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電影城改造
Ⅰ 求個詩詞解釋:歐陽修《浣溪沙》(翠袖嬌鬟舞石州)全詞
保護歷史之根傳承文化之魂
紹興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歷史悠久的城市文脈、江南特色的水鄉風光、燦若星辰的名人文化、別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和奮發圖強的人文精神,在現有10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7種類型中,兼具古都
、山水風光和傳統建築風貌等三種文化類型,享有「江南風情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的盛譽。
近年來,紹興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名城保護作為一種歷史責任和歷史追求,深入實施《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全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利用,實現了名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多贏格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博導阮儀三教授稱,「紹興在名城保護方面創造了寶貴經驗,探索了保護與利用相和諧的有效途徑」。
一、基本做法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紹興特色的古城保護路子。
1、在古城保護的重點上,突出歷史文物、歷史街區、古城風貌、無形文化這四個方面。一是保護歷史文物。全面調查城區內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園林、傑出人物紀念地等,根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共確定102處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83處未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進行登記和保護。二是修繕歷史街區。把有真實的歷史遺存物、有完整的歷史風貌、有一定建築規模的歷史地段,作為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劃定越子城、魯迅故里、八字橋、西小河、書聖故里五大片和石門檻、新河弄二小片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和修復,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三是延續古城風貌。重點保持和延續古城空間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保護和延續古城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區的重要地形地貌和原野特徵;保護和延續古城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體量、高度、材料、色彩、紋飾等。四是傳承無形文化。著力挖掘、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與有形文化相互烘托,共同構成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
2、在古城保護的思路上,做到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結合。一是重點保護。對列入文保單位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拯救保護的主要對象,以保留歷史文脈的重要節點。如總投入10億余元,重點保護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魯迅故居及其周邊環境,保護范圍從「故居」擴大到「故里」,保護面積從14公頃擴大到52公頃。二是合理保留。對富有紹興特色的建築物和較為典型的宗教性建築、台門街坊、石橋古廟、河埠頭、青石板等進行合理保留,以體現古城文化個性。如在保護修繕倉橋直街、西小河等街區時,對70多個台門分別劃出一類和二類保護台門加以修復留存,展現「外面小台門、裡面大世界」的傳統建築文化。三是局部改造。對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進行改造、整治,對影響觀瞻的各類管線實施地埋式改造,以體現古城整體風貌的協調性。如對歷史街區、城區主要通路和水鄉風貌帶兩側的600餘幢樓房,實施建築立面改造,實行牆面「舊包新」、屋頂「新加坡」、色彩「黑灰白」。四是普遍改善。就是著力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精心建設和改善古城內的基礎設施,以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
