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城北電影院
㈠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都有什麼路
1.解放路。位於城內東北部,南起大差市什字,北至火車站廣場。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稱中正路,1950年為紀念西安解放更名為解放路。
2.東一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孝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3.東二路。位於解放路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初名崇悌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4.東三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東四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9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6.東五路。位於解放路中段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解放路。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東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1972年恢復為現名。
7.東六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義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8.東七路。 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廉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9.東八路。位於解放路北段東側,東起城牆,西至解放路。1927年,原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東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10.順城東路(北段)。位於東門里盤道北側,南起東門,北至東八路。1950年初名東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1.順城北路(東段)。位於東門里盤道東側,東起東城牆,西至北門盤道。1946年開拓,得名北順城街,1981年改為現名。
12.環城北路(東段)。位於北門外盤道東側,東起環城東路,西至北門。1956年拓建,按環城方位得名。
13.環城東路(北段)。 位於東門外,護城河東岸,南起東門,北接環城北路東段。1954年拓建,以環城方位分段命名。
14.永樂路。位於環城東路北段東側,西起環城東路北段,北至長樂西路,呈「形。1955年始建,1981年命名。
15.康復路。南起長樂西路,北至長纓西路。1959年拓建,初名為紅醫路,1981年改為現名。
16.華清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56年,初名華清路,1981年分段命名。
17.長纓西路。東起金花北路,西至環城東路北段,開拓於1954年,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稱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名。
18.金花北路。南起互助路,北至華清西路。1955年拓建,以在金花落村之北得名。
189.長纓東路。東起鐵路專用線,西至胡家廟什字。1954年拓建,初名電廠路,1960年改名長纓路,1981年分段命現名。
20.韓森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因地外韓森寨而得名,1967年改稱赤衛路,1972年恢復原名。
21.愛民路。東起幸福中路,西至公園南路。長2,90米,寬40米,瀝青路面。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2.咸寧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幸福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3.咸寧中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於1955年,以故咸寧縣得名咸寧路。1966年改稱紅旗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4.幸福南路。南起等駕坡,北至咸寧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5.幸福中路。南起咸寧東路,北至長樂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
26.幸福北路。南起長樂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農一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7.萬壽南路。南起西影路,北至咸寧中路。拓建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8.萬壽中路。南起咸寧中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以西側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9.萬壽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華清東路。。拓建於1955年,以萬壽寺得名萬壽路,1966年改名工農二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30春明路。南起動物園北牆,北至長樂中路(北段尚未拓通)。
