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航天基地電影院

航天基地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10-19 21:11:47

A. 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什麼樣的

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縮寫為KSC)位於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梅里特島,成立於1962年7月,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准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整個場地長達55千米,寬10千米,面積達到了567平方公里,大約有17000人在那裡工作。場地上還有一個參觀者中心,參觀者也可以隨導游參觀。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佛羅里達州的一個重要的旅遊點。同時由於肯尼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區不開放,它也是一個美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肯尼迪航天中心目前發射指揮部在39號發射中心,這里也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所在地。在它的西部6000米處有兩個發射場,向南8000米處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業地區,那裡有許多中心的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

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四個部分組成,工業區、39號發射中心和它的兩個發射場LC-39A和LC-39B、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和參觀者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除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外,在工業區內還有國際空間站的太空站製造設備。

工作區由裝配車間、控制中心、氣象中心、新聞工作區組成。控制中心是發射的神經樞紐,氣象中心負責提供實時的衛星氣象雲圖、風速等數據,供控制中心參考。裝配車間則負責裝配火箭或太空梭,裝配完成後,由履帶車拖到發射架上。發射架位於距離工作區3公里之外的大西洋畔,兩座發射塔分別標號「A」和「B」。

美聯社、路透社、CNN等一些世界主要媒體在航天中心設有專職記者,並擁有自己的工作樓。工作樓的一層供文字記者使用,二樓平台則供攝影記者拍攝使用。此外,每逢重大新聞事件,很多電視媒體和文字媒體會租用衛星工作車,進行現場報道。

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的太空基地已有50多年歷史。194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決定將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導彈發射基地。此後的十多年中,這里一直由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部門使用,1962年美國宇航局進駐,卡納維拉爾角才成為軍民兩用航天發射基地。卡納維拉爾角之所以被選作發射場地,是因為這里的緯度較低,向東發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幫助衛星入軌。

自1950年這里首次發射火箭以來,卡納維拉爾角先後發射了「宇宙神」火箭、「大力神」火箭等。1981年,太空梭首次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39號發射中心

39號發射中心一開始是為阿波羅計劃建立的。其東部是工場和控制中心。其北邊是維護降落的太空梭的宇宙飛船處理廠。中心的大建築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其中有組裝四種不同火箭(包括土星5號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和固態火箭推進器的裝置。組裝建築物的南邊是低的工場建築。這里有組裝太空梭火箭的設施。整個組裝建築物高160米,面積為218×158米。

建築物內的1號和3號組裝台位於建築物的東邊,2號和4號位於西邊。由於實際上進行的發射次數比計劃的要少,2號組裝台只被使用過一次,而4號組裝台從未被使用過。今天建築物西部的一邊被用作倉庫。建築物的大門有139米高,由七個門板組成,每個門板可以單個地向上提起。

發射場俯瞰1976年慶祝美國建國200周年時建築物的南牆被畫上了一面64×33.5米大的美國國旗。旗上的每個條與一輛公共汽車一樣寬。由於建築物內沒有空調裝置,過去外面陰雨時建築物內的頂部會形成雨雲,後來建築物內加入了抽干器後這個問題才被解決。

從組裝建築物有兩條通向發射場A(在南邊)和發射場B(在北邊)的6000米長的路。這兩條路是給運輸組裝好的火箭或太空梭的爬行者運輸車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共有兩輛爬行者運輸車,每輛重2721噸,載物面積為40×35米。它們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可轉向的車。它們的速度為1.6千米/小時,因此從組裝建築物到發射場它們需要5小時的時間。對當時的技術來說將110米高的土星5號火箭站立著送到發射場,而且還克服了5%的坡度爬到發射場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術成就。

LC-39A和LC-39B發射場

LC-39A和LC-39B被交替使用,它們就在大西洋岸邊幾米的地方。它們互相之間的距離為2.7千米。今天的太空梭比當時的土星5號火箭低得多,因此它們被截短了。今天它們的高度為81.3米(避雷針沒有計入)。

為了防止整個設施和正在起飛的航天器在被發射時所造成的聲波摧毀,在起飛後幾秒鍾內向發射場的下部噴射一百多萬立升水。雖然如此在土星5號發射時,約20千米以外的泰特斯維爾,還常常有窗戶被震破。

