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電影院
① 一九三幾年有幾個不平等 條約
19世紀30年代後,中國無再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過1182個不平等條約。以下列出的條約在是19世紀30年代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中比較重要的。
(1)《南京條約》(1842年8月)——賠款、開五口通商口岸、割香港島、協定關稅。
(2)《南京條約》附件(1843年,包括《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
(3)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還包括《南京條約》的主要條款)
(6)中法《黃埔條約》——允許法國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
(7)《天津條約》——外國公使駐京、開10口通商口岸、外國軍艦的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到內地活動、賠款。
(8)《北京條約》——開天津、割九龍司、准許華工出國、賠款。
(9)中俄《瑗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伊犁條約》——割地(略)。
(10)《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在中越邊境開辟商埠,中國日後在廣西、雲南修築鐵路應與法國商辦,法國從基隆和澎湖撤軍。
(11)中日《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12)《辛丑條約》——賠款白銀4.5億兩;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革職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修訂商約。
(13)《二十一條》——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力,並加以擴大。要求延長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及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的期限為99年,並承認日本在東三省南部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規定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顧問;中國警政及軍械廠由中日合辦。
(14)《俄蒙協約》——俄國與外蒙古當局簽訂,規定俄國扶植外蒙古「自治」,同時享有廣泛特權。
(15)《中俄聲明》——袁世凱與俄國簽訂,規定中國政府不能在外蒙古設治、駐軍和移民。
② 魯迅上過福州船政學堂嗎
沒有
魯迅年歷
1881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88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1892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以比目魚對壽先生的獨角獸。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樹人。 1899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名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 二十七歲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歲 研究佛經。 1915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 1919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 1920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1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2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3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隨後魯迅向專管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 四十六歲 一月,新任教育總長易培基取消過去對魯迅的免職處分,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開會作出裁決,正式取消章士釗對魯迅的處分,判定魯迅訴勝。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1927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許廣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周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 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1931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1933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1935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修書一封,托內山完造請醫,此為絕筆。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③ 為何《斷·橋》被叫「打生樁」
據傳《斷·橋》是根據「打生樁」的真實案件展開的。
打生樁,顧名思義,就是用生人作為木樁的地基,然後活活「打下去」,多麼殘忍的歷史陋習,但是,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時期,關於打生樁的民間傳說不絕於耳。古代「打生樁」簡單來說就是活埋,是一種用活人祭祀的行為。
這個「打生樁」是指在重大動土活動前,需要用活人祭祀,這樣就可以保證工程順利。是一種毫無科學依據的迷信行為,非常的殘忍。
打生樁不僅僅是存在於古代的,在近代也是有的。一九三幾的時候,廣東一個叫陳濟棠的軍閥就干過這種事。當時陳濟棠准備修建海珠橋,在打橋墩的時候就將兩個小孩沉入了海底。據說陳濟棠是聽從了一個不知道什麼地方的方士才這樣做的。
《斷·橋》是由李玉執導,馬思純、王俊凱、范偉主演的犯罪劇情片,講述了黃雀市大橋突然垮塌,橋墩中被活埋多年的人骨赫然驚現,死者女兒聞曉雨在一位自稱孟超的男孩協助下走上探尋真相與復仇之路的故事。
影片中演員的表現,范偉和馬思純不必多說,因為有「影帝」和「影後」的頭銜,演技自然還是不錯的。相反,王俊凱在電影中的表現,還是讓觀眾眼前一亮的。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王俊凱還是那個在舞台上唱跳的歌手,自從考上了電影學院之後,也開始拍了一些影視劇。因為一直有「流量」的標簽,而忽略了他的實力,《斷橋》中的表現,打破了觀眾以往對他的固有印象。
④ 懸疑推理電影和小說
樓上的親們說的挺全了
補補昂
電影:黑色大麗花
小說:綾辻行人的館系列
⑤ 大家幫我推薦幾本季羨林先生的作品
你可以照單去選: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8271298.html?si=5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他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自己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開拓我國東方學學術園地。1956年他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他90歲的生日時,回到了家鄉山東臨清,來自海內外的各界人士近300人參加了祝壽活動。面對家鄉親人,季羨林先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抒發了對國家、對故鄉美好的祝福。
