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九州時代電影院
⑴ 電影《尋龍之發丘天棺》女主叫什麼名字太漂亮啦,演技超贊。
侍宣如,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1)尚志市九州時代電影院擴展閱讀:中文名侍宣如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出生地江蘇 出生日期1月31日星 座水瓶座血 型O型身 高167 cm體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職 業演員、歌手代表作品雙槍、九州天空城、畫江湖之不良人第二季、老九門、封神榜:決戰萬仙陣主要成就2010年獲得中華環保形象大使選拔賽最佳人氣獎
⑵ 九州星辰電影院怎麼樣
很不錯的影院,3D影片效果如臨其景,觀影廳舒適寬敞。服務比較熱情,價格比很多影院便宜,以後我就在這家影院看電影了哈哈棒···········
⑶ 淄博絲綢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當歷史的車輪沿著龍山文化的骨脊咕嚕嚕滾過齊魯大地,一條美麗的絲帶便在車輪下延伸飄舞,從一個叫做周村的地方開始,一舞千年,絲綢走天涯……
絲綢 穿越千年的美麗
傳說在遠古時候,周村上空飛來一隻鳳凰,嘴裡銜著一個繭子,引導人類學會了用絲綢遮體。鳳凰為了看到絲綢技術在當地普及,不惜讓自己化為了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鳳凰山,在周村的南郊鎮還有一個村子叫鳳凰村。
傳說固然美麗,但似乎有點不可信的意味,當地出土的古文物無疑實實在在彌補了這一遺憾而成為最有力的說明——在古老的周村大地上,分布著許許多多龍山文化遺址,特別是在於陵故城周圍,出土了許多各式紡輪等遠古絲綢工藝遺物,而周村的前身便是商朝的於陵侯國,——遠古炎帝時候爽鳩氏之後,也是戰國時期齊文化的發源地。從此,絲綢如一顆上好的良種在齊魯落地生根,發芽,生長,成熟…從此,絲綢成為文化使者,周遊列國,遠走他鄉,把古老的中國介紹給西方,給世界帶去和平...夕陽西下,在那條幾乎是世界上最難走的道路上,在一片灰褐色里出現的紅色絲綢,被古風吹起時,幾多浪漫,幾許艱辛,期盼與希望共生…;也是在這條古道上,絲綢帶來了胡餅,帶來了摩尼教,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也帶來了周村經濟的徹底繁榮…薄如蟬翼的絲綢在千年陽光下溫和地泛著光,映紅了千年古道,從春秋戰國起到秦漢從唐朝一直到明清…絲綢有多柔軟,古道便有多厚重,絲綢走到哪裡,古道便開辟到哪裡,文明就延伸到哪裡,從古至今,從現在到未來,從深夜到黎明…
沒有絲綢 就沒有周村
絲綢就是那條神秘的紅絲線,把中國輕輕牽出了東方樓閣…西方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便是從絲綢開始。早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羅馬、印度的歷史和地理文字中就有東方「賽里斯國」的記載,而「賽里斯」是希臘語「絲綢」的意思,「賽里斯國」即是指「絲國」——中國。絲綢是中國的象徵,也是周村的象徵。周村因絲綢而聞名海內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帶領浩浩盪盪的隨從視察各地。他站在芝罘山上,望著波瀾壯闊的大海,聽從了道士徐福的建議,組成龐大的船隊,出海尋仙求葯。船上除了三千童男童女,還滿載齊地出產的磁器和絲綢。為了這批絲綢,於陵成千上萬的人民,不分白晝夜地博絲、紡織,把最好的齊紈、魯縞奉獻給這位叱吒風雲的帝王。在距離周村一百里之遙的濱州便有一處名曰「秦台」的景觀——即取秦始皇當年在其上瞭望大海之意。
當時間的車輪轉到漢代,經歷了楚漢之戰的劉邦登上王位。這位最喜歡穿齊國絲綢的農民皇帝,下令在齊國設立三服官,全國共有管理從事絲織品加工的三服官兩處,專門織造供應皇室和對外禮品的絲綢產品。於陵和臨淄為代表的齊國乃其一,佔到了當時國內絲綢產量的絕大多數。《漢書》中這樣描述當時周村所屬的長山縣「俗彌多織」 「齊郡風俗,男子多務農桑」。
明末清初時期周村絲織業大多為手工,清朝中葉,絲綢作坊不斷涌現,至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周村投資辦廠,周村已發展成為山東絲織業的中心。清乾隆年間,《淄川鄉土志》記載:「蠶絲本境天然之大宗,每屆春令,比戶飼之,……本境雖能繅絲,而售與周村商賈織造。」那時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人民的主要行業。「每於夏季,絲市極盛」。附近地區所產蠶繭大都運往周村市場出售。 「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這首民謠生動的再現了當時周村絲織業的繁榮景象。
1894年,發明於日本的新法腳蹬織帶機進入周村,勞動效率提高二三倍。20世紀初,小擴絲技術由南方傳入,使周村繅絲業由手工操作向半機械化操作過渡,繅絲質量明顯改善。同一時期,機器制絲出現。1911年,裕厚堂絲廠率先安裝蒸汽機。1919年,同豐電器繅絲公司發電所建立,電力開始應用於繅絲工序。1920年,合記機坊從天津引進鐵木提花機,取代了原木製提花機,提高工效35%以上,品種質量大有改善。1930年,順興成機坊從天津購買4台電力絲織機,電力開始應用於絲織工序。