發射場東北和西北角上是圓柱體的氫和氧燃料倉,每個倉可以容納330萬立升冷凝液態的燃料。為了防止爆炸的危險,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在起飛前不久才能被填滿。

太空梭著陸設施

太空梭著陸設施位於組裝建築物西北約3.2千米處,它主要由一條4572米長和91米寬的跑道組成。通過一條柏油路它與宇宙飛船處理廠相連。假如太空梭不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的話它會被一架波音747背付運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然後直接在跑道上從飛機背上卸下來。

參觀者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參觀者中心是一個私人企業,它的運行不依靠美國政府資助。它包括數個博物館、兩個IMAX電影院和不同的汽車導游來讓遊客從近處看否則看不到的、不公開的地方。入門票中包括汽車運送到39號發射場的觀察點和運送到阿波羅-土星5號中心。這個中心是一個存放著一個重造的土星5號火箭和其它展覽品的大博物館。在這些展覽中有一個重建的阿波羅時期的射擊訓練場,在那裡遊客可以重新體驗阿波羅的起飛,還有一處地方遊客可以重新體會阿波羅11號的著陸。

參觀者中心還包括兩個由宇航員紀念基金會組織的兩個設施。其中最顯眼的是太空紀念鏡(Space Mirror Memorial),這是一塊刻有殉職的宇航員的名字的巨大的黑色花崗岩鏡。這些名字不停地被從背面照明。假如可能的話使用自然光,否則使用人工光。這些發光的名字似乎懸浮在反射的天空里。附近的熒光屏里記載著這些宇航員的詳細的生平和逝世事件。另一個由基金會組織的設施是太空教育中心,其中包括為教師提供材料的資料中心等。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歷史

1949年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在卡納維爾角設立了實驗導彈的聯合長距離試驗場。這個地方對這樣的實驗非常有利,因為導彈可以飛向大西洋,而且它比美國其它任何地方離赤道都要近,在赤道附近火箭可以利用地球自轉的加速度。美國的第一次亞軌道火箭飛行是在卡納維爾角獲得成功的。

1951年美國空軍在巴那那河海軍空軍基地(Banana River Naval Air Station)附近建立了空軍導彈測試中心。蘇聯的衛星1號發射成功後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海軍的前衛一號於1957年12月6日發射成功。1958年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卡納維爾角被改造為一個重要發射場。紅石火箭、木星中程導彈、木星-C火箭、潘星導彈、北極星導彈、雷神火箭、大力神火箭、泰坦火箭和民兵導彈都是在這里成功試驗的。雷神後來成為今天主要使用的三角翼火箭的基礎,三角翼火箭是1962年7月1日運載Telstar衛星時首次啟用的。

登月計劃被宣布後,卡納維爾角的操作范圍增大擴展到了鄰近的梅里特島上。1962年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買地,通過購買它獲得了340平方公里,又通過與佛羅里達州的談判獲得了226平方公里。1962年7月這里被命名為發射操作中心。1963年11月,為紀念剛剛被刺殺的約翰·肯尼迪總統,它被改名為約翰·肯尼迪航天中心。環繞的卡納維爾角也被改名為肯尼迪角,但當地人對這個新名字不滿,因此1973年它又被改回去了。

登月計劃共分三個階段:水星計劃、雙子座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水星計劃的目標是將人送上地球軌道後再將他們接回來。這個計劃於1957年10月開始,使用的是大力神火箭,運載的是水星負荷。一開始的試驗使用的是紅石火箭,它們將宇航員送到亞軌道飛行,其中包括1961年5月5日艾倫·謝潑德和7月21日維吉爾·格里森的15分鍾的的飛行。第一位被大力神運載的宇航員是約翰·格倫,他的飛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進行的。

通過水星計劃的經驗,美國設置了裝載兩人的雙子座運載艙,發射火箭是泰坦二號火箭。第一次雙子座發射是在1965年3月23日,宇航員是約翰·楊和弗吉爾·格里森。雙子座四號是第一次宇航員登出飛行器的試驗,宇航員是愛德華·懷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共起飛過12次雙子座飛船。

