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都站起來是一個什麼效應
① 「電影院效應」的職場啟示,你知道哪些
「電影院效應」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的意思不盡相同,對職場也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和啟發,今天小凡就幫大家梳理電影院效應的兩種釋義
一、內卷提到「電影院效應」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內卷」:
當你在電影院看電影,前排有人站起來,如果不想被遮擋,你只能同樣站起來才能看到屏幕,最終導致整個電影院的觀眾不得不全部起立看電影。
這樣的舉例是解釋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一夜之間,好像所有的行業現象都能用「內卷」一詞解釋:
孩子整日奔波在各種輔導班之間可以怨內卷;社畜不得不加班可以怨內卷,就連家長群不得不附和某些家長的奇葩發言還能怨在內卷的頭上。
② 希望《小捨得》帶給你的不是焦慮,而是更理智的思考
最近爆火的熱播劇《小捨得》里,講述了幾個「小升初」家庭的故事,很多家長表示看完之後滿滿的焦慮,總感覺怎麼做都不對。
或許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抉擇:逼孩子太緊,怕他不快樂怕他抑鬱,不管孩子,怕將來孩子怪我們。家長總覺得自己付出全部只為了孩子好,孩子卻總是在懷疑「媽媽是不是不愛我?」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家長為什麼焦慮?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升學之路(包括幼升小、小升初、高考等)?
我們不妨先深呼吸,讓自己靜下心來,然後再理智的思考一下,清醒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01
你的眼界,是孩子能力的邊界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雞娃之前不如先雞自己。因為自己才是孩子的榜樣,自己的眼界決定孩子能力的邊界。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 兒童 社會 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兒童依靠觀察學習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為模式。 但是獲得什麼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於榜樣的作用。
父母作為兒童最親近、最重要的人,自然是最容易被觀察到和模仿的榜樣。因此,父母的行為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模式,「身教勝於言傳」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得是這樣的人,至少要在朝這個目標努力的路上。
《小捨得》居中顏子悠的爸爸顏鵬,天天在孩子面前打 游戲 ,甚至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他都在毫無忌憚的打 游戲 ,兒子只能無奈的將門關起來。試問這樣的父親要如何讓孩子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積極的家庭氛圍,能促進孩子不斷地向上努力。他們不會讓自己與 社會 脫軌,與學習脫離。或許他們喜歡讀讀書、看看報。偶爾談論時事,時常聊聊古論今。閑暇之餘還不斷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練就一手好書法,或是嘗試一個新的運動。
無論生活清貧或者富足,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家庭環境都能帶給孩子無盡的力量。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擁有向上的能力,風雨無阻的膽識。他會從父母身上看到生活的動力,去努力接近他的夢想和他想要的生活。
#02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問題,如果我們把它放到生命的長河裡去看待,它就沒有那麼重要和焦慮了。對孩子的期待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當下期待孩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或者期待孩子幼小銜接非常順利,或者孩子小學學習成績次次第一名......
不管我們的孩子目前處在哪個年齡階段,試問一下自己,眼下「最好」的狀態就是你最期待的嗎?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想過,我們期待我們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身為父母的我們認為孩子應該什麼樣才是成功?是我們父母的成功還是孩子自己的成功?
當我們的孩子去公司面試,有沒有哪個用人單位會在意他小學時候的成績是不是次次名列前茅?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最後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好的幼兒園才能上好的小學,小學成績好才能上好的初中,好的初中才能上好的高中......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最終期待的是一個能夠考上重點大學的「考試能手」嗎?高分數是唯一的出路嗎?分數高一定有好出路嗎?只要我們狠狠的逼孩子,孩子就一定能考高分嗎?
答案顯而易見,那我們現在還要不要著眼當下,焦慮的雙眼緊盯著孩子的成績和分數?
#03
要想孩子成才,先要了解孩子
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天生不同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天生數學天賦極高,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喜歡搭建,有的擅長奔跑......沒必要每個孩子都用同一個標准去衡量,更沒必要用一個孩子的短處去跟另外一個孩子的長處去比較。
而作為家長,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哪塊料,將來又成什麼才!用善於發現的眼睛,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並深入的去挖掘、去放大,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自信!