面對後生兩次欲落淚
季羨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官莊,1917年6歲時赴濟南求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1946年從德國學成回國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創辦了東語系。作為世界上極少數精通梵巴語、吐火羅語的學者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雖然他大半生都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在內心深處對家鄉永遠保留著一份揮之不去的依戀。
在官莊,季先生還有幾個親屬,都是他的晚輩。他們攙扶著老人步入老屋,在季先生的提議下,他與幾位親屬共同祭拜祖先。季先生對母親懷有深切的思念,6歲離別母親,8年後回家,母親已離開人世,從此再無緣相見。
在一篇散文中他引用「子欲孝而親不在」,表達了纏繞自己終生的切膚之痛。而對家鄉,季羨林先生的眷戀之情也溢於言表。他深情地回憶說:「早年我考上清華,家庭很困難,清平縣(當時臨清稱清平)每年給考上大學的學生補助150元錢,沒有那150元,我很難上完清華,對家鄉我永遠心存感激。」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多年來,季先生心繫故土,為家鄉孩子捐贈了數千冊圖書,並設立了獎學金,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盼望家鄉多出人才。家鄉人對季先生同樣充滿感激之情。季先生喜歡孩子,面對淳樸的農家孩子一口一個「老爺爺」、「太爺爺」,那一刻,季先生眼眶裡充滿了淚水。
我是一個農民,最欣賞的品質是忠誠
季羨林先生以其謙遜朴實的人格魅力,贏得世人仰慕。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始終以身為一個農民而自豪。他說:「今天這么多人為我舉辦生日慶祝活動,我非常激動,但我感到最大的是慚愧。我感覺自己這個人並不是那麼了不起,我是一個十分平常的人,從來沒有什麼大志,今天雖然做了一些事情,但離國家、離父老鄉親對我的期望還有很大距離,因此我感到很慚愧。」
季先生說,他是農民出身,對莊稼、對下雨十分感興趣。他說,坐火車來臨清,一路上從河北看到山東,看到莊稼不錯,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季羨林先生在十年浩劫期間,冒著危險翻譯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成為世界翻譯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他在學術上的真正沖刺卻是在70歲之後。多年來的積累、學貫中西的文化素養讓他厚積薄發,才思泉涌。近年來,季羨林先生主編了《傳世藏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出版了二十四卷本的《季羨林文集》等。季羨林先生說,他做學問就像是農民耕作,一分耕耘換來一分收獲,而連續寫出700多萬字的著作,也的確創造出了學術界的奇跡。
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專程攜新片《芬芳誓言》來臨清為季羨林先生祝壽,老人看後深有感觸。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之處,概括起來就是:忠誠。電影《芬芳誓言》中主人公有句話說得好———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基礎是忠誠。「我之所以有可能做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因為我這一輩子都忠誠於我們的祖國、忠誠於我們的山東、忠誠於我們家鄉臨清。」
活到老學到老,季羨林先生的目標是活到120歲。季羨林先生思維敏捷、身體很好,許多人打聽他有什麼長壽秘訣。他的回答是:「我有一個三不主義,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他說,所謂「不鍛煉」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除了鍛煉外什麼也不做。人還是應當多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讓思維永遠不僵化。
季羨林先生功成名就,是不是就此開始頤養天年了呢?季羨林先生說:「大家出於對我關心,感覺90歲年紀已經很老了。但現在中國人的壽命比從前已經增加了一倍,我的計算是,70歲算中年,90歲算老年。這么算的話,我不過初入老境。我感覺活到95歲不成問題,99歲的百壽也不成問題,再進一步,108歲我看也不是一個了不起的目標。在北京的時候,我常和老朋友臧克家在一起。最近見他,他說要活到120歲,我說,我要是活到120歲,你就是126歲。他比我還大6歲。我們兩個商量好了:目標是活到120歲。」
老人話聲剛落,眾人掌聲笑聲一片。季羨林先生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壽命延長是好事,但應該怎麼個活法?他現在仍然可以每天工作8小時。他有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只要活一天,就應該干一天工作,這樣人生才有意義。
「為人第一,學問第二」
近年來,出於利益驅使,許多盜版商大肆盜印名家著作。季羨林先生的很多著作也成為盜版商瞄準的目標。說到盜版這個話題,老人一向慈祥的臉上露出幾分凝重。他說:「市場上盜我的書的太多。有人給我做過一個大體統計,市場上我的盜版書大約有100萬冊,主要是散文。這不光侵害了作者的勞動成果,也損害了讀者合法利益。讀者要睜大慧眼,辨清真偽,不要給盜版書商任何可乘之機。」
季先生研究了一輩子東西方文化,相比較而言,他認為,東方文化的道德觀、價值觀更符合世界發展方向。他自豪地說,21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申奧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季先生說,他自己終生從事教育,沒干別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中國第一個提倡的就是「為人」,為人第一。所謂「道德文章」,當然要先講道德,然後講文章,這是基礎。為人第一,學問第二。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做好這篇「道德文章」,把「忠誠」的道德核心發揚光大。
六歲離家去求學
六歲以前,季羨林先生有一個老師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季羨林先生些什麼,現在完全忘掉了。六歲離家,季羨林先生到濟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逃到濟南去謀生的。從那時起,季羨林先生才算開始上學,曾在私塾里念過一些時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以後接著上小學。
季羨林先生在新育小學考過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學生,也不怎樣努力念書。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來談一談,季羨林先生開始學英語。當時正規小學並沒有英語課,季羨林先生學英語是利用業余時間。學的時間不長,只不過學了一點語法、一些單詞而已。
季羨林先生萬萬沒有想到,就由於這一點英語知識,他在報考中學時沾了半年光。當時山東中學的拿摩溫是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季羨林先生當時連去報名的勇氣都沒有,只是報了很差的正誼中學。可這個學校考試時居然考了英語,出的題目是漢譯英:「我新得了一本書,已經讀了幾頁,可是有些字我不認得。」季羨林先生翻譯出來了,只是為了不知道「已經」這個詞兒的英文譯法而苦惱了很長時間。結果他被錄取,不是一年級,而是一年半級。
