出寫作的才華,但爸爸並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爾的忘年知己。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斯坦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6)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書中跟他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他們還去帕格曼野餐。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⑦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作者童年發生的真實故事么

《追風箏的人》是根據作者的回憶改編的故事,不是真實的故事。

1、《追風箏的人》內容簡介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生於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人社區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爸爸」是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則出身哈扎拉人。

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游戲。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

爸爸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於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阿米爾展露出寫作的才華,但爸爸並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爾的忘年知己。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斯坦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社區中一個仰慕納粹的普什圖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爾、哈桑發生沖突。哈桑用彈弓維護了阿米爾。1975年,在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去追到第二名的風箏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

但在哈桑的歸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箏給他,但哈桑不肯,於是他強暴了哈桑。這一切被阿米爾看到,但由於怯懦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

之後的日子裡阿米爾由於無法面對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僱,被嚴詞拒絕。於是阿米爾在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認了偷竊。阿里和哈桑不顧爸爸的反對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賈特山區。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爸爸帶著阿米爾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給拉辛汗照看。後來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

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還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將軍塔赫里的女兒索拉雅,並和她結婚。爸爸在此期間因肺癌去世。阿米爾和索拉雅搬到了舊金山。他們想有一個孩子,但始終沒能如願。

2001年,罹患絕症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給阿米爾打電話,讓他去巴基斯坦,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原來拉辛汗在阿米爾父子走後, 去哈扎拉賈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們一起回到喀布爾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哈桑還有了一個兒子索拉博。

然而1996年塔利班佔領喀布爾之後,強佔了這個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進了孤兒院。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回去喀布爾救索拉博,但阿米爾不願意。拉辛汗於是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爸爸的私生子。

阿米爾在計程車司機法里德的幫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兒院之後,發現索拉博已經被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而這個頭目會出現足球賽上。阿米爾在球賽中約了這個頭目,並在之後其住所見到了他。原來這個塔利班頭目就是阿塞夫。

阿塞夫在被蘇聯人扶植的共產黨政權的監獄中受盡折磨之後加入塔利班,和蘇軍作戰,成了一個頭目。索拉博已經成了一個被性侵犯的舞童。阿塞夫告訴阿米爾可以帶走索拉博,但必須和他先處理一些陳年爛賬。

在屏蔽左右之後,阿塞夫戴上不銹鋼拳套,輕松毒打毫無搏擊經驗的阿米爾,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離的彈弓打瞎了其左眼。阿米爾和索拉博這才趁機逃出。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因為阿米爾無法證明索拉博是孤兒,而無法取得美國簽證,從而收養索拉博。索拉博需要暫時入住孤兒院。出於對孤兒院的懼怕,索拉博割腕自殺,之後被救起。

在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美國之後,索拉博因為感情受到傷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一個周末,在一個公園里,索拉博終於因為追風箏對阿米爾微笑。

2、作者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

3、創作背景

據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書中跟他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

他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他們還去帕格曼野餐。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7)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擴展閱讀

1、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說《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群山回唱》。

1980年,卡勒德·胡賽尼隨父親遷往美國。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1999年開始創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2、創作特點

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喀布爾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故事,將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塔利班當權、「9·11」等政治事件融合在小說生活背景中。書中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戰爭、宗教、愛、愧疚、贖罪等人類永恆話題。

第二本小說《燦爛千陽》被認為是「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女性如何在婚姻暴力、乾旱和貧窮中掙扎求生。

《群山回響》講述了一對兄妹在60年內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故事。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小說探索了流亡、自我犧牲以及復雜的家族關系。家庭是胡賽尼寫作最重要的主題,《群山回響》一書的寫作便始於家庭概念。

胡賽尼對於十二三歲這個年齡特別有偏愛,他喜歡寫這個年齡的孩子,這也許和他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跟隨外交官父親去法國居住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有關。

他自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孩童逐漸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紀,一個即將失去無辜與單純的年紀,一個處於"失"之邊緣的年紀,而「失去」也正是胡賽尼《群山回響》以及他所有故事的主題之一。讀者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失去的,「失」將人們聯系在一起。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開始,以主人公阿米爾從幼年到中年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這種敘事風格可以被視為是典型的成長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正是這樣的成長典型人物。幼年的阿米爾稚嫩單純,與小夥伴哈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這種美好的童年被忽然打斷後,經歷了流離失所、艱難的逃離、對夢想的選擇、對愛情的追求等一系列的考驗,主人公開始慢慢的成長,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實現必須通過自我救贖,放下背負多年的內心負擔,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阿米爾雖遠離家鄉,但幼年所處的環境與父親的教育,對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伴隨著他的成長,最終他踏上救贖之路,無疑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這一點描繪出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表明根深蒂固的本民族傳統與文化依然是最終的情感歸宿。