就像《小捨得》裡面的歡歡,性格好、人際交往好、能歌善舞、主持功底也不錯,這樣一個文藝界的寶石為何要逼著她去學她根本不擅長的奧數呢?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形容就是「做一枚文藝工作者它不香嗎?!」
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有人說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沒有目標、缺乏理想,對未來比較迷茫,一般都是家長在後面追著趕著學習,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讀大學要讀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行業,而一旦考入了大學,很多孩子會突然失去奮斗的動力,不知道自己該往什麼方向去努力。
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缺乏內驅力,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也是家長長期逼著孩子往前走的後果。
《小捨得》里,有這樣一段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顏子悠拿著螞蟻工坊,去安慰他的好朋友歡歡,他說:「兩只螞蟻一隻名字叫歡歡,一隻叫子悠。」他還說,自己想當一個生物學家,說這些話的時候,顏子悠小朋友滿臉笑容。
其實呀,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渴望在哪裡,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干什麼。這就是自主感,是非常寶貴的禮物。
父母的雞娃行為,犧牲掉了孩子去落實內心渴望的時間和空間,也就間接犧牲掉了孩子的自主感。 長大以後,孩子很有可能會忘掉自主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他會浪費許多時間去追逐這種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心很難感受到充盈和幸福。
#04
父母的焦慮之下,孩子會怎樣
每一個雞娃的父母,都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折射,他們希望通過對孩子的控制,找到自信和對人生的掌控感,其實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反應。
就像劇中的田雨嵐一樣,她是因為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骨子裡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相信只有自己掙來的才是最安全的,她認為只有兒子一點一點苦出來的好成績才能帶給她安全感。最終卻傷害了孩子,也破壞了母子之間的感情。
就連之前佛系的南儷,也在職場失意之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學習上,讓本來性格開朗、樂觀向上的歡歡變得沒有自信、失去原本的快樂。
#05
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
養育一個孩子,可以有很多選擇,孩子的未來,也會有無限的可能。回到上面的問題:我們希望未來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大多數父母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幸福,在未來 社會 中首先要有生存能力,就是有養活自己的能力,能夠快樂,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愛人與被愛的能力,而最終的幸福正是這許多能力堆積出來的結果,並非憑空而來。
人生就該有無限可能,多元化的 社會 ,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有快樂的學霸,也有快樂的學渣。還有更多內心富足的人,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在求學階段到底是學霸還是學渣,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現今的幸福生活。
成績、成就、內心充實,這些都是人生的某個維度,互相影響,但絕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那怎麼樣養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既有良好的學業表現,內心也不至於失衡,還能在未來更容易感到幸福呢?
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如何考上大學, 還要培養他們應對未來變局的技能。良好的習慣、求知慾、通用的技能和對未來的規劃 這四點,對於孩子們未來是否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06
電影院效應下,如何讓自己保持理智
《小捨得》中比起一開始就瘋狂雞娃的田雨嵐,後期從佛繫到逐漸失控的南儷更讓人痛心。是什麼讓本來奉行「快樂教育」的南儷失去理智,變得有點不可理喻呢?
正是大家說的「電影院效應」,當大家都在電影院看電影,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後面的人還能安穩的坐著看嗎?
在普遍焦慮的 社會 中,我們要如何讓自己保持清醒呢?幾點小建議提供給大家:
精簡身邊的信息源,遠離雞娃焦慮的源頭
育兒 類的公眾號和博主,保留3-4個就足夠:1個行業資訊類,2-3個分享國際化 育兒 視野的靠譜賬號,1個自己喜愛的博主。
打雞血一類的號和博主就別看了,省出來的時間多看看行業研究和各國教育學者的著作和文章,用更高的格局,看待孩子的發展和教育。
做孩子的哆啦A夢
即便野比大雄笨笨的,還有很多缺點,哆啦A夢也從沒嫌棄過他,總是支持著他。我們也要做一個哆啦A夢那樣的父母,接納孩子的缺點和脆弱,不看輕孩子。
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難題,只要他開口,我們就帶著他找方法。不管他在學校里遇到了什麼委屈、困難,都記得給他安慰。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要相信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做孩子這顆獨一無二的寶石的鑒賞家。在孩子的學業表現上,做孩子跟成績之間的緩沖帶,將重心放在教孩子學習方法和個人志趣的養成上!