31.長樂路。東起滻河橋,西接朝陽門。始建於1954年,因東通長樂坡而得名。1966年改稱朝陽路,1972年恢復原名。
32.含元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太華南路。1958年拓建,因西側有唐含元殿遺址得名。1966年改稱豐收路,1972年恢復原名。
33.東元西路。東起東元路,西至八府庄北路。1973年拓建命名。
34.尚儉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
35.尚平路。南起西七路,北至順城北路東段。
尚愛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八路。開拓於1929年,初名尚愛路,1966年改稱光榮街,1972年恢復原名。
36.尚勤路。南起東大街,北至環城北路東段。1927年開拓,取名尚勤路。1966年改稱先鋒街,1972年恢復原名。
37.自強東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以鐵路以北第一條馬路命名為一馬路,1937年改名自強路,1966年更名為向陽路,1972年改為現名。
38.二馬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北關正街。1932年拓建,初名復興路,後改為二馬路。1966年改稱旭東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39.太華南路。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大明宮遺址。1954年拓建,初名太華路,1966年改稱燎原路,1972年恢復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為太華南路。
40.八府庄北路。南起含元路,北至東元西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村北得名。
41.八府庄南起華清西路,北至含元路。1957年拓建,因位於八府庄以南得名。
42.新興路。東起八府庄,西至太華南路。1972年拓建,1981年命名。
43.金康路東起康樂路,西至金花北路。
44.康樂路。南起韓森路,北至長樂中路。拓建於1955年,初名康樂路,1966年改稱工農三路,1972年恢復原名。
45.公園北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歐國家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而得名。
46.公園南路。南起建工路,北至韓森路。拓建於1955年,以在其北曾計劃建韓森公園得名。
47.建工路。東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南側沿防洪渠。1981年建成並命名。
48.長興路。東起公園南路,西至金花南路,系一條規劃路。
49.康寧路東起844廠,西至幸福南路。1981年命名。
50.西一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清乾隆年間,因西段有岳武穆廟得名武廟街。中段元代稱為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1.西二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初名崇悌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2.西三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8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3.西四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4.西五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拓建,初名崇禮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五路。1966年改稱東方紅路中段,1972年恢復為現名。
55.西六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初名崇義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6.西七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修建,初名廉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西七路。
57.西八路。東起解放路,西至北新街。1927年拓建,初名崇恥路,1950年按解放路西側街巷順序改為現名。
58.案板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清順治年間,因此地出售案板而得名。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
59.尚德路。南起東大街,北至尚德門。1927年拓建,取名尚德種,1967年改稱前進街,1972年恢復原名。
60.東新街。東起中山門,西至新城廣場。1927年拓建,因位於新城以東得名。1967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1.南新街。南起東大街,北至新城廣場。明清時為南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南得名南新街。1966年改稱永紅路,1972年恢復原名。
62.西新街。東起新城廣場,西至北大街。長432米,寬18米,水泥路面。清代曾名西華門大街,1927年因位於新城以西得名西新街。1966年改稱人民路,1972年恢復原名。
63.尚朴路。南起西一路,北至西新街。1927年取名尚朴路,1966年改名新民街,1972年恢復為現名。
64.紅革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忠義巷,1966年改名現名。
65.永紅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仁義巷,1966年改為現名。