卡勒德也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流亡作家。他與主人公有著相似的經歷:出生喀布爾,因戰亂逃亡美國。實際上這是一部作者以本身的文化和對祖國的摯愛為題材的小說。作者不僅懷著對往事的追憶,也保留著自我主觀特性。

圍繞著背叛與救贖、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帶著明顯的成長小說色彩,描寫了一個少年一段美好而又憂傷的成長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贖,成長為真正的男人,回歸本民族文化而結束的。

因此,將它作為一本成長小說來看其文化色彩的話,無論對一個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影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成長的軌跡,同樣影響著民族的價值。

對個人而言,在成長中,有歡樂、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長中,會像血液一樣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體中,並留下深深的烙印。

從《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到《群山回響》,胡賽尼三部小說的主人公都生活在內外焦灼的惡劣環境下:阿富汗的革命、戰爭令主人公家庭破碎。驚慌無助的同時,他們流亡、移民、妻離子散。

但這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些阿富汗人勇敢、積極生活,有活力、有夢想,有潛能。胡賽尼為世人揭開了阿富汗神秘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身負重壓的苦難深重的底層民眾、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還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頑強精神。

胡賽尼用心勾勒書中的每一個重要角色,甚至讓他們在成長中擁有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瑪利亞姆、萊拉、哈桑、阿米爾和帕麗、阿卜杜拉……這些書中人對讀者來說,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命運動盪也格外令人牽掛。

胡賽尼准確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很多在讀者心裡存在,卻自己無法描述或者找不到答案的情緒和感覺。胡賽尼的作品,時間跨度都比較大:阿米爾回阿富汗已經是25年之後,那時候哈桑已經不在;阿卜杜拉再次見到帕麗是50年以後,也是垂垂老矣的年紀,並且在一種痴呆的狀態。

在書中,胡賽尼總是傳遞出這樣一種感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

⑧ 追風箏的人內容簡介

《追風箏的人》(英語:The Kite Runner,又譯「追風箏的孩子」)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

小說於2003年由河源出版社在美國出版,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來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富人區的普什圖少年阿米爾(Amir)和他的童年好友,父親的哈扎拉僕人哈桑(Hassan)之間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設定涵蓋了一系列復雜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難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國,以及塔利班政權的崛起等重要事件。

作者胡賽尼認為這部小說是一個父子之間的故事,強調了小說的「家庭」層面,而這一主題也在他的後續作品中得以延續。小說前半部分的關鍵情節中,阿米爾未能保護哈桑免受暴力傷害,就此引出了整部小說所突出的「罪惡感」和「救贖」的主題;小說的後半部分則圍繞阿米爾在二十年後的贖罪歷程展開。

《追風箏的人》出版之後即成為暢銷書,在各個讀書俱樂部也廣泛流傳,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小說獲得普遍好評,但也有部分情節在阿富汗引起重大爭議。此外,小說還被改編成諸多衍生作品,其中包括一部2007年的同名電影、多部舞台劇和一部漫畫小說。

(8)阿米爾和哈桑喜歡去的電影院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作者自述,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爾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冬天就去放風箏,在電影院看約翰·韋恩的電影。書中跟他的經歷最相似的情節是在美國的日子,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努力創造新的生活。他和阿米爾一樣,是一個來自於阿富汗斯坦的移民。他家在瓦茲爾·阿克巴·汗區的房子很大,在那裡能舉行盛大的派對;他們還去帕格曼野餐。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非常美好。

作品影響

《追風箏的人》在美國亞馬遜3月底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過《達·芬奇密碼》,並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台灣誠品書店、金石堂、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

法國讀書會2006年度首選書,法國《ELLE》雜志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

2007年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電影,影片獲獲得80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⑨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原著是由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所著,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從1975年~2002年,講述了不同階層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小男孩在殘酷的戰爭時代下的不同人生。

故事的主人公,12歲的阿米爾少爺和他忠實的小僕人11歲的哈桑。從小一起長大的二人每天一起放風箏 、讀書、看電影、玩耍。阿米爾少爺性格膽小懦弱,階層低下的哈桑善良而又勇敢。在哈桑的心裡,他可以為阿米爾少爺做一切事情,甚至因此得罪了貴族家少爺阿塞夫。