#07
結語
教育是一項很美、很溫暖的大業
教育是生命
是皮膚知冷暖
是眼睛識明暗
是心靈辨善惡
最後,
用一首香港中學的祝禱詞結尾,
獻給那些努力做好父母的你們:
感受著生命的悲哀,還願意歡笑的
請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著生命的空虛,還願意奮進的
請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著生命的卑微,還予人尊嚴的
請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著生命的欺罔,還待人真誠的
請受我深深的祝福
感受著生命的殘酷,還相信善良的
請受我深深的祝福
只有你看到生命
生命,用愛填補孤單
用信仰來驅逐無望
③ 什麼叫電影院法則
電影院法則:關上電話,或至少換去震動模式電影院;勿搖腳/把腳放到前面的座位上;勿討劇情/和旁邊朋友高聲談天。電影院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電影已經成為人們飯後的論點。
④ 電影院里的光柱為什麼是丁達爾效應
丁達爾效應的定義是『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里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膠體會發生丁達爾效應,這是用來區別溶液跟膠體的一個性質。但是並不是發生丁達爾效應的就是膠體這點你要明白。原理告訴你,光射到微粒上可以發生兩種情況,一是當微粒直徑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時,發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徑小於入射光的波長時,發生光的散射,散射出來的光稱為乳光。
散射光的強度,隨著顆粒半徑增加而變化。懸(乳)濁液分散質微粒直徑太大,對於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溶液里溶質微粒太小,對於入射光散射很微弱,觀察不到丁達爾現象;只有溶膠才有比較明顯的乳光,這時微粒好像一個發光體,無數發光體散射結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
散射光的強度,還隨著微粒濃度增大而增加,因此進行實驗時,溶膠濃度不要太稀。 謝謝採納!
⑤ 電影院中的丁達爾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在暗室中,讓一束平行光線通過一肉眼看來完全透明的溶膠,從垂直於光束的方向,可以觀察到有一渾濁發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閃爍,該現象稱為丁達爾效應。在溶膠中分散相粒子直徑比可見光波長要短,入射光的電磁波使顆粒中的電子做與入射光波同頻率的強迫振動,致使顆粒本身象一個新光源一樣,向各方向發出與入射光同頻率的光波。丁達爾效應就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的結果,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燈的光束、晴天時天空中的藍色,都是粒子對光的散射作用。根據散射光強的規律和溶膠粒子的特點,只有溶膠具有較強的光散射現象,故丁達爾現象常被認為是膠體體系。
因為電影院的空氣含有比較多的塵埃
⑥ 100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
吐血整理100個心理學效應,這100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是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都會發生或遇到的現象。內容較多,建議收藏。
1、安慰劑效應
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安慰劑效應」。但同時,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使病情惡化,這種性質完全相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反安慰劑效應」。
(所以,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心情好,萬事順~)
2、海馬效應
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場景,在某一瞬間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好像以前在某時某刻某地真實經歷過一樣。這就是著名的「海馬效應」。
(可能是因為之前做過相似的夢,可能是因為之前看過的小說或視頻,可能是投胎轉世了......你相信是哪一種呢?)
3、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裡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種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要學會調節,比如跟朋友談心、大吃一頓、睡一覺、走出走走、聽聽音樂等等,遷怒於他人,於事無補還傷害他人。)
4、黑天鵝效應
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的現象,被稱為「黑天鵝事件」,也叫「黑天鵝效應」。
(誰也沒有想到2020年我們會經歷新冠疫情吧~)
5、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老師誇一個學生寫字整齊,讓其他同學都像他學習。以後這個學生在寫作業的時候會特別注意。)
6、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我們把這種心理學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
(算命先生說,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哪些煩心事兒...你覺得他說的好准。而事實是,誰三兩天沒幾件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兒呢。)
7、吊橋效應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如果這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人們很容易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
(正在追求男神女神的同學快來抄作業,約會地方選對了,戀愛成功率更高哦~)
8、奶頭樂理論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避免被邊緣化的80%的人口與20%的精英之間的階級沖突,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方法之一就是製造「奶頭」,「奶頭」即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路、電視和游戲等,用這些「奶頭」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這就是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抖音1分鍾,世上3小時。明明看的時候自己滿心愉悅,為什麼退出抖音之後會感覺很空虛呢?)
9、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他們把這部分螞蟻叫做「懶螞蟻」。經過觀察發現,「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來源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那個看起來懶散的同事,可能在琢磨著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各有分工,別總盯著別人不放。)
10、暈輪效應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也叫成見效應。
(如果有的人習慣以貌取人,那麼他對長得不好看的人就很容易產生偏見。)
11、除了本期整理的100個心理學效應,還有第二個100個心理學效應請見微信公號「定律原理效應大全」,總有你好看,希望你會看。
11、丁達爾效應
所謂丁達爾效應,是指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里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丁達爾現象,也叫丁達爾效應。
12、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即是「南風效應」,意指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總喜歡那種很會「來事兒」的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兒,都讓人感覺無可挑剔。)
13、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告訴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最初階段,都必須付出足夠的堅持和努力。
(互聯網上流傳這么一句話:今天不容易,明天更艱難,而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14、延遲滿足效應
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甘願放棄或者延緩即時滿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種抉擇取向,我們稱為「延遲滿足」。
(你願意花費5年,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嗎?)