66.上游巷。西起解放路,東不通。1927年以當時三家住戶讓出一條通道,得名三友巷,1966年改為現名。
67.新育巷。西起解放路,東向不通。1927年取名德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68.全勝巷。西起解放路,北至西二路,呈┕形。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稱中正巷,1966年改為現名。
69.德仁巷。西起尚德路,東向不通。1929年取名德仁巷,1966年改名群力巷,1972年恢復原名。
70.新城巷。南起北長巷,東至新城南壕,北不通,成├形。1942年取名新城巷,1966年改稱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原名。
71.北長巷。東起新城巷,西至尚朴路。原名長巷,1942年改稱北長巷,1966年改名新民二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2.新生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1940年取名新生巷,1966年改名人民八巷,1972年恢復原名。
73.中興巷。南起東新街,北不通。1940年取名中興巷,1966年改名人民九巷,1972年恢復原名。
74.新民巷。東起南新街,北向不通。1940年取名新民巷,1966年改稱人民十巷,1972年恢復原名。
75.集賢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吉慶巷。清順治元年(1644年)以群賢聚集之意得名。1966年改稱興盛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6.南長巷。東起南新街,西至尚朴路。清順治年間得名長巷,1942年改名南長巷。1966年改稱新民巷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7.新城南壕。西起新城巷,東不通。1927年因位於新城南城壕得名。1966年改名勤勇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78.紅十會巷。東起尚德路,西至炭市街。1911年因系西安紅十字會所在地得名。
79.炭市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1927年開拓,以該街賣炭為主得名炭市街。1966年改為利群街,1927年恢復原名。
80.吉慶巷。東起集賢巷,西至案板街。相傳清光緒年間,因住兩官吏得名二老巷。1911年改稱吉慶巷,1966年改名為興勝巷,1972年恢復為現名。
81.菜市坊。位於西一路中段北側,與東新街西端相通。由原菜市東坑、菜市北場、菜市場合並組成。此地原為深坑,1942年因系蔬菜市場得名菜市東坑。
82.易俗巷。北起西一路,南向不通。1981年因緊鄰易俗社得名。
83.同德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1929年因鄰近炭市街,得名炭市巷。1950年並入西一路,1981年改為現名。
84.同心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
85.菜市西坑。東起菜市坊,西至南新街。
86.平安市場。位於東大街西段北側,駐鍾樓電影院、望春樓餐廳等。1913年原為易俗社露天劇場,1947年小商販雲集,組辦合作社,稱為平安市場。
87.游藝市場。位於解放路與東新街十字西南,1938年形成市場,為當時說書、唱戲之場所得名。
87.奮勇巷。南起西三路,北至西四路。
88.五四巷。東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
89.新民街。南起西新街,北至光輝巷。
90.新民一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1.新民二巷。西起新民街,東不通。。1928年初名寧靜里,1966年以新民街為主地名改稱新民四巷,1972年改為現名。
92.新民三巷。西起新民街,東止新城西牆。
93.通濟坊。包括通濟南坊、中坊、北坊,有60個院落及一幢家屬樓。1936年因坊駐有通濟信託公司得名。
94.通濟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北至通濟中坊。
95.通濟中坊。東起新民街,西至北大街。
96.通濟北坊。東起新民街,西段向南至通濟中坊。
97.光輝巷。北起西五路,西至北大街,呈┛形。
98.北新街。南起西五路,北止城牆。1928年以位於新城以北得名北新街。
99.七賢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1936年民主人士成柏仁借用「竹林七賢」典故題詞為「七賢庄」。
100.後宰門。東起革命公園西門,西至北大街。清代,西段為新城門大街,東段與北新街交匯處稱後宰門。
101.新憲巷。北起西三路,南不通。
102.黎明巷。東起尚平路,西至北新街。
103.四皓庄。東起尚德路,西至北新街。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
104.六穀庄。西起北新街,東不通。
105.新城坊。位於北城牆內,東起北新街,北至順城北路東段,呈┗形。
106.興樂里。位於西五路西段南側,1962年省事務管理局、廣播局等單位先後建成家屬樓房10幢,1981年命名。
107.興盛里。位於西五路中段南側,原系低窪區,1964年由省公安廳、省建委等單位逐步建成家屬樓10幢,1981年命名。
108.人民巷。東起順城東路北段,北至東新街。呈┗形。
109.昌仁里。東起東門內盤道,西至尚勤路。
110.建國巷。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11.愛勞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2.安福里。北起東新街,東至安寧里,呈┗形。1941年初名安定里,1966年改稱人民四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3.安民里。南起東新街,東至化育巷,北至東二路。
114.康寧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1940年取名興仁巷,1966年改稱鍛煉巷,1981年改為現名。