敏感的阿米爾甚至覺得父親喜歡哈桑多於喜歡自已,實際上父親對阿米爾有很高的期待,期望他能長成一個有擔當的人。

於是,阿米爾想在一年一度的放風箏比賽中打敗所有人證明給他父親看,哈桑決定幫助阿米爾實現這個願望。二人齊心協力下,終於打敗了所有參加比賽的人。風箏比賽的規則是勝利者要把被打敗者的掉落的風箏追回來,追回的風箏最多的人代表勝利。

結果哈桑在追對手掉落的風箏時落單遇到了邪惡的阿塞夫並被阿塞夫暴力侵害,而發現哈桑一直未歸去尋找哈桑的阿米爾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卻因自己的膽小懦弱而沒有出手阻止這場悲劇。

哈桑受傷害這件事成了阿米爾心中的一根刺,他無法原諒自己的懦弱,從此無法面對哈桑,於是故意設計說哈桑偷了他的手錶,哈桑的父親阿里決意帶著哈桑離開阿米爾家。兩個小夥伴從此再沒能相見。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父親帶著他一路輾轉去了美國加州。阿米爾和父親在美國生活並不寬裕,父親在加油站工作,閑暇時阿米爾還會和父親到跳蚤市場賣二手貨品。

阿米爾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照父親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名醫生,而是按照自己的愛好成為了一名作家,並且和同樣來自於阿富汗的伊格伯將軍的女兒薩拉雅結了婚。

不久後,阿米爾父親因病去世。時間到了2000年,已經成為小有名氣大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了來自父親好友拉辛汗叔叔的電話,希望能和他見一面。阿米爾告別了妻子並前往巴基斯坦看望拉辛汗。

阿米爾和父親在逃離喀布爾的時候把家裡的房子委託給拉辛汗照顧,後來拉辛汗病重需要到巴基斯坦大城市進行治療。拉辛汗對於阿米爾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正是當年在阿米爾的生日會上拉辛汗送了一個筆記本給阿米爾作為禮物,並且鼓勵他試著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於是,阿米爾開啟了他的自我救贖之旅。

⑩ 求一部電影

應該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馬克·福斯特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
故事對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兩個孩子--12歲的埃米爾,以及他家的僕人 追風箏的人哈桑,兩個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於都對風箏有著難以抑制的喜愛,他們參加了斗風箏大賽,而埃米爾因為父親對哈桑過多的贊揚和獎勵和對自己的冷淡失望,心中一直感到挫敗和不平,希望通過這次風箏大賽來獲得父親的認同和贊賞。他們最終贏得了斗風箏大賽,然而在哈桑為埃米爾追回他們贏來風箏時,遇到了一個來自於普什圖族的暴徒;埃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殘忍地強奸,卻始終沒有勇氣走上去救他。回家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慚愧,每天面對哈桑讓他內心備受煎熬,為了自己眼不見為凈便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讓父親趕走哈桑父子。明知是莫須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認自己偷表,因為埃米爾是他的兄弟。盡管埃米爾父親願意原諒他們,但哈桑父子仍然堅持離開。兩人的友誼就此切斷,隨後埃米爾移民美國,帶著纏繞了自己一生的負罪感。
2000年,已經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的埃米爾因為對兒時揮之不去的夢魘和記憶,在良心上受到了難以忍受的折磨,所以他毅然從舊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殘忍的暴權制度統治下、充滿了不可預料的危機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那個印記了兩個人之間的一點一滴的城市,埃米爾決定面對自己的心魔,勇敢地邁出了走向救贖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視長久以來困擾著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後一次大膽的嘗試,希望將一切都重新歸進正軌,找回那個被遺失在了過去的自我。
職員表
▪ 製作人:威廉·霍伯格;E. Bennett Walsh;瑞貝卡·耶得漢姆
▪ 原著:卡勒德·胡賽尼
▪ 導演:馬克·福斯特
▪ 副導演(助理):Alyson Latz;Michael Lerman;Peter Thorell;Sean Vawter
▪ 編劇:大衛·貝尼奧夫
▪ 攝影:羅伯托·謝弗
▪ 剪輯:馬特·切西
▪ 選角導演:Kate Dowd
▪ 藝術指導:卡洛斯·康蒂
▪ 美術設計:Karen Murphy
▪ 服裝設計:弗蘭克·/L·弗萊明
▪ 視覺特效:David Ebner;凱文·托德·豪格
▪ 布景師:Maria Nay;Caroline Smith
本人覺得是一部很憂傷的電影。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7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