3、在古城保護的時序上,堅持以「點」為基礎、以「線」為紐帶、以「面」為突破、以「全城」保護為終極目標。一是以「點」的保護為基礎。就是對各類文物保護單位、文保點實行保護,使古城范圍內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近現代的文物單位都得以較好保存。近年來,先後修復了王羲之故宅、蔡元培故居、大通學堂,擴建了沈園二期、周恩來祖居(紀念館),新建了周恩來廣場,重建了賀秘監祠。通過加強對「點」的保護,二是以「線」的保護為紐帶。就是對古城范圍內由「三縱、二環、六線、八池、一百六十八橋」構成的河湖水系和歷史街道實行保護,把河湖沿岸和歷史街道的文物古跡串聯起來,從整體格局上為實行「全城」保護打下基礎。投入12億元,對全長12公里的環城河進行改造整治,環城河成為集防洪、環保、城建、旅遊、文化於一體的城市景觀帶,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三是以「面」的保護為突破口。就是對規劃確定的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的7個歷史街區進行保護,既鞏固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也從根本上破解了文物古跡周邊風貌協調的難題。專門出台《紹興歷史街區保護實施辦法》,先後投入11億元,通過保護、修繕、恢復、保留、整飭、更新等六種方式,對7個歷史街區進行保護修繕。到目前為止,已修繕80多萬平方米,涉及居民5000餘戶。四是以「全城」的保護為終極目標。就是把「點」、「線」、「面」保護與古城格局、傳統風貌的保護結合起來,使得保護空間擴大到8.32平方公里的整個古城,將孤立的「文物大樹」連綴成片,打造原生態的「文物森林」,體現古城保護的完整性。重點是保護和延續唐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確立的街巷格局,保持傳統水系特徵,延續小巷小弄的傳統韻味;保護和延續古城空間形態,以城區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小山為制高點,新批建築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確保古城空間輪廓和視廊的通透性;保護和延續古城的傳統風貌,保持小橋流水人家烏篷船的生活環境,體現粉牆黛瓦坡頂青石板的建築格調。
4、在古城保護的方式上,強調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統一。一是展現歷史的真實性。盡可能多地保護真實的歷史遺存,即使是對歷史建築、歷史文物的維護修繕,也做到「修舊如舊、以存其真」。如在修復八字橋歷史街區破舊不堪的民居中,整個街區16餘萬平方米建築中有60%的古建築得以保留,34.8%也是做到「修舊如舊」,並與整體風貌相一致。二是呈現風貌的完整性。堅持以整體協調的風貌展現城市某個歷史時期的特色,反映城市的歷史脈絡。在老城區內,以三座小山為制高點,根據不同地段的環境狀況,分別嚴格控制新的建築物高度,逐步恢復「黑、灰、白」的建築色彩基調,推動民族風格的回歸。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禁止修建形式、高度、體積、色彩與文保單位不協調的建築物,使整個古城的環境風貌和諧、整齊、美觀。三是體現生活的延續性。在古城保護中,除了因人口密度過高而對五分之一的居民外遷、疏散外,其餘居民都生活在老城區。同時利用騰出的空間,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並增設了手工工場和商貿、文化等設施,經營紹興傳統工藝品、地方名特產和酒店、茶樓,讓人深切感受到這是活生生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文化名城。四是顯現人文自然的融合性。把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這兩大優勢疊加起來,進一步彰顯紹興「人文、生態、宜居」的特色。保護城區府山、塔山、蕺山的原始風貌,並在山上分別重建、修復了飛翼樓、應天塔、文筆塔,營造了城在山中、山中有城的獨特景觀。加強對城區水系的規劃、保護和利用,大力整治水環境,使城區水系暢通,清水長流,保持了紹興「東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結合文物古跡和旅遊線路進行擴綠、播綠、增綠,營造了「天人合一、水綠相依、城園一體」的城市景觀。
二、主要成效
古城保護也是一項有回報的重大工程。我們通過持之以恆、扎實有效的古城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有力推進了紹興經濟強市、文化強市、生態紹興、和諧紹興的建設步伐。
1、傳承了歷史文明,彰顯了歷史文化的生命力。特別是經過修繕保護的7個歷史街區,以整體協調的環境風貌,展示著城市某個歷史時期的特色,處處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如修繕後的倉橋直街2003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評委會專家認為,「倉橋直街成功地展示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成為中國遺產的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生機的展示地」。
2、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綜合競爭力。隨著古城保護工作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有力拓展了城市的居住、休閑、文化、旅遊、商貿等功能,提升了城市綜合競爭力。公祭大禹陵、魯迅文化藝術節、國際蘭亭書法節、水鄉風情旅遊節、中國越劇節等節會活動,也有效擴大了紹興的對外交流合作,為經濟發展搭建了重要平台。紹興市相繼被評為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在中國城市競爭力50強中位居第29位,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1名、浙江省第3名。