周村開埠前後,出現了恆興德、裕厚堂、同豐、源豐四大機械繅絲廠,是中國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業。這些工廠引進義大利繅絲機600餘台,以蒸汽機為動力,成倍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此,裕厚堂的開拓者李敬義,作為商人,被宣統皇帝破格授予奎文閣典籍和例授文林郎的封號,連他的夫人丁氏,也被破例封為儒人,可謂是空前絕後的殊榮。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農商部給裕厚堂的評價是「關心試辦,毅力經營」。為表彰它為中國民族工業近代化的功勛,民國大總統頒發七等嘉禾獎章。在同一時代,周村還出現了專門研究開發絲綢生產工藝的同利公司,在中國北方率先建立了栽培優質桑樹,選育優良蠶繭品種,改進繅絲加工工藝的專門機構,並開辦了第一個絲綢技術專門學校,使周村形成了絲綢生產、科研、貿易的完整體系。
以亂世奇商陳壽亭艱苦創業歷程為主線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後,周村大染坊從此名聲大噪。該電視劇便直接取材於周村。清代中葉,絲綢印染興起,周村逐漸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加工基地。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開埠前夕,周村已有漿坊40餘家、染坊70餘家。銀子市街37號有一處保存較完好的大染坊,是創辦於清道光年間的東來生綢布莊的舊址。該染坊的經營模式與電視劇《大染坊》相似,先是在周村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後前往濟南、青島、天津、北京等地開設分號,業務主要是將收購來的絲綢坯布,進行染色整理,然後批發出去。清光緒年間,東來生綢布莊資本達3萬兩白銀,客商絡繹不絕......
1916年前後,周村有絲織業戶3000家,周邊桑園達5000多畝,紡織機6000台,職工數萬人,年產絲綢、麻葛等百餘萬匹,產值達400多萬元,佔全省651萬元的63.2%。1931年,絲綢生產更達到創紀錄的300萬匹。絲織業空前繁榮。1939年出版的《現代本國地圖》記載:「周村絲織業之盛,所織絹、縐、綢、綾之屬,稱山東第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以「天上取樣人間織」來形容絲綢的精美,周村的絲綢,足以當得起這樣的贊譽。
漫步在「大街」上,你能感受到絲綢文化無處不在。當年老街上的永和絲店、同和絲店、復源絲店、恆和絲店、同泰絲店、同升絲店、泰來絲店、人和絲店、瑞蚨祥綢布店、裕茂公綢布店、慶和永綢布店……想當年每天門前都是車水馬龍,來自東北、西北、南方以及國外的客商絡繹不絕......至今,這里仍然保存著千餘年來絲綢基地印記的地名,許多以蠶絲為圖案的建築裝飾,流傳著一個個有關絲綢歷史的美麗傳說。就是它們,組成了中國名副其實的絲綢博物館。
周村的絲市街、綢市街是唐宋以來不斷發展起來的古街。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綢市街,那滿目滄桑的建築,那遺有上古之風的街道,那遙望古老絲綢之路的望雲門。長長的石板路,鱗次林比的古老絲店,空氣中還彌漫著新鮮蠶繭特有的氣息,棧房中還遺留著縷縷的生絲。駱駝崖下,雖然沒有了昔日的湖光柳影,卻彷彿還能聽到那風聲中傳來的陣陣駝鈴,彷彿還能看到大唐西域商人風塵僕僕的身影。華美店裡,當年山一樣的席包里,是優質的羊毛和駝絨。瑞蚨祥店外,一輛輛准備遠行的大車上,是一匹匹金光閃閃的綢綾和錦緞…
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村的文明是依附於絲綢這種商品的生產、流通的,沒有絲綢,就沒有周村。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古道,也就沒有絲綢的流通。
大街 漫步古道悠悠
青石板。黛瓦。紅燈籠。一串串的紅燈籠,空氣里絲綢的味道依然停留在遠處深處…灰色的老屋,銅質牌匾深深嵌進牆壁,嵌進歲月深處…在時光流失中愈顯高貴和典雅,沉澱下來的,是面對時間的淡然和從容。
這條石板路已被磨成光滑的長街就是古絲綢走出去的起點——當地很有名被人們喚做「大街」的一條古道,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約公元 1410 年),明崇禎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雛形,由絲市街、銀子市街、綢市街等古商業街區組成,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門,長約兩華里,北極閣攔腰橫跨中間,把大街分為南北兩段,現狀保留的基本為南段,全長 400 米。行走在青石板鋪成的路上,但見兩側店鋪林立,商幡招展,恍若隔世。青石板路一直通向前方通向遠古......