在正誼中學學習期間,季羨林先生也並不努力,成績徘徊在甲等後幾名、乙等前幾名之間,屬於上中水平。一下課,他就跑到校後湖畔去釣蝦、釣蛤蟆,不知用功為何物。但是,叔父卻對他的期望極大,要求極嚴。他自己親自給季羨林先生講課,選了一本《課侄選文》,大都是些理學的文章。叔父並沒有受過什麼系統教育,但是他絕頂聰明,完全靠自學,經史子集都讀了不少,能詩,善書,還能刻圖章。他沒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季羨林先生身上。
季羨林先生說:「我今天勉強學得了一些東西,都出於他之賜,我永遠不會忘掉。根據他的要求,我在正誼下課以後,參加了一個古文學習班,讀了《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書。晚上,又要到尚實英文學社去學英文,一直到晚十點鍾才回家。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八年。我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負擔;但也不了解其深遠意義,依然頑皮如故,摸魚釣蝦而已。現在回想起來,我今天這一點不管多麼單薄的基礎不是那時打下的嗎?」
初中畢業以後,季羨林在正誼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他提倡讀經。教國文的老師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後來到山東大學去當講師了。他對季羨林的影響極大。季羨林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徐文長傳〉書後》,受到他的高度贊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季羨林在吃驚之餘,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弄到了《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想認真鑽研一番。
一九二九年,季羨林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學習了一年,這在季羨林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特別是國文方面,這里有幾個全國聞名的作家:胡也頻、董秋芳、夏萊蒂、董每戡等等。
靈感來自勤奮
一九三○年,季羨林高中畢業,到北平來考大學。當時考一個名牌大學,十分困難,錄取的百分比很低。為了得到更多的錄取機會,季羨林那八十多位同班畢業生,每人幾乎都報七八個大學。季羨林卻只報了北大和清華,結果兩個大學都考上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季羨林選了清華,因為,季羨林想,清華出國機會多,他的專修方向是德文。
在所有的課程中,季羨林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課,而是一門選修課: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和一門旁聽課: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這兩門課對季羨林以後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可以說是一直影響到現在。季羨林搞一點比較文學和文藝理論,顯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語和中亞古代語言,則同陳先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一九二四年,季羨林清華畢業。母校山東濟南高中的校長宋還吾先生邀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教了一年書,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賜給一個良機。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季羨林報名應考,被錄取。這一年的深秋,季羨林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開始了國外的學習生活。從一九三七年起,季羨林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季羨林的留學生活結束時三十五歲。
一九四六年秋天,季羨林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從那時到現在,季羨林一直沒有離開北大過。
季羨林說,他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
季羨林也有「第×職業」
季羨林作為哲學博士,研究方向是語言文學,他不喜歡義理,所以寫的哲學文章很少。但到晚年,卻又一反常態,大談起「天人合一」的玄學來。文章一經發表,便語驚四座,頗有影響。他還談起了另一種哲學———消費哲學,也引起軒然大波。
消費與經濟基礎有關。季羨林的經濟基礎如何呢?從賬面上來看,季羨林的工資是北大教師中最高的,因為他是20世紀50年代第一批確定的「老一級」教授。但他每月的工資,經過七折八扣,領到手以後,平均約700到800元錢。這些錢,他要給小保姆張淑貞一半,除了她的工資,她還有一個男孩,在北大二附中上學,學費、雜費、生活費全部由季羨林負擔。這樣一來,他再交完房費、天然氣費、電費、電話費等,實際上拿到手的也只有300元左右了。用它來支付全家的生活費,怎麼會夠呢?
這里就有了一個對比:20世紀50年代季羨林被定為一級教授,在六類工資地區的北京,每月拿的工資是345元,再加上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相當於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貼100元。這是一個「不菲」的工資數目。因為當時物價奇低,去莫斯科餐廳吃飯,一頓大約1.5元到2元,湯菜俱全,還有黃油麵包,外加啤酒一杯。如果吃烤鴨,六七元錢足矣,還能吃只挺大的。這樣的物價,有每月450元的固定工資,簡直是「闊死了」。而如今,他是全國最有資格的「老一級」教授了,因為比他資格更老的陳岱孫老教授已經去世。而他的全月基本工資加各種補貼,也就一千二三百元錢,這就是他每月實際上留在手裡只有300多元錢的原因。
這樣的老教授,工資這樣低,可怎麼維持生活呢?不少人自然會問他,老先生笑笑說:「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提高的話,也絕沒有降低。」人們問他,難道你有點金術嗎?他回答說,非也。季羨林道出的奧秘是:20世紀50年代大學教師主要靠工資生活,不懂什麼「第二職業」,也不允許有「第二職業」。而今天卻大改其道,學校里也有種種形式的「第二職業」,甚至「第三職業」。季羨林也有了「第×職業」,就是「爬格子」。他爬了60多年格子,名氣大,稿費多,時不時地就收到稿費。這樣,他手頭雖只剩300元的工資,卻從來不感到拮據,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斷的稿費做後備軍。
50年前的雨衣仍在穿
手頭雖然有錢,但季羨林在生活上卻向來沒有太高的追求。對吃,一如既往,從來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早晨仍然是烤饅頭片或麵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他從來不讓家人或保姆陪他4時起床,為他做早飯,所以早餐是幾十年的「一貫制」,從來不變化。午晚兩餐,素菜為多,很少吃肉。飲食如此簡單,他全家的伙食費不過500元多一點。
至於穿,季羨林簡直是個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過十年八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從德國回到上海時買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一位專家說,你的這件雨衣,款式真時髦!他聽後大惑不解。專家一解釋,他才知道:原來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經過了漫長的滄桑歲月,在不知經過多少變化之後,在螺旋式上升的規律指導下,現在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他聽後,大為興奮。沒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終於守到了。他也沒有想到,人類在衣著方面的一點小聰明,原來竟如此脆弱!