3、優化了生活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在古城保護過程中,修繕了沿街居民住宅,改善了市政設施,增設了配套服務設施,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紹興市相繼獲得了中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等稱號,在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全國500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定量考核中位列浙江省第一,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居全國第18位。
4、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有效保護古城,由於把城市發展中的增量部分移到古城之外,為古城保護騰出了空間,有力推進了城市化進程。近年內,按照《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實施「城市北進、旅遊南延、沿江開發、多向拓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導向,堅持組團式發展,越城、柯橋、袍江、江濱和鏡湖新區建設扎實推進,規劃面積5.7平方公里的綜合商貿新城迪盪新城已開發建設,建成區面積已從「九五」末的31.9平方公里擴大到75平方公里,加快了紹興城市發展由「山會時代」邁向「鑒湖時代」、「杭州灣時代」的進程。
三、幾點思考
古城保護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紹興古城保護的實踐和探索,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了一個範本,也給我們留下不少啟迪。
1、必須堅持法治原則,做到科學規劃,依法管理。古城保護工作必須納入法治軌道,遵循和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新修訂的《文物法》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和要求。紹興的古城保護始於上世紀80年代,古城保護規劃經歷了三輪修編,指導思想一以貫之,思路不斷完善。第一、二輪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明確了「點、線、面」保護的量化指標,提出了實行整體保護和風貌保護的思路。1998年開始單獨編制《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經省政府批准實施,使古城保護走上了健康、規范、有序的軌道。同時,我們還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專門成立了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公室,履行名城保護、修繕、改造、管理和建設等職能。制定出台了《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實施意見》、《紹興歷史街區保護管理實施辦法》等,對街區風貌管理、街區違章建築查處、沿街店面招牌廣告規范化製作等作出規定,並與住戶簽訂民居修繕保護協議,做到依法管理、制度管理、友情管理、社區管理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2、必須堅持特色原則,做到傳承文化,弘揚個性。城市特色本質上表現為各種文化形態。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在全球范圍的交流、滲透不斷加劇,保護文化多樣性面臨著嚴峻挑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靈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和重要支撐,也是展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就是保護獨特的民族個性和特色,就是保護歷史和民族的本色。因此,我們必須珍惜歷史文化,愛護城市個性,切實承擔起做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薪火傳人的歷史責任。在古城保護中,我們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以大禹和魯迅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城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黃酒為代表的物產文化,以越劇為代表的戲劇文化,以蘭亭為代表的書法文化,以烏篷船、烏乾菜、烏氈帽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環城河為代表的山水文化,已有越劇、紹興黃酒釀造工藝、梁祝傳說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申報國家級遺產,留住了城市的歷史文脈,展示了城市的獨特個性,激發了城市的內在活力。