遠在西周時期,武王伐紂與周公東征後,從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北)經洛邑、魯都(山東曲阜)直達齊都(今山東淄博)建立了東西大道,即周道。戰國時期,齊國竭力「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到齊桓公稱霸時,齊都臨淄已是一個擁有7萬戶的商業和手工業發達的大都會。其向西的大道就是原來的周道。那時臨淄是齊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人口眾多,「臨淄甚富而實」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沿著齊幣出土的分布情況,可以尋出,戰國時期山東的道路從臨淄呈輻射狀四通八達,也可以看出齊國還在渤海沿岸有一條交通大道。
秦統一中國,修馳道,《漢書·賈鄒枚路傳》賈山《至言》說「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周秦時6尺為步,50步合今69米,可見秦馳道的規模和宏偉。秦在山東的東西主要馳道,便是在西周周道的基礎上修築起來的。秦馳道經過山東的路線,多是重要的經濟和交通中心,齊國故都臨淄當時已是擁有三四十萬人的漁鹽絲織品大城市。西漢時,大多數商賈周流的地方,以黃河流域為主,《史記·貨殖列傳》所記商賈活動的都會共19個,山東2個,就是臨淄和定陶。
臨淄到了漢代,商業更加發達。它是當時全國三大絲織業中心之一(另兩個是河南襄邑、四川成都)。漢景帝時,臨淄人口由春秋戰國的7萬戶增加到10萬戶。臨淄人主父偃說「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致富,巨於長安」。《史記·貨殖列傳》說「臨淄亦海岱間一都會也」商業度會的形成和繁榮,雖然原因眾多,而道路發達實為重要條件。當時臨淄至各地的道路有5條。1、經濟南、平原北行,至涿郡(今河北涿縣)。2、經濟南、平原西北行,至巨鹿,更西北入井陘,至太原。3、經濟南西南行,至定陶。4、經高密、城陽(莒縣)南行,至東海(今郯城西)、彭城諸地。5、經東萊(今萊州)沿海南行,至琅琊。到了唐朝,由上都(長安)經汴州入山東,經曹州(今曹縣北)、兗州、淄州(淄川)、青州、萊州至登州(今蓬萊),共1450里。是上都經過山東境內三條主要路線的其中之一。
唐時山東的絲綢,多半經過山東各州間的道路,經過山東東西大道,運往中原各地,直至絲綢之路。杜甫《憶昔》詩雲「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更女桑不相失。」可見當時道路安全暢通和運輸絲綢織品的盛況。周村的絲綢經過這些道路集中到東西大道上,然後運往洛陽、長安直至絲綢之路。經海路到國外的交通,一是往渤海,一是往朝鮮,一是往日本。到了宋代,由密州、淄州(淄川)、兗州、曹州(或青州、齊州、滑州)到汴州的道路,成為當時全國的重要道路。周邦彥的《汴都賦》提到,當時山東的絲麻織品、漁鹽製品、以及域外來的珍奇異物經過山東道路運到汴州的,無所不有。
明朝以前主要交通要道從現在的古城村往南,經演禮、道開,一條往南去博山,一條往西經現在的彭陽經王村至濟南。到了清代道路主要為官馬大道。清初,山東東西大道通過王村道路的開辟和周村商業的興起,其路線走向改由王村經周村到張店。由於這條交通大道走向的改變,周村的商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商賈薈萃的「旱碼頭」和「絲綢之鄉」。
兩千年的歲月之輪輾過去,走在這條古街道上,你會有一種喚醒歷史的沖動。喚醒歷史,其實也就是喚醒我們自己的靈魂。踏著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一路探尋,你會發現這些老街、老房、還有留守在這里的老人,他們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如果是在一個陰雨天,你彷彿依然能尋到那位著絲織旗袍的女子,獨自撐一把油紙傘,自你身邊輕輕經過,望著那玲瓏有致漸行漸遠的背影,聽著那高跟鞋踩在古街道上,傳來幽幽的噠噠聲響,那一刻,彷彿在夢中一般,卻又是那樣真切地觸碰到了你靈魂的深處…
旱碼頭 天下第一村
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喜好微服私訪的皇帝來到周村觀元宵燈會,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此人即清朝乾隆皇帝。經過從康熙到道光近 150 年的發展,周村與佛山、朱仙鎮、景德鎮並稱為中國四大「旱碼頭」,被人們譽為「金周村」。
早在秦漢時期,於陵邑就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自由集市,唐朝詩人李商隱對當時的集市有過這樣的描述:「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唐宋時期,古商城初具雛形。明清時期達到繁榮鼎盛,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商業重鎮。當時既有「金周村、銀濰縣,濟南日進斗金,不如周村一個時辰」的說法。
最先在周村設立商號的是山西和陝西的商人,從現存於區委大門西側的山陝會館,可以推斷出當年秦晉商人在周村的人數之多,他們大多經營漆器、木器、棉布等,隨著業務的擴大,山、陝的錢庄票號也落戶周村,在全國錢庄業影響最大的私營錢庄 —— 山西平遙的「日升昌」,在山東的總櫃設於濟南,而副總裁則直接坐鎮周村。在周村的百餘家錢庄票號中,山陝佔三分之一,它們大多位於銀子市街。