阿波羅計劃使用的是三級的土星5號火箭(高111米,直徑為10米),製造廠是波音(第一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引擎和第二級)和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第三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還製造了指揮和服務艙,登月艙是由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製造的。IBM、麻省理工學院和通用電氣公司提供儀表。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發射中心,39號發射中心共耗費了8億美元。它包括一個能夠同時組裝4個土星5號火箭的組裝建築物,一個能夠運輸5440噸的運輸設施,一個136米高的服務結構和一個控制中心。整個建設於1962年11月開始,發射場於1965年10月完工,組裝建築物於1965年6月完工,基礎建設與1966年底完成。從1967年到1973年從39號發射中心共發射了13顆土星5號火箭。

39號發射中心啟用以前在34號發射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土星1號和土星1B的試驗。1967年1月27日發生的阿波羅-土星204號(阿波羅1號)的大火造成三名宇航員喪身就是在34號發射中心發生的。

土星5號的試驗飛行(阿波羅4號)是在1967年10月30日進行的,第一次載人飛行(阿波羅7號)是1968年10月11日進行的。1968年12月24日和25日阿波羅8號繞月球環繞了10圈。阿波羅9號和阿波羅10號測試登月艙。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起飛,7月20日在登月。此後所有的阿波羅飛船都是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的,一直到1972年12月的阿波羅17號。

空軍決定對能夠提升重負載的泰坦火箭進一步改進,為此他們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南建立了卡納維爾角空軍40號發射中心和卡納維爾角空軍41號發射中心來發射空軍的泰坦3號和泰坦4號火箭。泰坦3號的負載與土星1B的差不多,但要便宜得多。這兩個發射中心被用來發射間諜、通訊、氣象衛星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探測器。本來空軍還打算進行自己的載人飛行,但這些計劃後來被取消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阿波羅計劃的同時,繼續研究非載人火箭。1966年5月30日從卡納維爾角空軍36號發射中心一枚大力神-半人馬火箭發射了美國第一顆在月球上軟著陸的探測器。此後從這里還發射了另外5顆月球探測器。從1974年到1977年大力神-半人馬火箭成為國家航空航天局重負載火箭,用它從借給國家航空航天局的41號發射中心發射了海盜計劃和旅行者計劃的探測器。後來從這里還發射了美國最強大的不載人火箭土星4號。

1973年土星5號火箭也是將天空實驗室送入軌道的運載火箭。為了適應土星1B的發射,39B號發射場被稍微改變。1973年從這里發射了三次載人赴太空實驗室的飛行。1975年從這里發射了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

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太空梭的發射場和降落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的。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爆炸被毀後到1988年9月29日太空梭的發射一度中斷。

2004年9月,肯尼迪航天中心部分結構被弗朗西斯颶風摧毀。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南邊和東邊有一千多塊1.2×3米大的瓦片被揭落,使得整個建築物3700平方米被暴露在外面。太空梭防熱瓦的生產工廠也遭破壞,部分屋頂被揭開,內部受到嚴重水害。

B. 北京電影學院在哪個位置坐哪幾路公交車能到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

附近公交:



北京電影學院(Beijing Film Academy),簡稱北電(BFA),是中國唯一、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電影專業院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公辦藝術院校。

北影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最終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余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學院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

C.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何

《火星救援》的評價挺好,宇航員馬克獨自被困火星,驚險刺激、有趣,是好科幻片。

印象深刻的是男主受傷後偶然的給一球拍出個血手印,接著給球畫出臉,插上頭發,跟球說起話。

妙啊!體現孤獨感。也是好片。

D. 中國航天城在什麼地方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這是我在網上搜到的對「酒泉發射中心」的解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分布於酒泉市及阿拉善盟兩市盟方圓2800平方公里范圍,約95%的子基地位於酒泉市境內,5%的子基地位於阿拉善盟境內。為軍事禁區(軍管區),地區非軍事行政隸屬酒泉市管轄。