115.居仁里。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6.普及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
117.自由巷。東起尚勤路,西至尚儉路。
118.新中東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19.錦綉巷。南起東二路,北至東三路。
120.矢勇巷。南起昌仁里,北至東一路。
121.安寧里 。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22.東樂巷。南起自由巷,北至東新街。
123.安樂巷。南起建國巷,北到東新街。
124.昇平巷。東起尚勤路,南至自由巷,呈┏形。
125.化育巷。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呈┣形。1942年以育才教化之意得名。
126.新風一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43年得名純仁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7.新風二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8年得名三義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8.新風三巷。西起尚儉路,東不通。1939年得名博愛里,1966年改為現名。
129.普興里。北起東二路,南不通。
130.新樂巷。北起東新街,南不通。
131.愛國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2.忠勇巷。西起尚勤路,東不通。
133.民樂園 。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新街,北至東二路。1929年由馮玉祥建成,內原有軍營,取與民同樂之意得名。圍牆如堡,四周有磚結構三孔拱門四個,門額均由宋哲元題名「民樂園」。
134.強盛一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5.強盛二巷 。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6.強盛三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7.強盛四巷。南起東三路,北不通。
138.東群巷。北起東七路東端,南不通。
139.趙家巷。北起東六路,南不通。1950年拓建,以姓氏得名。
140.操場巷。北起東三路,南不通。1947年因此處原系操場得名。
141.敢闖巷。東起尚勤路,西不通。1931年取名必忠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2.衛東巷。北起東四路,南不通。
143.群策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1926年以山東日照縣人民居此而得名日照新村,1966年改為現名。
144.南坊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5.北坊巷。南起東六路,北不通。
146.勤民巷。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
147.公社巷。西起尚勤路,北至東六路。1947年初名義和巷,1966年改為現名。
148.衛民巷 。南起東五路,北至東六路。。1937年得名凈修巷,1953年改為現名。
149.豫民巷。東起尚愛路,西至尚勤路。
150.勤奮東巷。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1.勤奮中巷。五路南側,南起東四路,北不通。
152.豫民里 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豫民巷內,面積11,164平方米。
153.東風坊。位於東五路東段南側名。
154.人民市場。東鄰尚儉路、西至解放路;南起東四路、北至東五路。
155.興隆坊。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
156.社教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是條不規則小巷。
157.北新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呈┫形。
158.坤中巷。西起尚儉路,北至東七路。
159.豫興東巷。南起東七路,北至東八路。1950年拓建,因河南籍人居多得名。
160.豫興西巷。南起東七路,西至東八路。1950始拓建,因河南籍人民多得名。
161.建設巷。南起東六路,北至東七路。
162.勞動巷。南起東七路,東不通,呈┏形。
163.東大院。東起尚儉路,西至解放路。
164.豫武巷。南起東八路,北至城牆。1950年以尖嘴南武陟縣人居多得名,1966年改名要武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5.尚德里。位於解放路北段西側,起止於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系尚德路的派生地名,1966年改稱勤儉巷,1972年恢復原名。
166.文化巷。北起西七路,西至尚德路。開拓於1937年,因位於崇廉路、尚德路之間,得名廉德里,1966年改為現名。
167.公民巷。南起西八路,北不通。原為群眾散居地,1946年開拓為街巷得名。
168.東小街。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靠鐵路。
169.西小街。東起火車站廣場,西不通。
170.新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不通。1959年因西鄰丁字巷得名。
171.丁字巷。南起環城北路東段,西不通,呈┓形。
172.吊橋街。東起鐵路新村,西至北門。
173.新民村。原系荒地,1952年拓建,取名新民村。
174.保康里。位於解放路北端西側,西七路與西八路之間。1936年因巷內有四家中葯店取保護人民健康之間得名。
175.勇進南村。位於環城路東段路北,面積594平方米,1936年拓建,以火車站方位得名西南區。1966年改稱勇進南村。