他的老主意是:以不變應萬變。他想,一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穿上十分豪華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寶氣,天天照鏡子自我欣賞,那他不是瘋子,便是傻子。穿衣服給別人看,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准,千差萬別,那麼你滿足了這幫人,必然開罪於另一幫人,反正不能讓人人都高興。所以,季羨林的穿衣哲學是我行我素,就是這一身打扮,你愛看不看,反正不能讓你指揮我。在穿衣方面,他是個完全自由自主的人,他的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他決不丟棄,敝帚自珍是他的用物哲學。他的穿戴和用品,也真因為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准不同,有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評論:趕潮流者說他是老古董、老保守、老頑固,而學者層卻認為他是一個典型的儒者。儒雅的風度,從其學識和人品中來,而不是從其衣著中來。
季羨林消費哲學的核心是:如果一個人成天想吃想喝,彷彿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吃喝二字,他覺得無聊,「斯下矣」。他的潛意識永遠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
季羨林絕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費哲學指導下,素衣淡食,生活簡單,卻把大把大把的錢送給身邊急需的人,或者捐給家鄉的學校。這樣的消費哲學,但願能有更多的人會理解。
⑥ 魯迅的故事
1881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88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1892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以比目魚對壽先生的獨角獸。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樹人。 1899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名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 二十七歲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歲 研究佛經。 1915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 1919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 1920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1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2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3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隨後魯迅向專管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 四十六歲 一月,新任教育總長易培基取消過去對魯迅的免職處分,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開會作出裁決,正式取消章士釗對魯迅的處分,判定魯迅訴勝。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1927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許廣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周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 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1931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1933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1935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修書一封,托內山完造請醫,此為絕筆。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⑦ 香港旺角有哪些電影院有哪家最近還有上蝙蝠俠的謝謝
旺角的電影院,這個片子已經下片了。以下電影院還有。
1)UA IMAX
地址:九龍灣宏照道38號企業廣場5期MegaBox 11樓
電話:35168811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2:40 15:40 18:40 21:40
2)UA黃埔 (UA Whampoa)
地址:紅磡黃埔花園(黃埔號及黃埔廣場)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9:00
3)(The Grand Cinema)
地址: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圓方2樓 (地鐵九龍站出口)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4:30 19:00 21:50
4)奧海城百老匯 (Olympian City )
地址:海庭路18號奧海城商場第2期1樓102鋪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7:10
5)PALACE apm)
地址:觀塘道418號創紀之城五期apm 6樓L6-1鋪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7:50
6)MCL 將軍澳戲院(MCL Cinema Metro)
地址:新界將軍澳欣景路8號新都城2期地下 (地鐵寶琳站A2出口)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21:35
7)UA東薈城 (UA Citygate)
地址:東涌東薈城商場
電話:23176666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7:10
8)(PALACE IFC )
地址:中環金融街 8 號國際金融中心商場一樓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4:20 21:30
9)百老匯數碼港 (Broadway Cyberport)
地址:數碼港道100號數碼港商場地面層3號鋪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5:35 21:35
10)AMC Pacific Place)
地址:金鍾太古廣場地下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4:00 16:45 21:30
11)UA太古城中心 (UA Cityplaza)
地址:太古地鐵站5樓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8:50
12)Director's Club)
地址:太古城道18號, 太古城中心1期5樓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上映時間: 15:40 19:00
以下是旺角的電影院
1)旺角百老匯 (Mongkok Broadway)
地址:旺角西洋菜街6-12號
無聲火 (Bangkok Dangerous)
上映時間: 12:40 14:30 16:20 18:10 20:00 21:50 23:40
第一誡 (Rule 1:There are no ghosts)
上映時間: 23:55
親愛的 (Forgive and Forget)
上映時間: 22:15
伴娘先生 (Made of Honour)
上映時間: 12:00 14:00 16:00 20:20
80分鍾死亡直播 (REC)
上映時間: 12:40 14:10 15:40 17:10 18:40 20:10 21:40 23:10
我的機械人女友 (CYBORG SHE)
上映時間: 12:00 15:45 17:55 20:05 21:35