15、內卷化效應
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沒有發展增長、沒有任何變化和改觀、水平穩定、不斷重復,對即將到來的變化缺乏應變能力,這種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為,被稱為「內卷化效應」。
(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卷,已經不是自我消耗,而是消耗別人。比如在電影院里,大家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不好嗎,非要有人站起來,最後除了第一排的人,其他人都得站起來才能看。)
16、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兩人相親見面之後就沒在約過,估計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印象不是很滿意。)
17、近因效應
在有多個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例如介紹一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著「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即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很熟悉的朋友突然就斷了聯系,可能是因為你說了不該說的,做了不該做的。)
18、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效應告訴我們,吃苦受難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當一段時間的"蘑菇",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所以啊,你要悄悄努力,爭取有一天驚艷所有人。)
19、除了本期整理的100個心理學效應,還有更多世界著名效應、定律、原理等請見微信公號「定律原理效應大全」,不知不覺內容已經更新了很多,總有你好看,希望你會看。
19、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砍價的時候,第一次可以狠一點,由此來探探老闆的底線。)
20、木桶定律
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內容,可以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
(木桶的盛水量由多方因素構成,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1、手錶定律
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但當他同時擁有兩塊或更多塊手錶時,卻無法確定。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准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正確判斷。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
(想到了一句話: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交通便利了,一生可以愛很多人,但是誰是真心待你的,你又是真心愛誰的呢?)
22、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意思是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路邊本沒有垃圾桶,扔垃圾的人多了,也就多了一個垃圾堆,一樣的道理。)
23、曝光效應
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曝光效應」或「多看效應」。曝光效應告訴我們: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
(但是,如果人家討厭你,你還經常時不時去他面前刷存在感,只會更招人煩。)
24、二八定律
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二八定律」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若以數學方式測量這個不平衡,得到的基準線是一個80/20關系。
(對二八定律的解釋五花八門,比如我認為點看這篇文章但認真看完的人不超過20%,你呢,你有什麼理解呢,歡迎討論。)
25、0分法則
在印象心理學中,0分法則也叫爛瓜子效應。一個人的印象,平時我們雖然只有 1% 的態度不好,但對於與我們交往的人來說,這 1% 不良態度卻等於 100% 的不良態度,從而形成了壞的印象。
這就是著名的「0分法則」,告訴我們要追求產品質量「0缺陷」、服務質量「0失誤」。
(你在一家餐館吃到了一顆老鼠屎,相信以後你都不會再去了。)
26、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復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那麼,每天該走多少英里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這就是著名的「20英里法則」,告訴我們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時的拚命努力,應該要學會保持自律,在諸多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保持內心的穩定,不懼風雨、持之以恆,才能按計劃完成既定目標。
(同理,跑馬拉松的時候,不是誰最開始跑的快就能贏,而是看誰能持之以恆、保持自己的節奏向著目標靠近。)
27、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復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夏天快要來了,各位同學可以把減肥提上日程了,21天後見效果。)
28、米格-25效應
前蘇聯研製生產的米格—25噴氣式戰斗機,以其優越的性能而廣受世界各國青睞,然而,眾多飛機製造專家卻驚奇地發現:米格—25戰斗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機相比要落後得多,而其整體作戰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等其他國家同期生產的戰斗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了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該機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諸方面反超美國戰機而成為當時世界一流。這一因組合協調而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後人稱之為「米格—25效應」。米格—25效應告訴我們: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系很大。
(想到了田忌賽馬的故事。)
29、250定律
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 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告訴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現在何止是250個人,大家都喜歡發朋友圈,好的體驗就花式推薦,不好的體驗就各種吐槽。)
30、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指的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在你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的那一年,如果你沒有選擇復讀,而是選擇報考其他學校,那麼,你後來所認識的人、經歷的事兒將會截然不同。)
31、青蛙效應
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任其自由游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應」,也叫「煮蛙法則」或「溫水青蛙效應」。
(找一個安穩的工作,從入職到等退休,到底是一種成就,還是日復一日的行屍走肉呢?)