176.隴海新村。位於環 城北路東段北側,面積8,520平方米。1936年始建,以北靠隴海鐵路得名。
177.東站路。南起長纓東路,北至火車東站。
178.興工東路。東起儲運倉庫,西至東站路。
179.興工西路。東起東站路,西至金花北路。
180.華清東路。東起滻河橋,西至金花北路。
181.勤工路。南起長樂中路,北至長纓東路。
182.四合窯 。南起省建三中,北至長纓西路。開拓於1931年,因四戶人在此辦窯場得名。
183.中興路。南起永樂路,東北至長樂路西路。
184.東半截巷。位於東郊長樂西路北側。出入口均在長樂西路。開拓於1942年,原名半截巷,1966年改稱朝陽三巷,1972年改為現名。
185.搪瓷北巷。南起長樂路,北至康家村。1942年拓建,因南側有「三官廟」得名北三官廟巷。1966年因位於西安人民搪瓷廠北側改為現名。
186.搪瓷南巷。南起永樂路,北至中興路。
187.朝陽巷。南起永樂路,北至長樂西路。1942年開拓,以姓氏得名曹家巷,1967年改稱朝陽一巷,1972年恢復原名。
188.紗廠街。東起建華路,西至太華南路。
189.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0.北新生巷。東起太華南路,西不通。
191.自立路。東起太華南路,西至篤臣巷。
192.崇明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後村。
193.富強路。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4.光明裡。北起自立路,南不通。長99米,寬3米,土路。1953年形成街巷,取名光明裡。
195.向群巷。北起自立路,南不通。
196.中心巷。南起篤臣巷,北接職工巷。
197.職工巷。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強東路。
198.篤臣巷。南起樹雄巷,北至自強東路。
199.樹雄巷。東起篤臣巷,西至童家巷。
200.篤臣一巷。西起篤臣巷,東不通。長
201.篤臣二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2.篤篤臣三巷。東起自立路,西至篤臣巷。
203.張家巷。東起東童村,南至自強東路。1966年改名向陽北巷,1981年改為現名。
204.東童村。南起自強東路,北至二馬路。清末為午門坊五村之一,因位於童家巷以東得名。
205.建強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鐵一村。
206.生產路。東起革新街,西至建強路,開拓於1933年,1934年因作坊增多,改為生產路。
207.向榮路。南起自強東路,西北至二馬路西端。
208.聯志路。東起建強路,西至北關正街。
209.福豫路。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工農麵粉廠。
210.棲鳳路。南起二馬路,北至鐵三村。
211.向榮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聯志路。
212.童家巷。南起火車站天橋,北至自強東路。1615年以童姓居此得名。
213.革新街。南起自強東路,北至唐含元殿遺址。
214.大成巷。南起自強東路,北至生產路。
215.西閘口 。南起環城北路東段,北至自強東路。
㈡ 韓國首都是 那裡
名稱
中文:首爾特別市
韓漢文:서울特別市
韓文:서울특별시
羅馬字:Seoul Teukbyeolsi
高麗王朝前期稱:南京(남경)
高麗王朝後期稱:漢陽(한양)
朝鮮王朝時期稱:漢城(한성,Hanseong)
大日本帝國時期稱:京城(경성)
相關數據
面積 605.33平方千米(234 sq mi)
人口 (2006年) 10,356,000(都市圈:二千三百萬)
人口密度 17,108/平方千米 (44,310/sq mi)
政府 首爾(漢城)特別市政府
市長 吳世勛
行政區 25區
位置 126°58』E 37°33』N
全年平均氣溫13°C
象徵
市花:連翹
市鳥:喜鵲
市樹:銀杏
地理位置
[編輯本段]
韓國首都漢城(韓式漢語稱為首爾,Seoul,「首都」的意思)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朝鮮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
漢城(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首爾特別市由25個區(구)、15,267個洞(동)組成。「洞」相當於中文的「村」。這一萬五千多個洞,又由112,734個「番地」(번지)所組成。 有首爾地鐵作為大眾交通工具聯系這些地區。
首爾的二十五個區的名稱分別詳列如下:(以韓語次序排列)
韓語區名 漢字區名 英文拼音
강남구 江南區 Gangnam-gu
강동구 江東區 Gangdong-gu
강북구 江北區 Gangbuk-gu
강서구 江西區 Gangseo-gu
관악구 冠岳區 Gwanak-gu
광진구 廣津區 Gwangjin-gu
구로구 九老區 Guro-gu
금천구 衿川區 Geumcheon-gu
노원구 蘆原區 Nowon-gu
도봉구 道峰區 Dobong-gu
동대문구 東大門區 Dongdaemun-gu
동작구 銅雀區 Dongjak-gu
마포구 麻浦區 Mapo-gu
서대문구 西大門區 Seodaemun-gu
서초구 瑞草區 Seocho-gu
성동구 城東區 Seongdong-gu
성북구 城北區 Seongbuk-gu
송파구 松坡區 Songpa-gu
양천구 陽川區 Yangcheon-gu
영등포구 永登浦區 Yeongdeungpo-gu
용산구 龍山區 Yongsan-gu
은평구 恩平區 Eunpyeong-gu
종로구 鍾路區 Jongno-gu
중구 中區 Jung-gu
중랑구 中浪區 Jungnang-gu
居住人口
[編輯本段]
10,373,234人(2000年12月末)。其中男性5,166,605人,女性5,144,709人。居留的外國人為61,920人,以中國人、美國人及日本人為主。
10,277,000(2003年)
10,356,000(2006年)
自然氣候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節少雨,氣候溫和。夏季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城市寒冷。