地心探險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上映時間: 23:50
2)GH旺角 (GH Mongkok)
地址:旺角太子道西一九三號新世紀廣場地下
以下資料只供參考,放映時間以電影院最後公布為准。
無聲火 (Bangkok Dangerous)
上映時間: 12:10 14:10 16:10 18:10 20:10 22:10
大四喜 (The Luckiest Man)
上映時間: 11:50 13:50 15:50 19:50 21:40
伴娘先生 (Made of Honour)
上映時間: 13:45 15:50 17:40 21:45
十分鍾情 (A Decade of Love)
上映時間: 11:30 13:35 18:05 20:10 22:15
我的機械人女友 (CYBORG SHE)
上映時間: 15:45
地心探險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上映時間: 12:00 14:00 17:50 19:40 (數碼立體版)11:30 13:30 15:30 17:30 19:30 21:30
親愛的 (Forgive and Forget)
上映時間: 17:50
80分鍾死亡直播 (REC)
上映時間: 12:10 16:00 20:00 21:40
天魔特攻之鬼魅兵團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上映時間: 17:40
花樣男子Final (Hanada)
上映時間: 11:55 14:20 16:45 19:20 21:50
3)UA朗豪坊 (UA Langham Place)
地址:旺角朗豪坊8至10樓 2008-09-10 更新
電話:23176666
以下資料只供參考,放映時間以電影院最後公布為准。
無聲火 (Bangkok Dangerous)
上映時間: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10
十分鍾情 (A Decade of Love)
上映時間: 11:30 13:50 21:40 23:50
親愛的 (Forgive and Forget)
上映時間: 11:40 15:50 17:40
伴娘先生 (Made of Honour)
上映時間: 11:40 13:40 19:40 21:50
美麗誘情 (Edge of Love)
上映時間: 11:30 13:40 17:40 19:50 22:00
我的機械人女友 (CYBORG SHE)
上映時間: 11:50 14:10 16:30 18:50 21:10 23:30
80分鍾死亡直播 (REC)
上映時間: 13:30 15:10 16:50 18:30 20:10 21:50 23:30
地心探險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上映時間: 16:00 17:50 19:50
蠟筆小新:烤肉反擊戰 (Shin Chan)
上映時間: 15:50
⑧ 霍華休斯的生平事跡
* 生於一九○五年,德州休士頓,是家中獨子。父親是羅拔休斯,因為發明一種鑽油井器具取得專利而發財。母親是達拉斯富家千金艾琳嘉諾,她告訴霍華千萬別跟可能有傳染病的人交朋友。諷刺的是,休斯因為童年一場疾病喪失大半聽力,終生都遭耳鳴所苦。
* 十一歲時就展現數學與機械工程方面的天才,建造出可能是休士頓第一個無線廣播站。
* 十四歲第一次上飛行課,此後就熱衷此道。他小時就宣稱自己將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飛行員,最了不起的製片,最有錢的富翁,此後終生都對這三件事情抱有高度熱情。
* 霍華母親在一九二二年過世,父親在一九二四年逝世。才十八歲就成為孤兒,也繼承了將近一百萬美元的遺產。
* 一九二五年,霍華取得父親公司休斯工具公司的控制權。然而他當時未滿廿一歲,必須到法院由法官宣告他法定成年。休斯成為老闆之後,卻到爵士年代的好萊塢追求夢想,並且以公司的豐厚利潤拍攝第一部作品。
* 一九二○年代後期,休斯都在努力拍攝戰爭紀錄片【Hell』s Angels】,並且在拍攝期間培訓出世上最龐大的民間空軍。他在片中親自上場表演特技,甚至撞毀偵察機、摔斷頰骨。為了追求完美,休斯決定重拍整部電影,已採用當時最新的電影技術,拍一部有聲電影。該片耗費三百八十萬美元,這在一九二九年股市狂跌之後簡直是驚人創舉。
* 【Hell』s Angels】在一九三○年推出,在經濟大蕭條年代卻非常賣座,創下票房紀錄,捧紅當時只是小明星的珍哈露。此後他又拍了【The Age for Love】等片以及【疤面煞星】、【Sky Devils】。
* 因為熱愛飛行,也堅信航空業將是未來的產業,休斯於一九三二年創立休斯航空公司,僱用美國最優秀的工程師打造更快更有效的飛機。
* 一九三五年,休斯創下最新飛行速度紀錄,以自己設計的H-1非出時速三百五十二哩的成績。一年之後又創下另一項紀錄,以九小時廿七分橫越美國,從洛杉磯飛到紐澤西。
* 一九三八年七月,休斯以三天十九小時十七分的創紀錄時間飛越全世界。他回到曼哈頓時,民眾在百老匯舉辦遊行歡迎他。
* 休斯在一九三○年代末期、一九四○年代初期已經成了好萊塢傳奇,與許多紅星都有一段情,包括貝蒂戴維斯、琴姐羅傑斯、麗塔海華、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戀人凱薩琳赫本之間的三年戀情。後來他又與艾娃嘉納斷斷續續談了廿年的戀愛。
* 休斯在一九三九年買下大部分的泛球航空股票,接掌這家公司。他與Lockheed簽約,要求對方秘密設計在性能、舒適方面都稱霸當時民航機的機種,因此有了長紅十年有餘的星座號(Constellation)。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休斯希望改造休斯飛機公司成為主要戰機供應商,然而他的實驗性飛機從未成功過。
* 在一九四○年代中期,他著手打造史上最大的飛機「海克力士號」,而且多用木材建造,然而後來卻被人笑稱「木鵝號」。
* 一九四三年,休斯製作、執導西部電影【不法之徒】。女主角珍羅素身穿特別設計的集中型胸罩,結果卻成為禁片,也因此與衛道人士展開長期斗爭。
* 一九四四年,謠傳休斯開始精神崩潰,顯現後來醫界所稱的強迫症及妄想症。
* 一九四六年,休斯駕駛實驗性XF-11偵察機墜毀於比佛利山莊一民宅,險些喪命,也導致他終生痛苦的傷痛。
* 一九四七年,參議院戰爭調查委員會的參議員歐文布魯斯特於一九四七年宣布要調查休斯,因為他涉嫌舞弊。其實布魯斯特是休斯死對頭,泛美航空創辦人璜恩崔普的好友。結果休斯透露布魯斯特曾非法要求他與泛美合並,免得惹禍上身,委員會也就因此停止調查。
* 一九四七年年底,休斯駕駛海克力士號作唯一一次的飛行。該飛機仍舊是史上翼展最長的機種。
* 一九五三年,他創立美國規模相當大的非營利醫療機構,霍華休斯學院。
* 霍華休斯認為世界即將進入噴射機年代,休斯飛機與泛球航空買進波音707。
* 一九五八年,休斯接受生平最後一次采訪,此後廿年都閃躲媒體。
* 一九六一年,休斯創立休斯太空傳播公司,設計、建造商用彗星,包括全球第一個同步傳播衛星Syncom
* 一九六六年,休斯以五億四千六百萬美元賣掉泛球航空股票,遷居賭城。在六○年代後期與七○年代轉向購買飯店、賭場、土地。當時大家耳聞他的行為古怪,因此他下榻的Desert Inn飯店竟然對他下逐客令,他便買下該飯店,繼續在那裡過著隱士生活。
* 一九七三年,休斯名列航空名人堂,卻重病到無法參加典禮。
* 霍華休斯死於一九七六年四月墨西哥阿卡波可飛機上,據說留下兩百萬美元的遺產,但是美國國稅局調查發現是三億六千萬美元。因為他當時已經太久未公開露面,沒有人認得他,驗屍官只好以指紋確定死者身分。
⑨ 觀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布達佩斯大飯店》狂攬奧斯卡9項提名,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是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
該電影由他自編自導,他和攝影師羅伯特·約曼還用不同的畫面比例拍攝不同的年代。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畫面縱橫感更強:六十年代使用16:9寬熒幕,三十年代用當時盛行的1.37:1的標准比例,八十年代則使用1.85:1學院寬銀幕拍攝。比例的轉換,帶來對三個時代直觀的不同感受。,空間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餘。三個時代,三個敘事人,層層倒敘,頭尾相接。
一位傳奇的酒店大堂經理與他年輕的門生門童意外捲入家族遺產之爭。隨著一幅名畫的藏與追,經歷了愛情、兇殺、越獄以及戰爭的考驗,最終,這些經歷的一幕幕呈現,由偶遇一位作家開始……
原諒我,只看到了唯美的構圖,童話里,夢境般的色彩,每一幀畫面,都足以當做明信片;原諒我,只看到了正義與人性的美好,觸動我的,那些,淡淡的溫暖……
然而,鏡頭給予我們的絕非這么簡單……
或許,還有一種對逝去的某些難以割捨的情懷……
總覺得,有點什麼,卻又說不出來!!