E. 電影六日破局簡介

由著名導演安戰軍執導,銅川市委宣傳部、耀州區委宣傳部聯合攝制、演員李琦、娜仁花、郭東文、裴晨偉等主演的電影《六日破局》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

本片講述了航天基地張教授女兒被綁架,情況撲朔迷離,警方全力偵破,排除各種干擾,使真相浮出水面,嫌犯自以為得手之際,警方將其一網打盡的故事。影片《六日破局》生動展示了新時代公安幹警把理想信念轉化為行動和力量的先鋒形象。

男主角是演員裴晨偉,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師承陳佩斯老師,在本片中主要飾演雙胞胎楊鋒、楊凱角色,先後拍攝了不少作品,風格迥異作品,如:《鎖龍井》、《五葉草》、《深海X異種2》、《李時真的皮》、《新毛驢縣令》、《村裡的年輕人》等。

演員裴晨偉憑借扎實的演技以及良好的藝德,得到了很多知名合作導演、製片、演員老師的認可,未來更多作品敬請期待!

F. 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地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Kennedy Space Center,縮寫為KSC)位於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梅里特島,成立於1962年7月,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准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整個場地長55千米,寬10千米,面積567平方公里,約1.7萬人在那裡工作。場地上還有一個參觀者中心,參觀者也可以隨導游參觀。肯尼迪航天中心是佛羅里達州的一個重要的旅遊點。同時由於肯尼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區不開放,它也是一個美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目前發射指揮部在39號發射中心,這里也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所在地。在它的西部6千米處有兩個發射場,向南8千米處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業地區,那裡有許多中心的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
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四個部分組成,工業區、39號發射中心和它的兩個發射場LC-39A和LC-39B、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和參觀者中心。
除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外在工業區內還有國際空間站的太空站製造設備。工作區由裝配車間、控制中心、氣象中心、新聞工作區組成。控制中心是發射的神經樞紐,氣象中心負責提供實時的衛星氣象雲圖、風速等數據,供控制中心參考。裝配車間則負責裝配火箭或太空梭,裝配完成後,由履帶車拖到發射架上。發射架位於距離工作區3公里之外的大西洋畔,兩座發射塔分別標號「A」和「B」。
美聯社、路透社、CNN等一些世界主要媒體在航天中心設有專職記者,並擁有自己的工作樓。工作樓的一層供文字記者使用,二樓平台則供攝影記者拍攝使用。此外,每逢重大新聞事件,很多電視媒體和文字媒體會租用衛星工作車,進行現場報道。 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的太空基地已有50多年歷史。194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決定將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導彈發射基地。此後的十多年中,這里一直由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部門使用,1962年美國宇航局進駐,卡納維拉爾角才成為軍民兩用航天發射基地。卡納維拉爾角之所以被選作發射場地,是因為這里的緯度較低,向東發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幫助衛星入軌。
自1950年這里首次發射火箭以來,卡納維拉爾角先後發射了「宇宙神」火箭、「大力神」火箭等。1981年,太空梭首次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39號發射中心一開始是為阿波羅計劃建立的。其東部是工場和控制中心。其北邊是維護降落的太空梭的宇宙飛船處理廠。中心的大建築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其中有組裝四種不同火箭(包括土星5號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和固態火箭推進器的裝置。組裝建築物的南邊是低的工場建築。這里有組裝太空梭火箭的設施。整個組裝建築物高160米,面積為218x158米。