歷史背景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漢城(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
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朝鮮王朝李成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百濟時期
今天的首爾東南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稱慰禮城、漢山城。史書記載百濟王「烝土築城,作樓閣台榭,無不壯麗」。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內臣佐平優福據城反叛,王發兵討之。當日的慰禮城遺址,就在今日松坡區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現時公園還遺有當年的數幅城牆,被稱為夢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麗以兵六千攻百濟,戰於漢山城,新羅將軍朱珍領甲卒三千來援,大破麗兵。
統一新羅時期
百濟亡國之後,漢城地區被新羅佔領,名字先後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新羅憲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憲昌謀叛欲立都於漢陽,北漢山州都督聰明擒誅之。
高麗時期
在高麗時期,由於漢陽位處於朝鮮半島的心臟地帶,鄰近漢江,掌握了國家的命脈,所以11世紀時漢陽被封為王京(開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 高麗文宗二十三年創新宮於南京。肅宗元年,大臣金謂磾請遷都南京。肅宗六年置南京,九年建成南京宮闕。忠烈王九年,王與公主(元世祖女)獵於南京,此後屢次巡幸。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高麗遷都漢陽,洪武十六年二月還都開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裵克廉監修漢陽宮闕,七月遷都漢陽,命安宗源、尹虎留守松京。洪武二十四年二月,恭讓王遷都至漢陽,後仍還都開京。
朝鮮時期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後,覺得高麗的王京(今朝鮮開城)王氣已經十分薄弱,於是由權仲和、鄭道傳等人擇定佳地,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在漢江之北的漢陽營建新都。這里山環水抱,北有北漢山、北嶽山,東有洛山和龍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漢江以南的冠岳山,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兩班衙署、道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Hanyang,한양),並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한성)。在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稱「都城」、「京」。
〖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首築漢城都城,征安州以南民夫十一萬九千,始於正月,停於二月,至秋又征江原、慶尚、全羅三道民夫七萬九千,始於八月,終於九月,使平壤伯趙浚等監築,建成城牆長度計九千九百七十五步,十一月移都於此。永樂十九年(1421年)又改築都城,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乃成。
漢陽城牆為石築,周圍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步,以周尺量之,為八萬九千六百十尺;以里作之,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女堞四千六百六十四,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
古漢陽城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崇禮門(南大門,2008年2月11日木結構遭焚毀)、興仁之門(東大門)、敦義門(西大門,俗稱新門)、肅靖門(北淸門);惠化門(東小門)(初名弘化門,中宗六年(1511年)為避昌慶宮東門弘化門之號而改為今名)、昭德門(西小門 ,避章順王後之諱,改昭義門)、光熙門(水口門)和彰義門(俗稱紫河門)。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門無醮樓處並令設立門樓。漢陽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韓國獨立後拆除,新設獨立門。
〖里坊〗
朝鮮王朝前期的都城只包括漢江以北的部分,所以被稱為漢陽。當時漢陽的人口為11~12萬。壬辰倭亂之後,人口曾經減少到4萬以下。城外為四軍門防禦區。環繞城市的四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城內北部偏西的位置,營建了朝鮮朝的正宮——景福宮。景福宮東南為宗廟,西方為社稷,這是和周禮「左祖右社」的規制相吻合的。城內中心部分,按網格狀進行區域分隔和道路劃分,但是城內大部分地區的道路都是隨地勢迂迴曲折的,而且有很多死胡同。這是和中國的都城不同的。
漢陽城內有五部五十四坊,里坊劃分如下:
中部八坊:澄淸、瑞麟、壽進、堅平、寬仁、慶幸、貞善、長通;
東部十二坊:蓮花、瑞雲、德成、崇敎、燕喜、觀德、泉達、興盛、彰善、建德、崇信、仁昌(後二坊在城外);
西部十坊:仁達、積善、余慶、養生、神化、皇華、盤松、盤石(二坊在城外)、龍山、西江;
南部十四坊:廣通、會賢、明禮、太平、熏陶、誠明、樂善、貞心、明哲、誠身、禮成、屯之、豆毛、漢江;
北部十坊:觀光、明通、廣化、陽德、嘉會、安國、俊秀、順化、義通、鎮長
以上共五十四坊。高宗時漢城戶口為戶四萬五千七百零,口二十八萬三千二百零。
〖市廛〗