翻閱資料,這部電影是導演韋斯.安德森從茨威格的自傳《昨日的世界》里獲取的靈感。該片是導演向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致敬的作品。導演表示盡管故事跟茨威格的書作沒有必然聯系,可影片追尋的,正是小說《昨日的世界》里那種獨特的東歐氛圍,舊歐洲情懷。
茨威格何許人也?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作家,寫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那個,出身於富裕猶太家庭,年輕的時候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的都是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這號的人物,可以說是當年的高曉松,滿眼詩和遠方。不過他沒高曉松那麼幸運,趕上了戰亂。作為熱血小青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就被納粹趕出了故居,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殺。
看了很多影評,不明所以,終於找到了下面這個影評,太佩服作者了,有才華,觀點獨特,這篇影評寫得實在是太好!!!雖文章有點長,但每一處劇情,都分析的細致到位,不捨得刪減,慢讀細品……
我在知乎上也看到作者的問答,有更多武器的照片,供軍事迷研究考證細節:
http://www.hu.com/question/22619618/answer/27061477
http://www.hu.com/question/23500363/answer/27188048
作者在知乎上的自我介紹是:曾鍇,新聞通訊員/新聞學博士/自由撰稿人,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 新聞專業
其實要看懂《布達佩斯大飯店》有點難,因為它確實太歐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東說西說裝逼賣笑誤導群眾。扯犢子扯夠了,就該來點實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噴了人就難免被噴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個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聞道,死而無憾了。
整部電影除了向大師致敬就是在隱喻。如果說簡單的把它歸類為喜劇、懸疑、冒險、劇情,就太膚淺了。其實這更像是紀錄片、文藝片。紀錄片記錄的是劉別謙、希區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經典電影手法,文藝片文藝的是歐洲文明衰落這一精神內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實不得不提到兩個人—— 瓦爾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說了,原著作者,簡歷就太長了,挑幾個簡單而至關重要的特點來說:他是奧地利流亡作家、猶太人、歐洲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巴西自殺身亡。《布達佩斯大飯店》其實講的是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具體一點講,其實講的是猶太人的流亡史,更細化一點,講的是茨威格離開逐漸衰亡的精神家園,心碎而死的自傳。
瓦爾特·本雅明,德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評論家、「歐洲的最後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納粹德國迫害,最後在西班牙自殺身亡。他為什麼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歐洲文科學術界,反正總是把他奉為大神的。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中哀嘆傳統講故事技術的消亡。《布達佩斯大飯店》用了四層講述結構,始終呈現的是一個身臨其境的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故事離不開一個講故事的人和一個聽故事的人,還有他們同時所處的環境。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工業化深入、世界大戰、納粹崛起,凡是和人文關懷、人道關懷、實用關懷相關的東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權、現代化、快餐化的東西在崛起,歐洲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被鐵蹄蹂躪、精神強奸,物質上發達進步了,但是傳統消亡和丟失,人性也在淡漠。人們習慣了人雲亦雲,不再用心品鑒文藝,就更談不上思考和探索了,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一場華麗的演講就可以讓無數狂熱信徒走上戰場,也導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們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殺就是一種殉道。但是在戰爭年代,這些人都還想得到不斷寫東西,想得到哀嘆和自殺,這就很了不起了。有時候我們感嘆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東西,不能只怪作者和體制,而是整個土壤的養分和逼格就不夠,然後又不求甚解。就拿張馮二導來說,拍專業了你看不懂,沒票房,拍淺顯了你說人家低俗。不過噴歸噴,對姜文、陸川、寧浩三位大神的傑作,還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經學會了玩讓你一知半解的擦邊球。
在有了小說、報紙、電話、電報、電視的時代,人和人的關系被媒體取代了,人們把自己藏在麥克風的後面,交流減少了。相比起神話、史詩、童話的傳播方式和環境,以前作者和聽眾聚在一起講故事的現實被改變,以前一個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傳,這個過程需要融入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的共同經驗,而在現代化以後的世界,一個孤立的作家,在他與世隔絕的閣樓裡面沒有感情的量產作品來滿足一個群體的需要。實用關懷逐漸消失。隨著實用關懷的消失,歐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這個名字其實是誤導人的,讓人以為故事發生在匈牙利,雖然匈牙利酒店業是很發達,一萬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別墅來住,可《布》和匈牙利實質上卻沒有一毛錢關系。電影取景是在德國,原著隱喻是在奧地利。奧地利,小巴黎,歐洲的文化藝術的心臟,歐洲精神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猶殺猶焚書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場景就是小說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國。還有旁證可以說明: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國制服,但是槍套、背帶、胸略、肩章卻是德式的,衛兵使用的步槍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魯士軍人的傳統,上面搞個狐狸就純粹是賣萌了。而後來戰爭爆發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軍黨衛軍裝備,山型雙扣帽,帽徽是個II,現實里這個II是綉在德國國防軍中下級軍官的領章上的。佔領飯店以後,掛巨幅國旗,帶袖章,只有納粹有這個習慣,電影上旗幟和袖章是ZZ圖案,納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釋,SS、卐都是雙閃電,那麼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隱喻雙閃電么?導演明明可以直接掛出卐字旗,卻不這樣做,明明可以寫《維也納大飯店》或《貝希斯特加登大飯店》,卻要轉移到布達佩斯去,這就是欲蓋彌彰。