位於銀子市街131號的票號展館,是著名晉商喬致庸創立的大德通票號在周村的舊址。建築風格體現了晉商文化的嚴謹和工整。1921年周村的票號達到108家,總資本額達600萬兩白銀,商業之繁榮,由此可見一斑。此展館展現了清代銀錢業在周村的興起、發展及繁榮的歷史進程。聞名全國的「八大祥字型大小」中的「七大祥」都是在周村完成的原始資本積累,然後走向全國各地。
隨之而來的,是湖廣、吳越及滿州、蒙古商人,而影響最大的,是東方商人、從章丘縣舊軍經由周村發展到全國的孟氏家族。「泉祥」茶莊的創始人是有著「東方第一商人」之稱的孟雒川的父親孟傳珊在1835年創辦,至今已有175年的歷史。1896年,孟雒川將周村泉祥總號和瑞蚨祥總號遷往濟南估衣市街,周村成為分號。1910年,孟雒川又在北京、天津、青島、煙台等地陸續設立了分號,三十年代的年純利潤達十幾萬元,為全國孟氏各商號之冠。孟雒川經常到周村老櫃來視察或主持業務,並且有專門的公館,瑞蚨祥後來發展成我國規模最大的民族商業老字型大小。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特地在瑞蚨祥定製了皇帝袍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周恩來總理指定瑞蚨祥製做了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孟雒川,堪稱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史上一塊輝煌的里程碑。
1885年4月(清光緒十一年三月),周村開設電報局。1904年,周村與濟南、濰坊同時被辟為商埠。同年,膠濟鐵路開通。開埠之後,周村自東門起往東直到太和庄,南至膠濟鐵路的近 30 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為外商投資區。除了原來在商埠街上的日本大富洋行、德國禮和洋行外,大批外國商號陸續在商埠街上先後開業。代表性的有德國的德和洋行、德園號油棧、美國鴻記油棧、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鈴木洋行、英美煙草公司、日本小林洋行、日本寺村絲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等,最多的時候達到108家。其後,又有多家外商擠入商貿繁盛的大街等地段,並率先成立了電燈公司、大有麵粉廠等。
百年前的開埠,是周村悠久歷史星空中一個耀眼的符號。周村從此開啟了近代的大門。於是成為名冠南北的富商聚集地,成為名震全國的四大旱碼頭之一,由「濟南日進斗金,不如周村一個時辰」,被譽為「金周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更有「泰山的廟多,不如周村的貨多」之說,「天下之貨聚鄢」。周村經濟的繁榮,絲綢和瓷器的走出去,不僅給周村帶來了胡餅,帶來了摩尼教,還帶來醫院和學校,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啟蒙……
周村燒餅的由來
我國古籍主要記載了四種餅類食物,但這四類餅的概念,和今天所說的餅並不完全是一會事。第一類是蒸餅,第二類是湯餅,第三類是油餅,第四類是胡餅,即西域胡人的食物。胡餅能夠在漢、唐文獻里反復出現,足證在當時已是一種常見食品。但胡餅到底始於何地何時,究竟是一種什麼食品,眾說紛壇。據《一切經音義》雲,"此油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辦有此名。"又據《緗素雜記》雲,"有鬻 (yu)胡餅者,不曉名之所謂,易其名曰爐餅;以為胡人所啖,古曰胡餅也。"這兩段記載,大意略同,一致認為來自西域,約在漢時傳入我國。這從沈既濟《任氏傳》"(長安昇平里)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方張燈熾爐"也得到佐證。按照當前普遍的說法,周村燒餅源於漢代的「胡餅」,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生產歷史。
明朝中葉,周村商賈雲集,多種小吃應時而生,用以胡餅上貼烘烤的「胡餅爐」此時傳入周村,當地飲食店戶的師傅結合焦餅薄、香、脆的特點,加以改進,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大酥燒餅,此即當今周村燒餅的雛形。但是,使周村燒餅具備今天所說的「薄、香、酥、脆」四大特點的卻是在近代。周村區高塘鎮王家莊是目前民間生產周村燒餅最多的村莊之一。周村燒餅正是基於一位名叫郭雲龍的師傅的發展,方才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師傅在烤制當初厚厚的大酥燒餅時,偶然發現餅上面鼓起來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來香而不膩。於是他大膽試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愛。於是,不經意間便推而廣之。
l880年後,「聚合齋」燒餅老店,即郭家,首先啟用紙包裝,最終產品大都以印花紙包裝,久藏不變質,故而沿襲至今。清末皇室曾屢次調貢周村燒餅,這也讓周村燒餅名滿天下。當時山東省著名商號「八大祥」也專門定購周村大酥燒餅成箱發往埠外,作為饋送佳品。1951年前後,周村人民也曾以周村燒餅為禮品,慰問抗美援朝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當你漫步古街道,只需輕輕一個轉身就能走進一家燒餅店鋪,現場燒制的燒餅看著已是誘人,那薄薄的餅上掛滿金黃的芝麻,你輕輕用牙齒一咬,又薄又香又酥又脆的燒餅頃刻間已是唇齒留香…