建築物內的1號和3號組裝台位於建築物的東邊,2號和4號位於西邊。由於實際上進行的發射次數比計劃的要少,2號組裝台只被使用過一次,而4號組裝台從未被使用過。今天建築物西部的一邊被用作倉庫。建築物的大門有139米高,由七個門板組成,每個門板可以單個地向上提起。
1976年慶祝美國建國200周年時建築物的南牆被畫上了一面64x33.5米大的美國國旗。旗上的每個條與一輛公共汽車一樣寬。由於建築物內沒有空調裝置,過去外面陰雨時建築物內的頂部會形成雨雲,後來建築物內加入了抽干器後這個問題才被解決。
從組裝建築物有兩條通向發射場A(在南邊)和發射場B(在北邊)的6千米長的路。這兩條路是給運輸組裝好的火箭或太空梭的爬行者運輸車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共有兩輛爬行者運輸車,每輛重2721噸,載物面積為40x35米。它們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可轉向的車。它們的速度為1.6千米/小時,因此從組裝建築物到發射場它們需要5小時的時間。對當時的技術來說將110米高的土星5號火箭站立著送到發射場,而且還克服了5%的坡度爬到發射場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術成就。
LC-39A和LC-39B被交替使用,它們就在距離大西洋岸幾米的地方。它們互相之間的距離為2.7千米。今天的太空梭比當時的土星5號火箭低得多,因此它們被裁短了。今天它們的高度為81.3米(避雷針沒有算入)。
為了防止整個設施和正在起飛的航天器被發射時所造成的聲波摧毀,在起飛後幾秒鍾內向發射場的下部噴射一百多萬立升水。雖然如此在土星5號發射時越20千米以外的泰特斯維爾還常常有窗戶被震破。
發射場東北和西北角上是圓柱體的氫和氧燃料倉,每個倉可以容納330萬立升冷凝液態的燃料。為了防止爆炸的危險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在起飛前不久才被填滿。
太空梭著陸設施位於組裝建築物西北約3.2千米處,它主要由一條4572米長和91米寬的跑道組成。通過一條柏油路它與宇宙飛船處理廠相連。假如太空梭不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的話它會被一架波音747背付運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然後直接在跑道上從飛機背上卸下來。
肯尼迪航天中心參觀者中心是一個私人企業,它的運行不依靠美國政府資助。它包括數個博物館、兩個IMAX電影院和不同的汽車導游來讓遊客從近處看否則看不到的、不公開的地方。入門票中包括汽車運送到39號發射場的觀察點和運送到阿波羅-土星5號中心。這個中心是一個存放著一個重造的土星5號火箭和其它展覽品的大博物館。在這些展覽中有一個重建的阿波羅時期的射擊訓練場,在那裡遊客可以重新體驗阿波羅的起飛,還有一處地方遊客可以重新體會阿波羅11號的著陸。 參觀者中心還包括兩個由宇航員紀念基金會組織的兩個設施。其中最顯眼的是太空紀念鏡(Space Mirror Memorial),這是一塊刻有殉職的宇航員的名字的巨大的黑色花崗岩鏡。這些名字不停地被從背面照明。假如可能的話使用自然光,否則使用人工光。這些發光的名字似乎懸浮在反射的天空里。附近的熒光屏里記載著這些宇航員的詳細的生平和逝世事件。另一個由基金會組織的設施是太空教育中心,其中包括為教師提供材料的資料中心等。
1949年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在卡納維爾角設立了實驗導彈的聯合長距離試驗場。這個地方對這樣的實驗非常有利,因為導彈可以飛向大西洋,而且它比美國其它任何地方離赤道都要近,在赤道附近火箭可以利用地球自轉的加速度。美國的第一次亞軌道火箭飛行是在卡納維爾角獲得成功的。
1951年美國空軍在巴那那河海軍空軍基地(Banana River Naval Air Station)附近建立了空軍導彈測試中心。蘇聯的衛星1號發射成功後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海軍的前衛一號於1957年12月6日發射成功。1958年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卡納維爾角被改造為一個重要發射場。紅石火箭、木星中程導彈、木星-C火箭、潘星導彈、北極星導彈、雷神火箭、大力神火箭、泰坦火箭和民兵導彈都是在這里成功試驗的。雷神後來成為今天主要使用的三角翼火箭的基礎,三角翼火箭是1962年7月1日運載Telstar衛星時首次啟用的。
登月計劃被宣布後卡納維爾角的操作范圍增大擴展到了鄰近的梅里特島上。1962年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買地,通過購買它獲得了340平方公里,又通過與佛羅里達州的談判獲得了226平方公里。1962年7月這里被命名為發射操作中心。1963年11月為紀念剛剛被刺殺的約翰·肯尼迪總統它被改名為約翰·肯尼迪航天中心。環繞的卡納維爾角也被改名為肯尼迪角,但當地人對這個新名字不滿,因此1973年它又被改回去了。