電影中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個深色金發,年長、敏感的顧客歡迎,用自己巧舌和身體去滿足他們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說,他自己可能是個雙性戀,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滿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種需求。而他滿足的對象,是這個社會的精英貴族階層。這其實就是茨威格的自畫像。二戰前,茨威格是深受奧地利民眾歡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實用人道關懷,所謂關懷,簡單地說,就是和社會及傳統有很積極的互動。這種文化上的互動,在電影里被用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來,大俗大雅,這也是實用關懷和人道關懷最好的體現。
《蘋果男孩》被定義為一副給古斯塔夫引來殺身之禍的價值連城的名畫。這幅畫是遺產,是歐洲貴族留給古斯塔夫的財富,是靠他細致入微,體貼熱心的服務勞動所換來的。蘋果在聖經中是慾望之果,禁果,而在歐洲語言中,也有勞動回報的意思。這幅畫的隱喻是要表達整個猶太民族精打細算,左右逢源,從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漸繼承了歐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他們應得的。而此時此刻,死者的兒子,家人站出來了,一個只關心財富,整理遺產很多天,才發現畫已經丟失了的實用主義者,他暴虐、瘋狂、粗魯,無視法律和契約,修改遺囑,謀殺律師,追殺證人,但是對遺產卻又有著變態的依戀,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人,他想佔有祖先的所有遺產,但是卻完全沒有繼承到其精髓,同時撕毀停戰條約,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
偷到這幅畫以後,在列車上,古斯塔夫曾對Zero說,我要死在這幅畫下面,你看得出來我和畫上那個男孩多像么?這不是玩笑,而是導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猶太人,而蘋果就是他應該繼承的遺產和財富。然而分秒之後,他又說,我考慮把這幅畫賣掉,這就是猶太民族的真實寫照,從《出埃及記》到《辛德勒的名單》,都表現出猶太民族太過於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擠的苦難現實,財富帶來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鑰匙結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個電話,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業者就第一時間,不惜代價,義無反顧的來幫他。這不得不讓人想到薔薇十字結社、郇山隱修會等,都是秘密結社,都是分布甚廣,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內部成員之間有求必應。這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這一章即是描寫茨威格被納粹迫害逃難途中受到同胞接濟和幫助,也是描述猶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現實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殺的。然而電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車上怒斥納粹,被槍斃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納粹叫板了一生,何嘗不希望勇敢的站出來和他們抗爭到底。但是現實里他沒有勇氣這樣做。而電影里就不一樣了,有傳承人、見證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這個種子保護和延續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後,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結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個牛高馬大、少言寡語、出手殘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男人,其戲劇形象就像弗蘭克斯坦(科學怪人),或者《007》裡面的鋼牙。他的戲就只有一個內容——追殺,殺人不見血。直到最後雪橇追車一幕,才讓人想起點什麼,他停好摩托車,豎起雪橇,以幾乎是軍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軍姿、殺人不眨眼、愚忠、恐怖、執行命令不動腦子,就是德國軍隊的寫照,尤其是黨衛軍或者蓋世太保的寫照。
懸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說到:「你這個可悲的怪胎」,「毛瑟槍咔塔上膛,軍官歡喜呼喊」 這就是在說德國軍人了,要不然他怎麼不說中正式、柯爾特或王八大蓋咔塔上膛?
最後一章酒店裡的槍戰簡直就讓人忍俊不禁了,從每個人的出場順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隱喻。最開始是德米特里沖上樓,看見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後給了個正面鏡頭,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風衣,手腕上別著雙閃電袖章,以一個很囂張的姿態吼道:「蘋果男孩」在哪裡?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幾年時候的叫囂?然後古斯塔夫來了句:「管你屁事。"於是德米特里說我要把你打個稀巴爛。他從腳底掏出一支槍,此時對拔槍、上膛、舉槍、射擊四個動作給特寫,強調這是一把PPK。卡爾·瓦爾特兵工廠的PPK(卡爾·畢而瑟)是二戰時最著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於1931年奪得政權後,由於該槍械輕、小,便於攜帶,性能傑出,此型手槍主要配發給高級將領、非作戰參謀人員、禮賓、蓋世太保等。
接下來就是武器博覽會了,一個武器代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陣營。
先是對面右1冒出來一個人,探頭觀望,此時他拿的槍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聲:「放下你的武器!」然後開槍掩護古斯塔夫。然後德米特里右邊出來一個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說就站在他身後和他一起開槍。毛瑟盒子炮也稱為駁殼槍,一戰德國軍警制式裝備,後來被魯格P08取代,二戰時毛瑟主要出口給德國的盟國和仆從國,亦出口過給蔣中正以換取中國的稀有金屬。在西班牙內戰中也大量使用。這三個人之間的槍戰可以讓人聯想到二戰爆發前國際縱隊寡不敵眾對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權以及法西斯政權。他們的槍聲很快迎來了三個大傢伙——
接下來的三個人都是特寫,很有意思,第一個人端著一把誇張的長彈夾波波沙,先出來的是槍,然後才是人,他並沒有開槍,而是站在那裡觀望。這明顯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蘭人。如果一把槍不能證明他的身份,那麼注意他的鬍子,斯大林也留著這樣性感的鬍子。
然後是拿著一把左輪手槍的眼睛哥,這把槍不是韋伯利就是恩菲爾德,二戰時只有英軍軍官使用左輪手槍。也出口給蘇聯和美國。二戰早期美軍的武器是英式的。美軍沒參戰以前使用的是英菲爾德,參戰以後研發了柯爾特M1911。還是看鬍子,給張西奧多·羅斯福的照片。
最後出場的長得像羅伯特德尼羅的傢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該型號為毛瑟手槍袖珍版,主要在一戰被美國大量進口,但是作為跟班,義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個人拿著不同的槍在走廊里對射,導演肯定是別有用意的。
該片的結構分析,也不是用簡單的線性結構或者亂入結構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樂一樣,這個結構具有極強的中、東歐洲風格,因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這種影響。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結構。
開篇出字幕,特別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觀看,這是提醒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層——電影的敘事。信息發送者是導演,接收者是電影觀眾。屏幕尺寸盡量接近故事發生的年代,避免敘事脫節。