32、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里,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也就是說,人只要擁有了一件東西,就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的東西與之匹配。
(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肯定會想著再買一雙鞋子與之搭配。)
33、毛毛蟲效應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也叫「毛毛蟲定律」。
(可以跟著別人走,但一定不能盲從,帶上自己的腦子。)
(待更新)
⑦ 「長尾理論」是怎麼回事
上一篇文章提及的《長尾理論》是克里斯·安德森的一部經典商業著作。
長尾理論也叫做「長尾市場」、「長尾效應」。那什麼是長尾呢?
上面這張圖是「長尾理論」的模型圖。前面的部分是一個很短的頭,叫做短頭;後面很長很細的部分叫長尾。
短頭也叫做規模經濟。什麼是規模經濟呢?就是有些產品可以賣很多很多次。
舉個例子,格力空調。空調市場上就幾個大的品牌,春蘭、格力、奧克斯、志高、美的等等,其中格力空調可能是賣得特別好的一個,這就是一種規模經濟。即,一款產品可以賣很多很多次。
再比如說,香飄飄奶茶。以前就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它的廣告語:一年銷量可繞地球2圈。這也是規模經濟。
長尾也叫做范圍經濟。什麼是范圍經濟呢?就是東西雖然賣得很少,但是種類特別多。這個後面會舉例說明。
綜上的概念為:規模經濟就是品種少,但賣得多;范圍經濟就是賣得少,但品種多。
再比如說,20年前的電視就是規模經濟,注意是20年前哦。那個時候有幾個電視節目可以看呢,可能全國幾億人民都守著一個節目看,這夠規模了吧。
而現在網路的使用品類就很多了,有人用網路來社交、有人用來聊視頻、有人用來玩游戲、有人用來閱讀.....所以人就被分散掉了。每個領域可能人不是特別多,但是加起來就很多了,這就形成了一個長尾市場。
那麼剛才分的這些領域其實又可以分為好多種類,比如網路閱讀:有人用微信公眾號、有人用、有人用頭條、有人用新聞網頁等等。
社交也是一樣:有人玩QQ、有人玩微信、有人玩陌陌、有人玩豆瓣、有人玩直播等等。
剛才所說的電視,其實就是規模經濟時代的一個代表,而現在的網路則更偏重於長尾經濟時代。
為方便進一步理解,接下來說說,哪些企業/東西是「長尾理論」的受益者呢?
1.視頻網站。
就拿電影來說,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電影都是刻在光碟上面賣的。
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是因為以前星爺拍了很多好看的電影,但是沒有掙到什麼錢。這都是因為那個時候的電影是通過刻光碟這樣的形式來賣的,那能賣多少出去呢。
現在就不一樣了,剛出版的一部電影在各大電影院都能買到票。
因為現在的院線很發達,電影可以在電影院來賣票,不像以前要賣光碟。比如說這幾年大火的《阿凡達》、《戰狼2》、《泰囧》、《摔跤吧爸爸》等大片都是賣了多少多少億的票房了。
但是電影院也有短板,就是等到幾個月、一年後,這部電影就不會在電影院上映了,電影院就不掙錢了,觀眾就看不到了。
然而這個時候有網路了,可以在網上看,這就有了長尾效應了。雖然這些電影在院線下架了,但是在網路上還可以付費甚至免費看。
也就是說,在電影院里是一種規模效應,大家坐在一起看,電影院一次性可以賺很多錢。
在網路上就是一種長尾效應,以後有人想起這部電影了,就找出來充值或者免費看。等到幾個月、幾年後又有人想起了,就又可以充值付費來觀看,這樣零零星星的長尾效應,電影公司也可以賺很多錢。不像電影院就只能賣幾波票房,然後就沒有了。
2.圖書。
圖書絕對是長尾理論的受益者。一般實體書店只會賣那些人氣較高的圖書,而在網上的書店不僅有暢銷書,還可以買到那些很冷門的圖書。比如說一些甲骨文的圖書或者小學三年級的課本,這些在線下的書店是見不到的。
當圖書剛出版時,可以在書城裡去購買,書店也可以趁著人氣賣幾波,這就有了規模效應。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書店下架了,還可以去網上買,比如京東、當當、淘寶等。
只要有人想起這本書了,可能就會在網上陸陸續續地購買。這樣不連續、很零散的賣於是就形成了長尾經濟。
3.淘寶、天貓、京東。
經常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平時很冷門,賣不動的東西在網上就賣得動。因為像淘寶、京東這樣的網上商城面向的客戶群是全國十幾億人口,你不要,總有人要。
所以,長尾產品要藉助網路的力量,因為覆蓋的人群廣。
之所以淘寶的口號叫做「萬能的淘寶」,就是因為幾乎什麼東西都能在裡面買得到。