古時漢陽的土產有林檎、柰、桃、李、芋、鯉魚、秀魚、白魚、鯰魚、鱖魚等。漢陽市廛有三大市,即鍾街、梨峴、南門。定宗元年始置市廛,壬辰倭亂後,宣祖令軍兵居京為市業者全減市役。孝宗朝令軍兵市業之人給市牌,使應市役。英祖十七年令京兆區別廛名,嚴禁亂廛與都賈。市廛包括線廛、紙廛、布廛、床廛、米廛、銀廛、衣廛、履廛、馬廛、毛廛、鹽廛、鐙廛、豬廛、粉廛等。
〖宮殿壇廟〗
漢城除王朝正宮景福宮之外尚有王宮多處,包括現存的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明禮宮,後改號慶運宮,現名德壽宮),以及已荒廢的仁慶宮、於義宮、龍興宮、彰義宮、龍洞宮、梨峴宮、衍禧宮等。
漢城還有招待中國使臣的慕華館(原為南別宮,在會賢坊,本為公主第,仁祖朝太平館撤後以是宮為華使留館,為華使迎送之所)、招待日本琉球諸國使臣及諸島倭人的東平館(壬辰倭亂後廢)和招待女真之來朝者的北平館(壬辰倭亂後廢)。
漢城東崇敎坊成均館內有文廟(現統稱成均館),祭祀孔子,兩廡以中國、高麗和朝鮮先賢鴻儒(如中國的程顥、程頤、朱熹,高麗的安裕、鄭夢周,朝鮮的金宏弼、趙光祖、李滉、李珥等人)配享。首爾東南興仁門外有神宗萬曆三十年由明朝以銀四千兩詔付修建的武廟,祭祀關羽。
漢城的社稷壇在西部仁達坊,此外,在城內的小公洞還有朝鮮王室祭天的地方——圜丘壇。用於祭祀土地的方壇則在社稷壇內,這和中國的規制有些區別。祭祀大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神位的大報壇(皇壇)在昌德宮秘苑春塘台。祭祀神農氏和後稷氏的先農壇在東大門外的龍頭洞。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的南壇在崇禮門(2008年2月11日遭人為焚毀,城樓木製結構全部坍塌)外。先蠶壇在惠化門外。此外還有圓壇、靈星壇、老人星壇、馬祖壇、先牧壇、馬社壇、馬步壇、愍忠壇等壇壝建築。
經過朝鮮王朝前期100多年的精心建設,漢陽成為一座壯觀恢弘的東方王都。
壬辰倭亂的破壞
大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半島。援朝抗倭戰爭爆發。5月2日,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率兵千餘,屯濟川亭,望見日軍省勢浩大,不敢拒,悉沉軍器於江中,以匹馬走逃,諸軍皆潰。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佔首爾。日軍入城前後,首爾遭到很大的破壞。在國王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全部焚毀,而宗廟獨存。日將平秀家長盛入城後曾處其中。後長盛焚宗廟,移寓南別宮,指揮諸路之倭向北追擊。萬曆二十一年,即1593年4月,日本軍隊撤兵南下,臨行前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是年11月宣祖國王返京時,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依牆壁以坐,不得不以月山大君舊第為行宮,桂林君家為大內,沈義謙家為東宮,故領相沈連源家為宗廟,以附近大小民家為闕內各司(稱時御所)。光海君時期將宗廟和宮殿擇要修復。
壬辰倭亂之後,漢城又經歷了後金軍(1636年改稱大清)的兩次入侵,即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丙子胡亂中,仁祖以沈器遠為留都大將,逃往南漢山城。後金兵至首爾後,駐扎於慕華館至南廟一帶,後又於興仁門留屯。皇太極嚴令無得侵掠城中人民,但後金軍隊撤離時掠走了大量人口、金銀、牲畜。後金將領阿敏(四大貝勒之一)羨慕朝鮮宮殿城闕美麗,一度不願返回滿洲苦寒之地,被皇太極疑有異圖而猜忌。
隨著滿清剿滅南明勢力,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東亞的政局平定,漢陽得以回復昔日的繁榮。在英祖、正祖年間,首爾的人口已經發展到了30多萬。朝鮮王朝正祖曾經計劃把首都遷到南方新營建的水原城,但是最終由於條件的限制,最終沒有實現遷都計劃。
大韓帝國時期
朝鮮王朝在1896年的「甲午更張」之後,擬訂了一個皇都振興計劃。拆除迎恩門另建獨立門,並將原先的中式牌樓拆除,仿照法國凱旋門修築了西洋式門樓。在城內修築了道路、交通、照明設施和新的政府辦公機構。1882年修建了郵政總局。1899年修建了明洞聖堂。1900年,在德壽宮內修建了韓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築——石造殿。1907年拆除了漢城南部和西部的城垣。
日本殖民地時期
日據時期,將漢城的名字改為京城(Gyeongseong,경성;Keijō,けいじょう),其地位也由朝鮮中央直隸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個郡。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後,對京城的市政建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更。
首先,日本對原有的歷史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拆除景福宮內的弘禮門和資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築,並將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向東遷移,在其原址上興建了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及其附屬建築群,同時還將慶熙宮改為學校。1911年2月,宣布由朝鮮總督府管轄舉行祭天儀式的圜丘壇,隨後於1913年將其拆毀,在該地建立朝鮮總督府鐵路飯店( 現朝鮮飯店)。日本在京城市內興建了一批建築,如京城市政廳、朝鮮銀行、西大門監獄、京城帝國大學、本町商業區等。1922年,朝鮮總督府將社稷壇改為公園,1925年修建了「京城駅」(今首爾車站),在首爾南山上興建了日式神社「朝鮮神宮(韓國光復後拆除)」。韓國一些學者認為,京城市政廳、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和朝鮮神宮(光復後拆除)的平面分別成「大」、「日」、「本」的字樣,是殖民主義象徵,傷害了民族自尊和獨立自主精神。