摩尼教的傳入之謎
1998年1月8日,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專家廉亞明博士輾轉來到周村,廉亞明來周村,是緣於他在福建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所,從一份叫做《史志通訊》的中國學術雜志上,讀到了一篇關於在中國山東周村發現唐代摩尼教遺址的文章。
廉亞明博士曾一度從事中國與波斯帝國關系的研究,摩尼教是古代波斯人摩尼於公元3世紀創立的,公元6世紀左右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來,被中國化了的摩尼教稱為明教。摩尼教傳入中國不久,在唐朝中期就被朝廷禁止。所以,有關摩尼教的建築及碑刻也為數不多,能保存下來的就更為罕見。因此,山東周村發現摩尼教遺址的文章,引起了廉亞明極大興趣。況且資料上介紹那處遺址還建於摩尼教剛剛傳入中國的年代,這就更加耐人尋味。
廉亞明博士在周村見到了撰寫《周村摩尼教初探》這篇文章的作者時任周村區政協文史委員會的郭濟生副主任。廉亞明果然看到了唐代的明教寺遺址,看到了摩尼教的造像碑,周村明教寺,是周村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之一。據清康熙年間周村《肅儀殿碑》記載,周村明教寺「初建於唐,重修於元」。摩尼教造像的刻石,現存於周村區文物管理所。造像背面刻有「大唐貞觀十年仲春朔日立」字樣。正面浮雕,上部為一尊主像,四尊脅侍像;下部刻有五個造型怪異的形象。
令廉亞明博士感到奇怪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周村小城,竟然有這么多讓他難以置信的歷史之謎。像摩尼教和胡餅這些古波斯地域的產物竟然都早早地來到周村。多少年來,一提到絲綢之路的起點,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西安。因為西安曾是漢唐的首都,也是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卻不是桑蠶、絲綢的主要生產地,而僅僅是一個絲綢的集散地。
《史記》與《漢書》在談到蠶桑絲紡業時,都是只言齊魯而不及其他,唐代官修志書《唐六典》有關內容所列圖表中:在唐代,全國的蠶桑絲紡業出現了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和江南五地爭艷的局面,但山東絲織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卻仍占據著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河南、河北次之,四川和江南再次之。
1934年,中華民國貿易部專門委派一名官員到周村進行調查研究,而調查的內容正是周村的絲綢生產狀況。這個人叫做趙占元,寫了一篇題為《周村絲麻業調查》的長篇調查報告,發表在當年9月份的貿易部經濟專業刊物《工商半月刊》上。文章以大量翔實的第一手材料,考證了周村絲綢貿易發展的歷史,介紹了當時周村繅絲、絲織、印染和絲綢貿易各業的詳細情況。他最後的結論是:戰國以來齊地的絲綢業以於陵為冠,於陵即今日山東長山縣之周村鎮。周村東臨渤海,西近運河,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在山東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商品集散地。這樣,從事絲綢貿易的西域和阿拉伯地區的客商被吸引而來就成為可能。所以,摩尼教和胡餅傳入周村也就不足為怪了。
絲路帶來新文化
周村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傳承的地方,從新石器時代就有文化存在,歷朝歷代又不斷發展,這樣的地方所擁有的歷史沉積程度是被如此描述的:「周村碰碰哪兒都是文物古跡,踩踩哪兒都有歷史由來」。
蒲松齡在周村西鋪教書寫書30餘年,人人皆知的《聊齋志異》也正是誕生於此。蒲松齡教書與著書的書館就在周村,周村的「介景堂」、「郁文堂」兩次最早出版《聊齋志異》,並在周村古街的「三益堂」印刷成書,從這里流傳四方。現在這套叢書已成為浙江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西方資本和商人來到周村的同時,也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文化啟蒙運動。西方國家的文化教育開始進入周村。周村於開埠後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學校, 1904年英國基督教會在周村傅家莊開辦遵道學校和遵道女校,1905年創辦光被中學,是周村地區中學教育的開端。1919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與周村商會在天後宮聯台開辦了周村競化乙種商業學校,是山東較早的職業教育中等專業學校。 1920年,英國基督教會在周村開辦護士學校,當時是山東規模最大的醫學院,1925年,美國天主教會在周村開辦了濟南若瑟醫院修女會的初學院。後又成立培德女子學校、培德中學。這些學校完全採用西方教學方式,學生大部分是中國兒童。西方教育完全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八股教育模式,他們的物理、化學、外語、地理、生物、天文等課程,極大地開闊了中國學生的眼界,開始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周村開埠之前,基本上是依靠中醫、中葯治病,1913年,英國基督教會在東門外創辦了設施齊全、規模宏大的復育醫院。並創辦了周村護士學校。成為膠濟鐵路線上惟—一所正規醫院。美國的天主教會在周村中和街開辦聖心診療所(後易名博濟醫院)。