3、必須堅持人本原則,做到以人為本,全民參與。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沒有人的活動,古城就會凝固和僵死。堅持以人為本,讓古城保護成果惠及所有居民,是古城保護的文化追求。我們在古城保護過程中,始終關注和尊重人的現實需求,為每家每戶增設了衛生設施,將電力、電信、有線電視、路燈、自來水等管線實施地埋式改造,把歷史街區的污水統一納入城市排污網,拆除有礙歷史風貌和街區環境的違章建築,允許居民在室內進行現代化裝修,有效保證居民享受現代文明。同時,我們還引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古城保護、管理活動,充分發揮他們作為歷史文化創造者、享用者、承載者的主體作用。如在歷史街區私房的修繕中,政府和市民負擔55%和45%的費用,讓居民參與中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在投資12億元的環城河整治工程建設中,政府僅出資5000萬元,其他就通過市民捐款、企業資助和盤活沿河土地存量等措施解決。
4、必須堅持創新原則,做到激發活力,持續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原則,大力推進機制創新、文化創新和發展空間創新。我們要堅持機制創新。特別是要不斷增強古城保護的投入能力、建設能力。我們在古城保護中,建立了政府主導、市民參與、企業資助、銀行貸款的多元投資機制,已累計投入古城保護建設資金130多億元,同時還引入世界銀行貸款4400萬美元,用於古城民居修繕和基礎設施改造。要堅持文化創新。城市文化是一種生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和延續。我們把傳承歷史文化與彰顯現代文明結合有機起來,積極建設紹興大劇院、魯迅電影城、紹劇藝術中心、中國黃酒城、紹興名賢館、越王城、中國蘭亭書法藝術學院等現代標志性文化設施,創作了《大禹治水》、《真假悟空》、《越王勾踐》等一批文化精品,為古城充實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元素。要堅持發展空間創新。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布局,避開歷史城區,到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建設,實現歷史名城保護和新城開發的相得益彰。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堅持城市組團式發展,將城市發展的增量部分轉移到其他地方,「跳出古城保護古城」,使古城原有的功能性負擔得以減輕,過重的交通壓力得以緩解,過重的環境壓力得以寬松,為「做精古城」創造了良好條件。
Ⅱ 紹興魯迅電影院具體位置在哪
魯迅電影院位置:縣前街45號,城市廣場對面,人文書店三樓。 華聯商廈穿過馬路,前面有條小街道,進去向前走50米就到了。
如果你對紹興不太熟悉的話,你可以坐32路,2路車到城市廣場下,(因為魯迅電影院在馬路另一邊,城市廣場的車站兩邊都有,所以得到城市廣場對面的車站,對面車站也叫城市廣場站),然後倒退約10-20米,進入倒退後遇到的第一條街道,向前走大約50米。
第二種方法:坐5路,9路,4路到供銷大廈下(靠近供銷大廈的那個車站,在潤和購物中心對面),然後向前走約100米,會看到秋瑾烈士紀念碑,走過紀念碑後的第一條小路向右拐,走30-50米就到了。
Ⅲ 魯迅電影城的影城現狀
在紹興市委、市政府及市文體局的關心和重視下,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魯迅電影城於2001年6月批准立項,2002年6月開始房屋拆遷,9月23日奠基開工,是市委市府「1718」和「710」重點工程,主體工程於2003年9月30日向市民全面開放,在10月16日首屆紹興魯迅文化藝術節開幕之際,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國家文化部、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影集團公司的領導、魯迅之子周海嬰先生及國內電影界的代表來紹與省、市領導一起出席了落成典禮。
魯迅電影城是紹興市中心以新型一流的現代化「電影超市」為龍頭,集多種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娛樂中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最高檔次的電影娛樂城之一。主體工程佔地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55平方米,建築高度24米,為六層建築,總投資6300萬元。9個電影廳,分布在影城第三層,觀眾席位1118座;除電影外,還引進了多個上檔次、上規模的文化娛樂休閑項目。
魯迅電影城是我省第2家(也是全國地、市級第2家)五星級電影院,到目前為止,全國五星級電影院僅16家,為浙江和紹興爭得了榮譽。
影城裝飾的格調,體現簡潔、明快、高雅、大方。各影廳全部採用國際流行的SRD、DTS數碼立體聲還音系統,和國內最先進的松花江5535型、5545型放映設備,並配備了美國進口的皇冠功放和JBL音響。7號電影廳還安裝了國際先進的科視數字電影放映系統(系全國第36家數字電影院),和進口銀幕和鏡頭。自動扶梯、客梯、中央空調均採用進口名牌產品,一至八號廳採用聚氨脂模壓軟席沙發,36座黃金廳採用每座近萬元的豪華型可調節沙發,硬體設施達到了「國內一流、省內領先」的水平和效果。
Ⅳ 魯迅先生關於改造國民性的雜文集有哪些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魯迅用過的筆名