4.網路。
其實網路也是長尾理論的受益者。
在網路裡面打廣告的大多以中小企業居多,這些企業沒法在中央電視台這樣的大平台打廣告,成本太高了承擔不起。但是在網路里可以靠買關鍵字、競價排名等方式來打廣告,有的也不過是幾百幾千幾萬塊錢,這樣的費用就相對便宜了。
按理來說,這些中小企業就是長尾產品。而網路呢,把這些中小企業聚集起來就可以賺大錢。
像中央電視台、各大省級衛視這樣的大平台都是一些大企業在打廣告,比如蒙牛贊助《超級女聲》,加多寶贊助《中國好聲音》等等。
但更多的企業是沒有這樣的實力去大平台打廣告的,所以網路就可以藉助這種長尾經濟賺很多錢。
5.58同城。
對,就是那個「神奇的網站」。58同城也是長尾產品的聚集地。其中那裡面有一個搬家業務,搬家這種事情是很少見的,幾年都不見得搬幾次家,所以這是一個嚴重低頻的事情。
要是在現實生活中開一個搬家公司是有點尷尬的,因為很少有人找到你。但要是放在網上來,就有人找得到你了。像長沙、重慶這類幾百萬、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這個不搬那個也會搬,所以58同城把這種低頻的業務放在網上也能賺錢。
把搬家這類低頻的業務放在網上,這樣全國、全城市的人都可以看見,雖然搬家的人很少,但總的加起來就變得多了。
以上是一些舉例說明,希望對你理解長尾理論有所幫助。
祝 周末愉快.
⑧ 閾下效應,一個細思恐極的概念
我們每天看各種口水廣告、接觸的各種垃圾信息,都是有意無意地在對我們進行洗腦。這種洗腦,起碼我們是知情的。
而在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領域,有一些我們根本看不見也聽不見的洗腦,卻在默默的影響著我們。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洗腦。
「閾下」本來是一個心理學名詞,這里的「閾」,指的是「感覺的閾限」。人的感官只對一定范圍內的刺激做出反應,只有在這個范圍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們的感覺。
以我們的視覺為例,人類的眼睛其實只是一個光的接收器。視神經感受到光的刺激,感受到了光的亮度,就是接收到了信號;然後經過大腦神經處理,讓我們意識到了光亮,意識到了色彩。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接收信號,不斷把畫面聯系起來,然後用我們的意識去理解畫面的過程。
在商業領域,有一種廣告叫「閾下知覺廣告」,是把廣告中的某種刺激設置到人們閾限以下來進行的。
最著名的就是1957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趣事,當時電影院正在播放一部電影,但是電影的膠片被處理過,加入了「請喝可口可樂」,「請吃爆米花」的廣告語,只是這兩條廣告信息播放的時間是0.003秒,非常快以至於人們根本就沒有覺察到。但是比較實驗前後電影院周圍的可樂和爆米花銷量人們驚奇地發現,爆米花銷售上升了58%,可口可樂銷售量上升了18%。
通過上面的例子,你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被人下套。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圈套之中,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下套更直接更容易。
我們更多的了解了商場上圈套的本質,了解了人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甚至還要了解一些未來心理學、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才能避免做那撮被人肆意收割的韭菜……
⑨ 考研為何越來越火
考研越來越火,緣於一個詞:內卷化,即學歷的內卷現在越來越嚴重。
內卷化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叫電影院效應。它是說,大家在看電影時,如果前排的人站起來,後邊的人就不得不站起來,否則你就也無法目睹到精彩的電影故事。
在就業市場上,如果我們把有限的高層次崗位視為「影片」,由於高學歷者在求職競爭中擁有相對優勢(相當於站起來那部分人),而低學歷的畢業生只能望而卻步的話,那低學歷群體要想獲得這等質量的崗位,也只有選擇去讀研了。
⑩ 到足球場看足球,你一個人站起來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所有人都站起來,那除了最前排的人,所有人都沒法看
你說的是蝴蝶效應?
如果你比前面的人高,你也可以站起來看啊~頂級聯賽的狂熱球迷,是沒有坐著看球的~當然了,不文明確實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