20世紀30年代,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在濟南創建進德會,提倡新生活運動,一座多功能的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其中有現代音響、燈光、舞台設施的劇院,有露天電影院,有演講和文明劇場,有公園和動物園,有博物館、展覽館,有學校等。全國著名的戲劇名家幾乎都來周村演出過。所有建築設施,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周村後,被全部毀壞。
周村古商業街,歷久彌新。為山東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中國古建築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 現在周村共有私人博物館三家:一家是王應統的狀元府,現在其後人已買下;另一家是趙慎文的「淄博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家是萊蕪人買的楊家大院,建立的古傢具博物館…
說到這里,周村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呢?如同石家莊不是一個庄一樣,周村也不是一個村子,而是一個區,系山東省淄博市轄區之一,而淄博盡管是赫赫有名的齊國都城臨淄所在地,與周村近在咫尺,但淄博又代替不了周村,周村就是周村。這處神秘的所在位於魯中,東距港口城市青島300公里,距山東首府濟南100公里。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和309國道橫貫而過...
誰能想得到呢,一匹匹薄如蟬翼的絲綢,連綿平滑溫柔如女人肌膚的絲綢,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竟然成功擔當了一個文化使者的角色,不但鞏固了政治,而且繁榮了經濟,絲綢,用溫柔輕易將西方征服,令西方人對神秘的東方古國充滿了敬畏和無限想像.....一條美麗的絲質飄帶,鋪出的不僅是一條貫通東西的大道,架起的也不僅僅是一座經濟和政治上的橋梁,更難以估量的價值是絲路所帶來觀念上的更新和思想上的變化......
⑷ 聽說邵陽新開了家電影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開業的 票價是多少
已經開張一段時間了,九州電影院 在電影院裡面買國產片是50元,外國片是60元,在電影院外面的小灘上面買的話是半價。
⑸ 九州電影院怎麼樣
不錯,音質不錯,看電影的朋友可以選擇九州,並且如果你是學生,可以帶上你的學生證,購票只需十塊錢,很實惠
⑹ 一五年五月四日九洲時代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時間表
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九州時代電影城
黑龍江省尚志市新建路1號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⑺ 固始縣信合九州國際影城開了嗎
這個現在應該也都開了因為很多地方都可以去看電影了
⑻ 國內有哪些大學有影視後期製作,視頻剪輯,特效之類的專業
國內有影視後期製作、視頻剪輯、特效之類的專業的大學有很多,也可以找一些專業的培訓機構學習也是不錯的,比如天琥教育。專注互聯網視覺設計培訓18年,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培訓經驗。
想要成為一名及格的剪輯師並不簡單,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興趣來支持,建議大家先領取個限時免費學習剪輯的名額,做一個初步了解會對你的職業發展更加有幫助→點擊領取限時免費學習卡
天琥教育現有78家直營分校遍布全國47座城市,並且成功打造天琥互聯網設計管理學院2所(凌雲學院和九州學院)、天琥設計公司、天琥雲課堂等旗下子公司,每年為社會培養數萬名實戰型設計人才,是行內為數不多的正規教育培訓品牌。天琥還跟6000餘家企業達成合作,為學員提供崗前培訓、推薦就業、名企內推等一系列就業保障服務。
天琥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下面授教學,線上點評作品,線下講師一對一輔導,讓學員對重點難點理解得更加透徹,線上可以與全國78家校區同台競技,增進學習積極性。
天琥專注互聯網視覺設計培訓18年,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教育經驗,還與6000餘家企業達成合作提供崗前培訓、推薦就業、名企內推等一系列服務,從學習到就業為學員全程保駕護航。
⑼ 為什麼說黃帝是中華第一發明家