登月計劃共分三個階段:水星計劃、雙子座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水星計劃的目標是將人送上地球軌道後再將他們接回來。這個計劃於1957年10月開始,使用的是大力神火箭,運載的是水星負荷。一開始的試驗使用的是紅石火箭,它們將宇航員送到亞軌道飛行,其中包括1961年5月5日艾倫·謝潑德和7月21日維吉爾·格里森的15分鍾的的飛行。第一位被大力神運載的宇航員是約翰·格倫,他的飛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進行的。
通過水星計劃的經驗美國設置了裝載兩人的雙子座運載艙,發射火箭是泰坦二號火箭。第一次雙子座發射是在1965年3月23日,宇航員是約翰·楊和弗吉爾·格里森。雙子座四號是第一次宇航員登出飛行器的試驗,宇航員是愛德華·懷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共起飛過12次雙子座飛船。 阿波羅計劃使用的是三級的土星5號火箭(高111米,直徑為10米),製造廠是波音(第一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引擎和第二級)和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第三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還製造了指揮和服務艙,登月艙是由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製造的。IBM、麻省理工學院和通用電氣公司提供儀表。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發射中心,39號發射中心共耗費了8億美元。它包括一個能夠同時組裝4個土星5號火箭的組裝建築物,一個能夠運輸5440噸的運輸設施,一個136米高的服務結構和一個控制中心。整個建設於1962年11月開始,發射場於1965年10月完工,組裝建築物於1965年6月完工,基礎建設與1966年底完成。從1967年到1973年從39號發射中心共發射了13顆土星5號火箭。
39號發射中心啟用以前在34號發射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土星1號和土星1B的試驗。1967年1月27日發生的阿波羅-土星204號(阿波羅1號)的大火造成三名宇航員喪身就是在34號發射中心發生的。
土星5號的試驗飛行(阿波羅4號)是在1967年10月30日進行的,第一次載人飛行(阿波羅7號)是1968年10月11日進行的。1968年12月24日和25日阿波羅8號繞月球環繞了10圈。阿波羅9號和阿波羅10號測試登月艙。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起飛,7月20日在登月。此後所有的阿波羅飛船都是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的,一直到1972年12月的阿波羅17號。
空軍決定對能夠提升重負載的泰坦火箭進一步改進,為此他們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南建立了卡納維爾角空軍40號發射中心和卡納維爾角空軍41號發射中心來發射空軍的泰坦3號和泰坦4號火箭。泰坦3號的負載與土星1B的差不多,但要便宜得多。這兩個發射中心被用來發射間諜、通訊、氣象衛星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探測器。本來空軍還打算進行自己的載人飛行,但這些計劃後來被取消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阿波羅計劃的同時繼續研究非載人火箭。1966年5月30日從卡納維爾角空軍36號發射中心一枚大力神-半人馬火箭發射了美國第一顆在月球上軟著陸的探測器。此後從這里還發射了另外5顆月球探測器。從1974年到1977年大力神-半人馬火箭成為國家航空航天局重負載火箭,用它從借給國家航空航天局的41號發射中心發射了海盜計劃和旅行者計劃的探測器。後來從這里還發射了美國最強大的不載人火箭,土星4號。
1973年土星5號火箭也是將天空實驗室送入軌道的運載火箭。為了適應土星1B的發射,39B號發射場被稍微改變。1973年從這里發射了三次載人赴太空實驗室的飛行。1975年從這里發射了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
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是太空梭的發射場和降落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的。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爆炸被毀後到1988年9月29日太空梭的發射一度中斷。
2004年9月,肯尼迪航天中心部分結構被弗朗西斯颶風摧毀。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南邊和東邊有一千多塊1.2x3米大的瓦片被揭落,使得整個建築物3700平方米被暴露在外面。太空梭防熱瓦的生產工廠也遭破壞,部分屋頂被揭開,內部受到嚴重水害。

