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橋電影城
㈠ 4月24號澧縣丁公橋電影院排片
我的新野蠻女友、獵神、女神時代、誰的青春不迷茫、失眠男女、刑警兄弟、奇幻森林、墊底辣妹、冰河追凶、 廢柴特工、貓臉老太太、倫敦陷落 等
㈡ 丁公橋來歷
清咸豐年間因避洪楊戰亂,鎮江有不少官宦和商賈紛紛舉家遷徙蘇北東台,比較知名的有丁氏、柳氏、吉氏等,其中鎮江丁氏遷東台的是道光翰林丁紹周和他的胞弟丁紹韓、丁紹昌三家。
丁紹周一家遷東台後為了安居,就在寺街對河的南園上購買了一塊蔬菜地,據風水先生說,這是塊「風水寶地」。於是,丁紹周家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寓所,稱曰「丁氏南園」,群眾則稱之為「丁公館」。第二年,丁紹周的第三個兒子丁立鈞就在這里出生了,丁立鈞長大後中了進士、授了翰林、當了大官、成了大名人。由此,當地民眾更加相信「丁公館」所在地的確是塊「風水寶地」。
關於「丁公館」的構造,呈南北向,條帶狀分布,穿堂五進,四邊環水,東側為花園,西側是大門;在大門口還設有吊橋,白天放下吊橋讓人行走,夜晚則收起吊橋,安全性較高。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述:在「丁公館」內,丁紹周的書齋號「浮玉山房」,其長子丁立瀛的寓所曰「東園」,次子丁立淦的畫室號「磨兜韉室」,三子丁立鈞的畫室號「避風軒」等。另據戴沛泉(已過世)講: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丁家後人均已外出謀生,「丁公館」就委託給楊世沅家(鎮江人)看管;到了四十年代,駐東台的「和平軍」(汪偽部隊)悍然拆毀了「丁公館」。如今,在「丁公館」舊址建造了「丁公館巷」,巷內住著數十戶人家。
晚清之時,東台三昧寺一帶水陸交通發達,寺街因此而成為台城的商業鬧市區。斯時,與寺街一河之隔的南園卻交通不便,南園民眾要上寺街辦事、購物等均需繞行。於是,丁家父子就慷慨解囊,出資建造了一座木橋,老百姓紛紛叫好,便稱此橋為「丁公橋」。歷經百餘年滄桑,「丁公橋」已在原址改建多次。1993年,東台市人民政府將「丁公橋」改建成一座水泥平橋,並在橋兩側和沿河邊增設了護欄。
㈢ 澧縣有哪些電影院除了維多利亞
哪個省哪個市告訴我,我查一下
㈣ 誰知道澧縣萬利隆蛋糕店的電話。很急。知道的能不能發個,本人現在在外地,謝謝了
我知道 一家 蛋糕的 口感很好 價格也很便宜 外觀時尚 您在網路 搜索 521hd 專業的 異地 送蛋糕的店 網上 有他們的電話 祝您購物 愉快
㈤ 中國四大名橋是哪四座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傑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聯拱石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兩代曾經修繕,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橋全長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凈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全橋有十個墩,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橋面兩側築有石欄,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共有485頭。石柱間嵌石欄板,高85厘米,橋兩端各有華表、御碑亭、碑刻等,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蘆溝橋久已聞名中外。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土的開始,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
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橋全系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㈥ 誰能幫我快點找到關於廣濟橋的簡介
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樓外,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它建於宋,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後歷代太守修建,築建橋墩,改名「丁公橋」、「濟川橋」。至明代,遂築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更名為「廣濟橋」。清雍正二年,於西橋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放置二隻釒生牛,道光廿二年,東墩釒生牛墜入江中。
廣濟橋一度成了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一里長橋一里市,到了湘橋問湘橋」,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58年潮州政府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高樁承台式橋梁。1976年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車行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潮州湘橋好風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樓台廿四樣,
一隻生年一隻溜。
潮州市的未來城市規劃都已經把恢復湘子橋原貌作為一項重要規劃來抓,一睹湘子橋原貌的願望不久將可以實現。
㈦ 有關橋的介紹資料(廣東的任意一座橋都可)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門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生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鐵牛一隻溜」。