作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征服東夷、九黎,奠定中華,肇造文明的佳績被載入史冊。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證明,黃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生於軒轅之丘,漢代在新鄭區域建有軒轅祠,此祠現在在海拔1000米的始祖山上。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中國歷史朝代歌》講,華夏民族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雖然「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多種,但公認的「五帝」之首非黃帝莫屬。
據《史記》、《山海經》等書記載,黃帝原姓公孫,後改姓姬;因居住軒轅丘旁,故號稱軒轅氏;又因他有「土德」(土地一樣厚重、淳樸的德行),故用土地之色稱其為黃帝。
發明創造是黃帝一生的主要功績之一。他在位期間(傳約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9年),為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生活水平,教大家播種百穀草木,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據大量資料介紹,黃帝及他指導下的發明創造幾乎囊括了原始人的衣、食、住、行、用、戰等方面,比較著名的有發明井田,規定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縫織方面,發明機杼,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盔甲、旗等;日常生活方面,製造碗、碟、釜、規矩、幾案等;建築方面,發明宮室、鑾殿、庭、明堂、門、蠶室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等。
可以說,黃帝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發明家!
軒冕 黃帝的獨特發明
黃帝和他的妻妾、大臣們發明了很多與原始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進程。鑒於各種原因,沒人統計過黃帝有哪些發明「專利」,更沒有「專利號」。不過,有些發明非他莫屬,比如軒冕。這與秦始皇發明「皇帝」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黃帝以前的原始人頭上不戴東西。現在網路、書刊等媒介上所有黃帝畫像都頭戴冠冕。據《中華林氏史第一世》記載,黃帝當部落首領後做了兩件事,一是命大臣項先生調查氏族內部積弊與民情,二是發明了軒冕(即冕服和車乘)。他還規定,部落首領的軒冕與一般人不同。首領戴的叫冠冕,顯得有氣勢。這或許是「冠冕堂皇」的最原始由來。
黃帝發明車乘,已為史家公認。《古史考》載,「黃帝作車,引重致遠」。據考古學家研究,黃帝發明的車靠人力來拉,車輪是實心的木餅子,結構粗糙。黃帝發明的車要麼搬運重物,比肩扛手抬要省力得多。而黃帝本人乘的車比較尊貴,由僕役和奴隸拉動,緩慢前進。這是老祖先最早運用的滑輪機械。
黃帝還發明的另一種意義深遠的車,那便是指南車。《古今注》載,人們打磨石器時發現磁石打碎以後,小塊將緊貼在大塊上。他們把這種磁石獻給黃帝。黃帝發現懸吊的磁石項飾具有定向功能。後來,和對手蚩尤作戰時遇到大霧,先頭部隊迷失方向。黃帝與部下風後商量,做了一個小木人,小人的一條胳膊平舉著,又把掛在脖子上的磁石項飾取下,磁石向南的一面對著小人舉起的胳膊。接著,他讓人在運輸車上搭個木架,把木人懸吊其上,小木人胳膊一直指向南方。由此,士兵找到方向,打敗了蚩尤。戰後,黃帝毀掉木人,把磁石藏起來,以便於保密。黃帝發明的指南車是指南針的最早形式,科學家們稱為懸磁式。後世科學家經改良,把這種車改為浮磁式,主要體現為司南;宋代時再改進為頂磁式,主要體現為旱羅盤。指南針能名列中國四大發明,黃帝功不可沒。
農業發明 黃帝功不可沒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在技術落後的原始社會,對百姓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農田。因為黃帝以前,人們一起在地里耕作;收獲的糧食統一上交部落,也不稱量。《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發現這樣諸多弊端,便以步子丈田,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按規定,中間一塊為「公畝」,由部落派人耕種;四周的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可以打鑿水井,也可以種植糧食,但收成要交部落,由部落進行分配。田畝制為後來的賦稅制度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土地稅的徵收開啟了大門。
黃帝進一步根據田畝制來劃野分疆,規定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這便是「九州」的由來。
很多古書都註明「黃帝穿井」,表明黃帝不但首創田畝制,還教民挖井。其實這種說法比較主觀。考古學家研究得知,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部落正是生活在黃河下游地區。這表明黃帝時代人們已經發明了挖井。
有了田還要有種的東西。黃帝在農業上的另一功績便是「藝五穀」。「五穀」是指黍、稷、菽、麥、稻這五穀。按古史記載,炎帝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二谷,黃帝則能種植五種糧食作物。這表明黃帝堪稱當時頂尖的農業學家。