朝鮮戰爭時期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韓國,並把首都改名為「서울」(而中國一直沿用自古以來地稱謂,稱作漢城)。
韓國獨立後,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Seo-Ul (Seoul,서울 .2005年韓國政府自行頒布漢字名為「首爾」)。
需要說明的是,서울這個詞在韓語中原本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羅的서울是慶州。直到韓國光復之後,才將서울作為特指大韓民國首都的固定專有名詞。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後,於9月20日至9月27日發動了漢城戰役,於9月27日佔領漢城。1951年1月8日,漢城由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奪回。3月14日,漢城再次被聯合國軍佔領。(漢城雖已改名,但應仍舊採用當時傳統叫法和歷史固有名詞)
漢城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現代的發展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漢城又在廢墟中重新站立了起來,經歷了1968年朝鮮武裝人員偷襲青瓦台(韓國總統府)、1970年代的學生運動等事件。由於朴正熙總統和全斗煥總統任期內開始的韓國經濟振興的影響,尤其是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後,漢城(首爾)已經發展成為橫跨漢江兩岸、擁有多個副都心和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型世界級城市。
文化特色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有眾多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機構有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世宗大王紀念館、戰爭紀念館、國樂博物館、樂天世界民俗博物館、三星出版博物館、韓國刺綉博物館、韓國泡菜博物館等100多家。劇場和美術館有世宗文化會館、國立中央劇場、國立國樂院、貞洞劇場、LG藝術中心、KBS廳、藝術的殿堂(劇場和美術館)、首爾市立美術館、德壽宮美術館、綜合美術館、朝鮮日報美術館、首爾畫廊、樂天畫廊等上千家。著名的電影院有CGV和Megabox。首爾市內包括首爾大學在內的36所本科高等院校,占韓國大學總數的35%,大學生總數的2/3。
㈢ 通州郵編
北京市通州區(110112)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320612)
南通市通州區,取古代通州之名命名。後周時設立靜海縣,民國初為南通縣。1993年設立縣級通州市。2009年改區。轄4個街道、12個鎮:金沙街道、先鋒街道、金新街道、興東街道、張芝山鎮、五接鎮、川姜鎮、石港鎮、西亭鎮、二甲鎮、東社鎮、十總鎮、劉橋鎮、平潮鎮、興仁鎮、三餘鎮。
北京市通州區,面積906平方千米,人口184萬。通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西漢置路縣,王莽時改通路亭,東漢復為潞縣,遼時析置漷陰縣,金朝置通州,元初改漷陰縣為漷州,明初撤銷潞縣,又撤銷漷州為漷縣,清初時撤銷漷縣,並入通州,1914年改為通縣,1958年改通州區,1960年改通縣,1997年復為通州區。
北京市通州區旅遊景點
1、八里橋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一四四六年),南北走向,長三十米,寬十六米,橋兩側有三十三塊護欄雕飾、三十三對石獅,刻工精美,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
2、燃燈塔
全名燃燈佛舍利塔,位於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據縣志載,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
3、西海子公園
西海子公園位於通州區北城,東鄰電影院,西毗游泳館,南臨通州賓館,北靠通惠河。公園建成於1936年,已成為既有園林景觀,又有文物古跡,還有現代化娛樂設施的大型公園。相傳燃燈佛舍利塔是為了珍藏燃燈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內供奉著燃燈佛祖的遺骨,並珍藏有佛祖舍利子。
㈣ 南通市通州區騎岸鎮有什麼電影院么
經國務院批復南通通州撤市設區 最近,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的通知》。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沙鎮。調整後的通州區下轄19個鎮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是:金沙鎮、西亭鎮、二甲鎮、五甲鎮、東社鎮、三餘鎮、十總鎮、騎岸鎮、石港鎮、四安鎮、劉橋鎮、平潮鎮、平東鎮、五接鎮、興仁鎮、興東鎮、川姜鎮、先鋒鎮、張芝山鎮和通州經濟開發區,全區面積135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25萬。(通玄郭小川) 另據悉,這是國務院在全國停止撤縣改市(區)之後的首次解禁。 南通市原管轄面積為355平方公里,通州成為新轄區後,城市面積將擴大至1706平方公里,人口規模超過200萬,並將成為在國內少有的一個真正有江有海的城市。 有關人士批出,這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將有利於南通區域內江、海資源的統一整合,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新興產業,打造江蘇與長三角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建設長三角北翼區域的中心城市。這不僅有利於對抗當前的金融危機,更有利南通、江蘇與長三角的長遠發展,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