干凡 飛迅 直庚 樹俟 獨洛 敖隼 旁斡預 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飛斐 冬華 樂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動軒 仲度 華圉 自樹 許遐 許霞 迅行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蒓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 小孩子 豐之餘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華約瑟 齊物論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滬記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閑書屋
Ⅳ 魯迅電影院的座位等級具體怎麼分的
國產故事片--末路雷霆 u+I-!3J87
國產故事獻禮片--高考1977 +}mj6I
奧地利戰爭片--博納德行動 B|:{.U@ne
香港愛情片--親密 7w>"M
東邪西毒(終極版) &sS k~: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 fdDFb#1
舞出我的人生 ei\X/Z*q%P
孤膽義俠異形浩劫 I=(O,*+PQ
七龍珠
Ⅵ 紹興魯迅電影城3D效果怎麼樣聽說很差
還行,不知是電影質量還是影院本身。你還可以去柯橋藍天國際影城 藍天國際影城,紹興孓民影城,紹興咸亨影城。。。。。。。。。。。。。。
Ⅶ 魯迅的文化遺產
魯迅小時的生活民俗和筆下風情正成為紹興老家人招財進寶的招牌。國慶前夕,展示魯迅生活時代風貌的「魯迅故里」和依魯迅筆下舊時紹興生活環境、民俗風情和自然景緻建造的「魯鎮」在紹興相繼開門迎客。
在一座城市裡,同時開放兩個「魯版」景點,著實引人注目。據稱,打造「魯迅故里」是為了讓「來自海內外的遊客重溫魯迅作品中那種似曾相識的江南風情」,讓前來紹興旅遊的人們「更好地領會當年魯迅筆下江南名城的魅力」。而「魯鎮」則是「突出魯迅文化的名人特徵」,把「魯迅筆下的文學作品有形化」。
這兩個新景點,給紹興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據了解,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魯鎮」接待遊客9.13萬人次,門票收入272.76萬元;魯迅故里接待遊客11.37萬人次,比魯迅紀念館去年國慶期間接待的遊客增加了258.76%。
其實,紹興人吃「魯迅飯」可謂由來已久。早在10多年前,就有紹興商人依照魯迅小說《孔乙己》中所描寫的格局,在魯迅路上修建了咸亨酒店,後來又在酒店門口放置了孔乙己塑像。該酒店儼然成了紹興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游覽紹興的國內外遊客紛紛慕名而來。酒店也因此引得滾滾財源。
咸亨酒店的「成功」,使更多的紹興人意識到魯迅在為後人留下一份寶貴文學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一筆豐厚、獨特的商業資產。不少嗅覺靈敏、有經營頭腦的紹興人開始在魯迅的作品中「淘金」。一些魯迅先生小說中被人們所熟知的地名、人名被源源不斷地挖掘,成為商店名、產品名。
漫步今日的紹興街頭,那些被冠以三味、百草園、閏土、阿 Q、孔乙己、七斤嫂等名字的商品比比皆是,「咸亨酒店」、「魯鎮茶座」、「百草園飯店」、「阿 Q酒家」隨處可見,其中一些商標還獲得了省市著名商標稱號,成了一筆豐厚的無形資產。當地百姓戲言,單是百草園的泥牆根就藏有無限商機。「『魯迅』兩字的寶貴文化資源一直是紹興的一塊金字招牌。」紹興市文物保護局局長宣傳中說,紹興投巨資開發魯迅故里的目的,是要使魯迅這張王牌得到更好的保護,使王牌更值錢、含金量更高,魯迅品牌得到更大的升華。「紹興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魯迅文化毫無疑問是這個博物館中最珍貴的寶藏。」一位對紹興當地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長者認為。而這種意識,幾乎得到了紹興市民的普遍認同。
以魯迅先生命名的魯迅小學、魯迅中學、樹人中學、魯迅外國語學校、魯迅圖書館、魯迅紀念館、魯迅電影城以及魯迅路、魯迅廣場,處處可以看到「魯迅」在紹興的影響力。也難怪紹興市市長王永昌把魯迅文化稱作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鎮城之寶」。
事實上,除了民間,政府也藉助名人效應大打「魯迅牌」,用「魯迅」名片把紹興與海內外聯系在一起。10月16日,紹興市又將舉辦為期一周的「中國紹興魯迅文化藝術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地處長三角南翼的紹興,至今已成為中國長三角地區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去年紹興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928億元。紹興市政府的一位官員認為,紹興有此經濟成果,魯迅功不可沒。
Ⅷ 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是怎樣產生的
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將中國人身體變得強健。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3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故而萌發了療救世人的想法。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