統籌「九德大臣」 搭建四大體系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他提倡以德治國,以「德」施天下,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黃帝任命的「德」字輩官員,不但有品德,還要有「才德」。史載,「九德大臣」除了具備一定的管理才能外,還在某一科學領域比較有造詣。除前文所述的風後外,「九德大臣」還包括始制文字的倉頡,發明音律的伶倫,造酒的杜康等。
黃帝統籌「九德大臣」,搭建了古代四大知識體系——農、醫、天、算。
農業方面,除上節所講外,另一功臣就是發明養蠶術的嫘祖。嫘祖既是「九德大臣」之一,又是黃帝的正妃娘娘,典型的「川妹子」。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極偶然的情況下,她發現蠶可以吐絲。在夫君黃帝的幫助下,教民養蠶、絲織、制衣,最終推行天下。因發明養蠶術,嫘祖被尊稱為「先蠶娘娘」,也成為後世公認的中華民族之母。
嫘祖的付出得到黃帝的認可。電影《軒轅大帝》從接近歷史角度出發,以黃帝與嫘祖的傳奇愛情故事為線索貫穿始終。劇中,嫘祖堅強、勇敢而勤勞,頗有「母儀天下」的風范。
醫學方面,黃帝與大臣岐伯討論,寫成中華史上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此書是綜合性醫書,公認的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後世普遍認為,此書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而作,裡面不過記載了黃帝和大臣在醫學方面的交流。
天文方面,黃帝與大臣大撓徹夜討論,首創天乾地支法。據《呂氏春秋·尊師》載,他們發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者配合成為紀年符號,是為「六十甲子紀年法」。這種紀年法沿用至今。比如2016年就是農歷丙申年。
算數方面,黃帝指導史官隸首創制了算籌和度量衡。此前,人們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這些方法,有很明顯的弊端,比如不易保存,沒法統一等。隸首創制了算籌。黃帝知道後非常高興,便啟發隸首研製度量衡,以便於物品的交換。由於資料缺乏,現在無法知道當時的度量衡。最原始算籌和度量衡的出現,意味著老祖宗已經在數學領域有了跨越式的認識。
黃帝的發明 有還是無?
雖然記載黃帝的書籍很多,甚至目前中小學歷史教材中也納入了他「統一華夏,發明創造」的故事,但從科學角度講,這並不真實。
考古學界認為,有關黃帝的記載幾乎都是後人杜撰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目前,我們所接觸的中國上古史,最早來源於《尚書》、《國語》和《史記》等書。《尚書》是目前現存的,名義上成書比較早的史書。這裡面最早的記錄是堯和舜的禪讓,沒有黃帝。為什麼孔子在《尚書》里不把歷史追溯到黃帝呢?因為孔子治學很嚴謹,當時,史料紛雜,孔子覺得堯之前的歷史太過飄渺,所以忍痛割愛。《史記》在「封禪書」和「五帝列傳」中都提及了黃帝。但從文字內容看,關於黃帝的記載傳奇性太過明顯。比如說黃帝一歲能說話,這就太過玄乎。很顯然,黃帝時代沒有文字(倉頡造的只是最初步的圖形字,無法保存),自然沒有文獻;知識都是口口相傳。甚至那時語言都不成熟,所以,這一切只能靠後人去想像,去揣測。
更關鍵的是,目前也缺乏支持黃帝存在的實物證據。河南新鄭的軒轅之丘、始祖山等是漢代以後的人們根據史書命名或興建的。
黃帝雖然不能確定,但黃帝所處的時代是實有其事。考古界通常認為,距今5000多年前,人類還處於比較蒙昧的狀態。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原始人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會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舟車,創制算籌,編造樂譜等等。並且,在長期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原始人學會群居,並像狼群一樣推舉首領。這樣,原始部落有了,部落首領應運而生。
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首領,經過他的努力,最後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部落聯盟聚居的地方,現在沒有實物考證,但這不同於傳說——史官一定進行過考究。有的史書說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漉縣的山彎彎里,稱「涿漉之野」;有的則說,其部落聯盟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軒轅之丘」。這也充分說明一個問題:當時黃帝部落沒有完全定居,大體活動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
⑽ 邵陽大眾電影院與邵陽九州電影院哪個更好兩家都去過的給個客觀的回答。
大眾電影院要重新開張嗎?以前的大眾不怎麼好啊,環境很差。九州有三個放映廳,在門口買兌換券5塊錢,再在影院里補25塊錢就可以看電影了,還有3D的哦。。。很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