然後影片開始,一個抱著書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電影結尾也以此收尾,這是套在第一層裡面的第二層,提醒我們,我們看到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信息發送者是寫書作者,接收者是讀者。
然後作家開始講故事,講一個他親赴故事發生地點,和還活著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後以作家自述結尾,這是第三層,是作家親自口授自身經歷,信息的發送者是寫書的作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書或者自述、自傳,但是不同於第二個層次的第三人稱視角,這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這一層也可以和上一層合並。
然後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講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經歷,以Zero在酒店乘電梯離開回房間為結尾。這是比較核心的一層,是Zero和作家面對面,親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經歷的敘事結構。信息的發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對Zero的評價和內心語言,也算是參與到了故事的加工過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敘述的內容,是他和古斯塔夫親自經歷,一同用生命書寫的故事。
一層套一層,都給出了完整的開始和結尾,中間有穿插,但是原理不變。直到最後電影院亮燈,觀眾離席,這一層層敘事,才像洋蔥切面一樣完整再現,導演的講述才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部戲是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已經強大到了變態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他是《英國病人》中憂郁的德軍飛行員,是《漢尼拔紅龍》中變態內向的連環殺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惡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單》中冷血無情的集中營司令,除此以外,還扮演過無數經典角色,兩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勞迪,《鋼琴師》裡面失魂落魄的猶太人,《1942》裡面憂心忡忡的白修德.......僅憑他往哪裡一杵,那時而陽光、時而清朗、時而憂郁的外表就可以贏得一片贊譽的奧斯卡史上最年輕得主。
警官亨克爾斯扮演者,愛德華·諾頓,《面紗》里不善言辭的生物學家、綠巨人、搏擊俱樂部裡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著裘德·洛,《兵臨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慧》、《冷山》、《大偵探福爾摩斯》.......
打手喬普林,扮演者威廉·達福,《蜘蛛俠里》情感豐富的大反派,還有《野戰排》、《生死時速》、《英國病人》.......
管家瑟吉,飾演者馬修·阿馬立克,被某大導演稱為法國最會演戲的人。
律師科瓦奇,扮演者傑夫·高布倫,由於他特別喜愛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經過鬍子、眼鏡、皺紋的修飾,你絕對想不起來他就是當年《侏羅紀公園》里那個帥氣的歌星,然後還曾用《天煞》、《變蠅人》這些科幻恐怖片把觀眾嚇傻。
監獄黑幫老大,哈維·凱特爾,經常就來點老大或者組織頭頭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說》、《落水狗》這些劇裡面他就已經把有點點背的黑幫小頭頭這個角色演爛了。除此還有《壞中尉》、《計程車司機》、《漢尼拔紅龍》......數不勝數。
女演員、還有新人暫且不提,僅憑這幫外貌協會、超級大腕、老戲骨,就已經超值了。他們每個人戲份都不多,但是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說愛德華·諾頓的嚴肅公證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爾夫·費因斯的紳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勞迪的神經質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調查者的形象,哈維·凱特爾的混子長老、黑幫前輩形象,威廉·達福殘忍狡詐的形象被發揮到極致.......
其實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再安排四層空間,無數大腕來演繹?這就是在向傳統講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廣播電視傳媒對傳統講故事的技術是一種極大的沖擊。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讀者能讀帖子就不看小說,能看視頻就不看電影,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已經無法讓我們再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完整美感的醞釀過程,反而習慣了感官上的無腦刺激。因此文藝創作人員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簡潔明快了,就盡量不搞復雜,觀眾也沒那個耐心,據統計近半個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剪輯鏡頭的使用量已經超越長鏡頭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繚亂高大上的音畫,才滿足得了觀眾的胃口了,而這就好比飲鴆止渴,閾值調高了,技術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沒有了靈魂,只有靠技術來包裝,電影院就難以再坐得滿了。然而本劇導演卻不厭其煩的耗費那麼多膠片,使用那麼多演員來重復這個故事,這即是在勇敢地緬懷我們已經丟失的傳統和習慣。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很難滿足於咖啡和下午茶,導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後再坐下來好好講這個故事。不過大腕們參演哪怕是一分鍾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師才看得到這樣大師級著作的潛力,哪怕獎杯難分,只要為其獻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師對話,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裡,作家講自己的書;在酒店大堂里,門童對作家八卦Zero的傳說;在清真風格明顯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廳吃甜點的餐桌上,老Zero對作家講自己的傳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對Zero講自己的經歷;在作家的紀念碑前,少女拿著小說緬懷......每一次講述,都脫離不開一個密切配合的環境,以及講故事、聽故事的人的親身參與,這,就是傳統講故事技巧的真諦。然而電影也表現出了講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參與和經歷故事;作家是親臨酒店,從Zero口中繼承故事;女讀者只能通過書本腦補故事;而我們只有依賴電影驚鴻一瞥了。這就是現代性帶來的悲哀。導演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即使是用鏡頭語言,他也可以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懷舊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業線、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經做不到這么好了。
我們見多識廣、有靈氣、有腦子的觀眾之所以會跨越時代和文化體驗到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就是因為文化的本質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只能用靈魂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