G. 中國航天三大基地

中國航天三大基地分別位於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著名的衛星發射基地之一,位於酒泉市金塔縣航天鎮。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過驕人的八個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 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在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 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在這里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

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SLC)又稱「西昌衛星城」,始建於1970 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它是以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基地,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

中心已經能使用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等5 種型號火箭,發射高、中、低各種軌道,不同射向的各類航天器,同時建立健全了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並擁有數千台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設施,在國際同行中有著「東方休斯敦」的美譽。

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目前,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發射方式,集指揮控制、測控通信、綜合保障系統於一體的現代化發射場,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了從年執行1次發射任務到每年執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衛星發射任務的躍升。

中心先後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第一顆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第一顆海洋資源勘察衛星等,創造了中國衛星發射史上的9個第一。

(7)航天基地電影院擴展閱讀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附近,地理坐標為:北緯19°19′00.18″,東經109°48′00.15″。是中國以前的一個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

由於此地點的緯度較低,距離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可以讓火箭負載更多的物品。建設成為未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心。該中心將可以用來發射正在研製的重型長征五號系列火箭。

建設新航天發射場,是為了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要。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

H. 長安區的社會

【高等院校】 陝西師范大學
(「211」院校) 西北大學
(「211」院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11」院校) 西北工業大學
(「211」,「985」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西安郵電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三資學院陝西職業技術學院西安體育學院西安財經學院陝西學前師范學院陝西電子科技學院西安翻譯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培華學院陝西通信技術學院西安聯合學院註:資料來源 【中學】 長安一中長安二中 長安四中長安六中長安區第八中學長安區工讀學校郭杜街道香積寺逸夫中學灤鎮泉子頭中學申店初中韋曲街辦杜陵初中五星五樓中學興隆中學引鎮中心校長安區第三中學東大中學郭杜街道祝村初級中學灤鎮鴨池口中學太乙宮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韋曲街道申店初中細柳義井初中楊庄鄉初級中學子午街道初級中學長安區第十一中學杜曲樊村中學靈沼鄉初級中學馬王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王莽鄉韋兆初級中學魏寨鄉初級中學細柳中學引鎮初中王莽初級中學長安區第十中學杜曲中學灤鎮街道中心校鳴犢街道初級中學王莊鄉初級中學五台鄉初級中學興國中學長安區第一民辦中學郭杜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灤鎮景民中學炮里鄉初級中學韋曲街辦初級中學五星江村中學興隆灃惠中學引鎮留村初中註:資料來源 航天「504」研究所
航天「067」基地
國家西安民用航天基地
三星長安產業園(以「快閃記憶體」產業為主)
中國電子第二十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安區文化單位和文化設施不斷增加,文化館、人民劇團、文物管理處、新華書店、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電影院、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相繼建立。以社火、鼓樂為主的傳統民間藝術和深受長安民眾喜愛的秦腔為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做出了新貢獻。1980~1989年,長安縣獲省市及全國獎勵的文學作品20餘篇。
1951年長安區成立收音站,1954年改建成廣播站,當時僅有喇叭29隻,覆蓋24個自然村。1958年,現長安區內有11個公社建立廣播放大站,至70年代,43個公社全部建起廣播放大站。1971年全部實現載波化。1979年底,現長安區實現有線廣播專線化,入戶喇叭9054支。1989年建成縣(區)調頻台,改有線廣播為微波調頻傳輸。
截至2009年末,長安區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I. 為啥西安有個航天六院內蒙古也有個航天六院

因為在航天六院被上級正式命名之前,作為1962年航天基地建設成、而後大本營遷入陝西藍田遺留下的內蒙航天單位群,與1965年國家作為備戰項目而另外建設的秦嶺的067基地都想被稱為研究院,內蒙單位自認俺當時狀況自己該排為六院。可是國家於1981年下文命名秦嶺山區的067基地為航天六院。可惜下文後067基地卻於981年7—8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泥石流災害,差點兒被毀滅(當時外電報道稱:"中國的一個航天科研基地在洪水災害中消失"),但作為中國航天「艱苦奮斗」精神發源地的067人提出了「自己干,三不變」的響亮口號、頂風冒雨勒緊腰帶艱苦奮戰,順利完成了各期各項任務,終於1992年順利搬遷到了西安,出於穩重考慮,重新申請研究院編號,國家再次命名067基地為航天第六研究院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22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9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11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9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4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